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查看: 1980|回复: 3
收起左侧

中学语法知识学习笔记:词类(词性)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87 名

发帖:NO. 100 名

在线:NO. 116 名

楚地 发表于 2019-6-18 21: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中学语法知识学习笔记:词类(词性)  语文梦工场 2019-06-18 12:33:03
词类
一.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
(一)词类的含义
词可以根据不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a.按词的音节的多少分类:单音词─复音词
b.按构成词的语素的多少分类:单纯词─复合词
c.按词的历史来源分类:新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我们将要说的词的分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即这里所谓“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正因为如此,这里的词类的划分标准应该是语法上的标准,而不是语音的或者词汇的、语义的。总之:“词类”应该是词的语法分类,是根据语法的标准划分而来的词的类别。
(二)词类划分的目的
划分词类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看来,起码有以下两点是要重视的:
1.语法分析的目的之一,是揭示语法规律的本质。词类在语法当中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语法研究必须如实地揭示这种客观存在。
2.语法描写、说明的需要。要进行语法描写或者语法解释,词类的概念是重要的。例如,要说明下列语法现象所包含的语法规律就非有词类的概念不可:
a.写信 b.我去
吃饭 你来
走路 他写
…… ……
────── ──────
动+名→动宾 名+动→主谓
实践证明,词类的概念是重要的。二.词类划分的标准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所以,划分词类的标准就应该是一个语法上的标准,而不应该是一个语音上的或者词汇上的甚至语义方面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词类划分甚至词的定性、归类过程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是,这个用于词的语法分类的标准具体是什么?它是词的语法功能。从整体上来看,“词的语法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词的形态变化。西方大多数语言中,都有非常丰富的形态变化,如:名词,有“数”和“格”等变化,动词,有“时体”和“人称”方面的变化,而形容词则有“级”的变化,等等。重要的是,具有上述相同形态变化的词,在语法表现上具有一致性。所以,依靠这些变化,基本上可以将词类划分开来。打个比方,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的词类,如同一个社会中不同行业的人们穿着不同的制服,仅仅依靠着装的不同,就足以将不同行业的人们区分开来。
但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汉语的词不具有上述一贯到底的形态变化。比如,汉语的动词有重叠变化,但是并非所有的动词都有这种重叠变化。汉语的名词有一些是有特殊标记的,如“~子”、“~儿”、“~头”等等,但也只是部分名词有上述标记而已,所以,这种形态上的变化或者标记显然不能作为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
二,是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汉语的词没有一贯到底的形态变化,正如不同职业的人们没有穿有特征的服装一样──我们不能依靠外部形态上的差异来区别不同职业的人们,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的人群的活动范围、他们所经常接触的对象以及他们不经常接触的对象以及他们经常扮演的社会角色等等来判断他们的社群类别。汉语的词类划分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词可以和哪些词组合,不能与哪些词组合以及它们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给词分类。比如:
能够受数量词语的修饰,不受副词修饰,经常作主、宾语的词都是名词。
可以受副词修饰,可以带宾语,经常作谓语或者谓语核心的通常是动词。
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因为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作主、宾语的不都是名词,作谓语的不都是动词等等。
此外,词的语法意义,如“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变化消失等意义的词”等等,也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原因在于,有时,语法意义相同的词语,其语法功能未必相同:
战争─打仗 忽然─突然 必须─ 一定
等等。总之,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只能是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而且,以前者为主。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
和一些西方语言的词类划分不同,汉语的词类划分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分两个级次的。即汉语的词类划分步骤是先进行词类一级分类,然后进行再分类。
(一)词的一级分类
面对汉语的词,首先进行的是词的一级分类:根据是否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可以将汉语的词分别为两个大的类别──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而且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虚词:是没有实在的意义,只表示结构、语气等等语法意义,而且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如介词、连词、语气词等等。(二)词的再分类
在词的一级分类的基础之上,就可以进行词的再分类了。具体过程是: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将实词区分为名、动、形容、数、量、代、副、区别、象声、叹等类别。相应的,也将虚词区分为介、连、助、语气等等类别
词的再分类,尤其是实词的再分类在汉语语法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四.各类实词
下面介绍各类实词的类别情况。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介绍各类实词的内部情况,如词的含义、类别、语法特征等。
二.是必要的情况下还要介绍容易发生纠葛的词类之间的相互区别的方法。
其中,以各类词的语法特征的介绍为主体,以容易发生纠葛的词类之间的相互区别的方法的介绍为重点。二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词的语法特征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特定词类的组合能力的情况。
二.是特定词类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
三.是特定词类可有的形态变化的情况,如重叠等等。
下边分类介绍。(一)名词
1.名词的含义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间、地点的名称的词。如:
人 农民 市民 老王 小李 ──人名
猫 桌子 政治 意念 思想 ──物名
今天 晚上 天上 河里 ──时间名、处所名2.名词的语法特征
名词的语法特征一方面是名词类别的语法个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名词与非名词的语法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受数量词语的修饰,不受副词的修饰。
如:
一个茶杯 三个人 一只猫 一种意念
*不学生 *很桌子 *马上椅子时下存在一些流行的说法,如:
非常男女 很绅士 很大陆
但数量不多,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是一种带有浓厚南方地域特征的“北上”式的说法。是否能够在普通话中生存下去,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2)经常作主语、宾语。
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可以作状语:
① [今天]咱们开个会。
② [屋里]他们几个正在开会呢。
所以,有人把名词中的时间名词、处所名词看作是特殊的名词。(3)指人的普通名词加上“~们”可以表示复数。
工人们 战士们 学生们 孩子们
*老王们 *桌子们 *猫们 *老虎们(4)名词不能重叠
*桌子桌子 *茶杯茶杯 *花生花生
有一些具有重叠形式的词语,看似名词的重叠形式:
人人 家家 年年 天天 队队
但实际上,这些词语已经被借用为量词,属于量词重叠。这可以通过和普通单音节量词的对比中得到证明:a.它们都表示“每一”的意思,和单音节量词重叠相同。
件──件件 颗──颗颗 个──个个
家──家家 年──年年 天──天天
b.可以单独出现在“数+( )+名”的环境中:
一件衣服 三颗星星 五个人
一家人 三年时间 五天时间由此可见,这些现象应属于借用的单音节量词重叠,而不是名词重叠。汉语的名词是不能重叠的。
(二)动词
1.动词的含义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如:
走 笑 飞 吃 研究 学习 抵抗 思考── 动作行为
爱 恨 喜欢 希望 担心 愿意 感觉 ── 心理活动
发生 发展 出现 变化 生长 消失 —— 存现消失
起来 下去 过去 来 去 上 下 过来── 动作趋向
能够 应该 可以 能 会 肯 敢 应当── 能愿动词2.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多数受副词的修饰,但除了心理动词和能愿动词之外,不受程度副词“很、太、十分、非常”等的修饰。
如:受“不/没”修饰 受一般副词修饰 受程度副词修饰
来 不来 大概来 *很/非常来
去 不去 大概去 *很/非常去
吃 不吃 大概吃 *很/非常吃喜欢 不喜欢 大概喜欢 很/非常喜欢
担心 不担心 大概担心 很/非常担心
应该 不应该 大概应该 很/非常应该
愿意 不愿意 大概愿意 很/非常愿意(2)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带宾语。
①他来了。
②我已经写了三封信。(3)多数动词可以重叠。
a.形式:
a1.单音节:A──AA,如:
说──说说 看──看看 想──想想
a2.双音节:AB──ABAB,如:
研究──研究研究 考虑──考虑考虑
b.意义:动词重叠后表示“量小、时短、尝试”的语法意义。这个特征可以通过将重叠前后的动词作一个对比看出来。(4)动词后附“着/了/过”表示动态。
如:
装着书 写着字 修着路 看着报──持续态
装过书 写过字 修过路 看过报──经历态
装了书 写了字 修了路 看了报──经历态汉语的动词,在各种词类中是一个复杂的类,内部情况也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尤其是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是比较特殊的类,许多语法功能上的特性可能与一般动词不尽相同,学习和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课前提问
(1)语法的词类与语音中的词类有什么区别?
(2)划分词类有什么用?
(3)词类划分的标准?
(4)什么叫语法功能?
(5)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
(6)为什么不把充当句子成分能力作为划分词类标准?
(7)词类一级分类的标准?
(8)汉语词语法特点从几个方面解释?
(9)名词不能重叠,人人、家家怎么解释?
(10)动词重叠方式与重叠意义分别是什么?
(三)形容词
1.形容词的含义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和名词的空间特性及动词的时间特性不同的是,形容词主要表示事物的内部属性和外部样态。表性质的,如:好 坏 热 冷 真 假 长 短 粗 细 伟大 渺小
表状态的,如:雪白 笔直 通红 黢黑 碧绿 绿油油 血淋淋 亮堂堂
还有个别是表示数量多少的,如:多少 许多 好多
2.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多数可以接受程度副词“很、太、非常”等的修饰,并且都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如:
红:不红 很红 非常红
红上衣 红灯笼 红手帕 (直接修饰名词)
伟大:不伟大 很伟大 非常伟大
伟大的学者 伟大的战士 伟大的国家 (间接修饰名词)
研究表明,表示性质的形容词都可以有上述语法表现。而表示状态的形容词却不具备上述语法表现:汉语的状态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原因在于状态形容词从内部已经有了表示程度或者量的意味的成分,不需要再用程度副词进行程度或者量的标示。如:
雪白:“雪”是“白”的程度标记。
笔直:“笔”是“直”的程度标记。
亮堂堂:“堂堂”是“亮”的程度标记。
(2)形容词除了作定语之外,还可以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有时还可以作补语。形容词不带宾语。如:
① (壮丽的)河山 (作定语)
② (伟大的)公民 (作定语)
③ 山河‖壮丽 (作谓语)
④ 他跳得<高>。 (作补语)
⑤ [快]跑 (作状语)
形容词带宾语是有争议的。基本现象是:
纯洁思想 端正态度 严格纪律 他红了脸
理论上讲,这类问题可以进行无穷无尽的争论,但是,事实上,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最好的方法是认定这些词是兼属于形容词和动词的,当它们带上宾语之后,就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属于动词。(3)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a. 形式
a1.单音节:A──AA,如:
高──高高 大──大大 慢──慢慢
a2.双音节:AB──AABB,如:
高大──高高大大 干净──干干净净 实在──实实在在
a3.双音节:AB──A里AB,如:
糊涂──糊里糊涂 罗唆──罗里罗唆 古怪──古里古怪
b.意义形容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特定的句法位置有关。
b1.形容词重叠作状语通常表示喜爱的感情色彩,如:
① 长长的眉毛 大大的眼睛
② 朴朴素素的衣着 实实在在的态度
b2.形容词重叠作状语、补语表示程度加深。如:
① 轻放──轻轻地放
② 写清楚──写得清清楚楚上述有关形容词重叠的意义的说法指的是不含贬义的形容词。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主要区别
汉语实词三大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从总体上来说,动词和形容词有较强的一致性,所以,合称为“谓词”,以便与以名词为主体的“体词”相对。所以,如果是鉴别三类词,应首先将名词从三类中找出,具体办法是,选择几个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相对的指标,使二者加以区别:
名词
谓词(动词/形容词)
受副词修饰
不能
可以
重叠
不能
可以
充当句子成分
主宾语
谓语、谓语核心
然后,可以根据各种语法表现,使动词和形容词也得到区别:
动 词
形 容 词
受“很”类副词修饰
多数不能
多数可以
带宾语
可以
不可以
重叠方式、意义
AB─ABAB
时短、量小、尝试AB─AABB
“喜爱”色彩,程度加深概括意义
动作行为、心理变化…
性质、状态
(四)区别词
1.区别词的含义
区别词,是标示、区别事物属性的词。如:
大型─袖珍 高级─低级
男式─女式 多项─单项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以下两点:
一.在意义上,区别词通常是从不同的角度、级次、方面标示、区别某同类事物的属性。
二.由于上述表义上的特征,区别词通常是成对的,分别表示一类事物的两个方面、两种属性或者两个级次。2.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1)区别词的主要功能是直接修饰名词性成分。
如:
大型计算机 高级娱乐 男式皮鞋 多项成果
袖珍计算机 低级娱乐 女式皮鞋 单项成果(2)不能独立成句,后加“的”构成“的”字短语,可以作主语、宾语。
如:
① 男式的便宜。
② 鞋油我用高级的。关于区别词的归属问题,是有争议的。传统上把它归入形容词,看到的是它可以修饰名词,这和一般的形容词一致,但又不能作谓语或者谓语核心,这一点又与一般的形容词不同,于是,称之为“非谓形容词”。这里把它单独列为一个词类,是看到它与形容词不同的一面,看到它的句法、语义个性。应该说,归入形容词和单独列为一类都有一些道理,这是要明确的。
(五)数词数词的含义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2.数词的种类
从上述数词的定义中也可以看到,数词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基数词和序数词。
(1)基数词:表示数目多少的数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类别。
a.整数,如:一 二 三……百 千 万 亿……
b.分数,如:三分之一 五分之二……
c.小数,如:三点五 四点二……
d.倍数,如:三倍 五倍 一千三百五十二倍……
e.概数,即大约数。有两种表示方法:
e1.数词+数词:八九十 五六十 二十五六 三十八九……e2.数词+概数词:二十左右 四十上下……
(2)序数词:表示次序的数词。相邻的数词连接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序列,自然可以表示一定的次序。
比如,篇章表述过程中的条款排列可以用数词表示:
这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一是……; 二是……; 三是……。
除了这种用相连的数词自然表示某种次序之外,汉语还有一些其他方法:
a.第+数词:第一 第二……第一万八千九百四十三……
b.基数词+量词: 一年 两年 三年……
一条 两条 三条……
c.按照某种习惯、共识的顺序排列:
大哥、二哥、三哥……
一楼、二楼、三楼……3.数词的语法特征
数词的语法表现比较单纯,通常很少单独活动,最常见的语法功能是和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整体上发挥语法作用。如:
三吨 五公斤 八年 十五件 六百二十三公里……
正因为如此,有的语法著述将数量短语称为“数量词”。
课前提问
(1)形容词重叠的方式和意义?
(2)为什么有的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3)为什么把形容词和动词合在一起称谓词?
(4)区别词和形容词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5)数词的语法功能是什么?
(6)汉语概述在表述方式上有几种?
(六)量词
1.量词的含义
量词,是表示人物、动作行为计量单位的词。
和许多西方语言相比,量词是汉语中特有的,也许是因为汉语的数的范畴不发达的缘故吧,汉语的量范畴是非常发达的。这决定了汉语的量词内部情况比较复杂。
2.量词的种类
汉语的量词根据计量的单位的差异,大体上可以分别为两个大的类别:物量词和动量词。
(1)物量词
物量词,又叫做“名量词”。指的是表示人或事物计量单位的量词。
物量词内部根据发挥计量作用的时间的久暂分别为两个大的类别:专用物量词和借用物量词。a.专用物量词:原本就是人或事物计量单位的量词,或者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为人物量词的量词。
有以下几种:
a1.个体量词:用于个体事物计量的量词,即计量以“一”为单位或者“论一”的事物的量词。
如:
[条] 计量条状的事物。如“带子、路、绳子”等。
[张] 计量片状的事物。如“纸、画、桌子”等。
[粒] 计量较小的球状的事物。如“珍珠”。
[颗] 计量球状的事物。如“星星、心”等a2.集合量词:用于计量以“二”或者以“二”以上的数量为单位的事物的量词。
如:
[双] 鞋 筷子 袜子……
[套] 动作 思路 方案……
[群] 人 牛 羊 丹顶鹤……
[些] 人 东西 粮食 水……
[打] 茶杯 啤酒 塑料袋……a3.度量衡量词:用于计量物体的重量、长度、面积、体积等的物量词。
如:
分 寸 尺 米 公里 —— 计量长度
两 斤 克 公斤 吨 —— 计量重量
亩 公顷 平方米 平方公里 —— 计量面积
升 立方寸 立方米 立方公里—— 计量体积a4.复合量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量词复合而成的计量单位。
如:
架次 人次 秒立方米 吨公里b.借用物量词:从名词中借用过来的物量词,或者说用作物量词的时间比较短,还兼有名词语法特征的物量词。
如:
年 天 县 国 省 人 队
证明是:一,这些词语都可以重叠,且重叠后表示“每一”的语法意义。二,这些词都可以出现在“数+( )+名”的环境中,这是量词出现的典型语境。
联系名词的语法表现,结合上述方法,可以证明下列词是兼属于物量词和名词的词:
碗 杯 头 车
证明方法:
当它出现在“数+量+( )”的环境中时,它应该是一个名词,即此时,它与名词的语法表现一致。如:
一只碗 一个杯(子) 一颗头 一辆车
当它出现在“数+( )+名”的环境中时,它应该是一个量词,即此时,它与量词的语法表现一致。如:
一碗饭 一杯水 一头白发 一车煤(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计量单位的量词。动量词内部也可以根据发挥计量作用的时间的久暂分别为两个大的类别: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
a.专用动量词:原本就是动作行为计量单位的量词,或者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为动作行为计量单位的量词。
如:
次 下 回 遍 番 趟
b.借用动量词:由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事物名称中借用过来的动量词,或者说用作动量词的时间比较短,还兼有相关名词语法特征的动量词。如:
切一刀 砍一斧子 放一枪 ── 从动作实施的工具名词中借用而来
咬一口 看一眼 插一嘴 ── 从动作相关的器官名称中借用而来
踢一脚 打一拳 插一腿 ── 从动作相关的肢体名称中借用而来3.量词的语法特征
(1)量词最为常见的语法表现是和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含指量短语),共同发挥语法职能。
如:
数+量:三块 四批 五回 六个……
指+量:这块 那批 这回 那个……
(2)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表示“每一”的语法意义。如:
个──个个 家──家家 件──件件 人──人人
少数情况下也有“许多”的含义:
朵朵白云飘在天空中。如前所述,和许多西方语言相比,量词是汉语独有的,加上特定的量词和计量对象之间的特定的选择关系以及文化的因素等等,使得汉语的量词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量词的教学和学习过程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七)代词
1.代词的含义
代词,是具有替代、指示意义的词。其中: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代词,叫做人称代词。
表示疑问的代词,叫做疑问代词。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代词叫做指示代词。
汉语的代词是把名、数、动、形、副等词类中具有代替作用的词收集到一起而形成的类。它是一个意义上的类,没有功能上的一致性。所以,我们不要笼统地认为,汉语的代词都是名词性的。实际情况是:汉语的代词有名词性的,也有数词性的,还有动词、形容词性以及副词性的。
2.代词的种类如前所述,汉语的代词可以分别为三类: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各有其用法。
(1)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代词。人称代词的系统可以描写如下:
在具体语言实践中,人称代词在正常情况下其所替代的对象是明确的,但在一定情况下,也有所代不确定现象:
①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
② 人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说话。
如上例所示,其中的人称代词“你”、“我”都有所指,但具体指示对象不明确,这就是人称代词的虚指用法。
总之,人称代词的虚指用法的要点是:
a.代词有所指。
b.但所指对象不明确、不具体。
(2)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指称、区别人、事物、情况的代词。
因为要区别,所以,人称代词通常是在意义上两两相对的:
这 这里 这样 这儿 这么
——以“这”为代表,表示近指:所指距说话人距离近
那 那里 那样 那儿 那么
——以“那”为代表,表示远指:所指距说话人距离远
此外,指示代词最常用的语境是一种对举的语境:
① 这是讲桌,那是窗子。
② 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他的。
在上述用法里,“指称”和“区别”的语义功能是同时发挥的:以①为例,在用“这”和“那”来分别指称“讲桌”和“窗子”的同时,也对它们进行了区别。实际上,指称也是代替:用一个指示代词来替代一个人或物。
在下边的句子里,“这”不表示近指:
③ 这个人不知道又哪里去了。
不论如何,上边①、②之类正常的用法中,“这”、“那”之类人称代词的指示、替代对象是明确的,如上例中的“这”指称“讲桌”、“那”指称“窗子”就属于这种情况。
有的时候,指示代词的指称、替代对象不明确,这就是指示代词的特殊用法:
① 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到底什么好?
② 大伙围着机器,摸摸这,摸摸那,喜欢得不行。
上边是指示代词的虚指用法,其要点是:
a.代词有所指。
b.指称对象不确定、不具体。
(3)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是表示疑问的代词。
疑问代词的主要功能表示疑问,帮助句子构成疑问语气。但是,不论如何,疑问代词都有替代的作用。和上述两类代词相比,疑问代词的替代作用是间接的:它是通过提问寻求替代──替代对象往往在答句当中。这样,疑问代词也是有所代的,而且,在正常情况下,疑问代词的替代对象也是具体的、确定的。如果出现下边的情况:
a.疑问代词不表疑问。
b.所指对象不确定、不是个体。
就是疑问代词的特殊用法。有两种具体的情况:虚指和泛指。
a.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
一个疑问代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不表示疑问,而且所指不具体,不确定,就构成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
① 你一定是和他说了什么。
② 我猜他是在等谁。
这样,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的要点是:
a1.疑问代词不表疑问。
a2.疑问代词有所代,替代对象不具体。
b.疑问代词的泛指用法
一个疑问代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果不表示疑问,而且所指示对象是某类人、物的整体中的所有成员或者任何一个,就构成疑问代词的泛指用法。如:
① 他在医院里,谁都不去看他。
② 我好了,现在哪儿都不疼。
可见,疑问代词的泛指用法的要点是:
b1.疑问代词不表疑问。
b2.有所指,其所指是某类人或事物的整体、全部。
疑问代词,是一个特殊的类,也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类。
课前提问
(1)量词和数词最本质的差别在哪儿?
(2)个性量词与集合量词最本质的差别?
(3)“碗、杯、车”怎样证明其是量词或是名词?
(4)量词的语法特点是什么?
(5)代词的本质是什么?
(6)代词都是名词性的吗?
(7)指示代词的虚指用法指的是什么?
(8)疑问代词的泛指用法是什么?
(八)副词
1.副词的含义
副词,主要是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性成分,表示动作或者状态、属性涉及的时间、范围、程度、频率以及肯定或者否定等意义,有时,也可以用于表示两种动作或者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这里,可以初步了解到,副词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作状语。二,发挥一定的关联作用。
2.副词的种类
副词通常可以根据它在具体语法环境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区分为以下几种。
(1) 时间副词:已经 曾经 刚 刚刚 正在 将要 马上
(2) 范围副词:只 都 全 仅仅 单单 一概 一共 总共 一齐 一味 几乎 一同
(3) 程度副词:
很 最 极 挺 顶 太 真 格外 更 更加 愈发 过于
(4) 语气副词:究竟 难道 偏偏 简直 大约 居然 其实
(5) 肯定/否定副词:必 必须 必定 务必 不 没 没有 未必 不必 不免
上边各类副词的语法意义,以及各类副词所涵盖的具体成员都是需要把握的,语法研究通常把副词的语义类型及其成员作为基本概念或者原始概念。
3.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的语法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描写。
(1)副词一般不受其他词类的修饰。这是副词组合功能方面的规则。
(2)副词最为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充当状语。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
a.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性成分,作状语是最为常见的用法:刚刚到这里 已经走了 非常高兴
b.修饰代替动词、形容词性成分的代词,作状语:①事情已经这样了。
②这种病就那样了。
c.修饰充当谓语核心的名词性成分:
①今天才星期一。
②王老汉都七十岁了。
③三斤苹果一共八块七毛钱。(3)充当补语
充当补语的副词通常是一些程度副词,如“极、很、坏、死、透”等。如:
精彩极了 人多得很 大家恨透了他(4)关联作用
副词可以发挥特定的关联作用。不过,和连词不同的是,副词发挥关联作用的同时,还是充当句子成分的,可以说,关联作用是副词充当状语的复作用。汉语副词发挥关联作用的情形有如下几种。
a.单用发挥关联作用。
如:
说干就干 死也不投降 说了又说
b.同一个副词前后叠用发挥关联作用。如:
又高又大 越说越伤心 边走边说
c.两副词配用发挥关联作用。如:
① 再困难也难不倒他。
② 他非学不可。
d.副词和连词套用发挥关联作用。如:
① 不管多难受也得学会。
② 我连一个字也不认得。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都表示时间,但语法功能不同,使用时需要区别。下边是两组词,分析并说明它们的区别,并考虑为什么。
a.从前 过去 起初 刚才 当时 现在 进来 目前 原来
b.已经 曾经 正在 将要 马上 即将 常常 刚刚 立即
分析——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界定方法:
(1)时间名词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时间副词不可以:
现在的事情 目前的任务 当时的情形 刚才的情况——时间名词
*正在的事情 *将要的情况 *刚刚的情形 *马上的任务——时间副词
(2)时间名词可以作主语,时间副词不可以:① 现在是八点钟。
② 当时四月。
③ *正在是八点钟。
④ *曾经是四月。(3)时间名词可以和介词构成介词短语,时间副词不可以:
至于过去 关于将来
*至于曾经 *关于即将
5.状位副词和状位形容词汉语的副词可以作状语,形容词也可以作状语,那么,处于状语位置上的副词和形容词应该用什么方法加以区别?下边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比如:
① 关于这个意见,各位代表一致同意。
②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不能一概否定。
其中的“一致”、“一概”都是位于状语的位置上,如何判别那个是形容词,哪个是副词?研究表明,具体的判别方法有以下几种。不过,总体上说,还是要依据副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可以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很”的修饰,作谓语;副词不可以:
一致: 大家的意见不一致 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形容词
一概:*大家的意见不一概 *大家的意见很一概——副词
(2)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副词不可以:一致:一致的意见 一致的说法
一概:*一概的意见 *一概的说法
由此两项基本上可以使上述两种位于状语位置上的词加以区别。
副词的数量有限,属于封闭性词类,但问题并不单纯。(九)象声词
1.象声词的含义
象声词,又叫拟声词,是描摹自然界声音的词。
2.象声词的语法特征
(1)象声词主要功能是作状语。
如:
① 一阵大风“呼——”地刮了过来。
② 外面“叭——”地响了一枪。
(2)复音的象声词可以作定语、谓语和补语。如:
① “哗哗”的流水声,打破了深山的寂静。
② 那蜜蜂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③ 他现在睡得呼呼的。(3)可以独立成句:
① 咣!门被什么东西撞开了。
② 轰隆!外面传来了一声炮响。3.象声词的个性
象声词作为一类词,尤其独特的个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象声词作为一类词,尤其富有独特的个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摹拟性
一方面,象声词只跟声音相联系,不和具体事物联系。比如“鸭”,本是一种叫声,但已经跟一种动物相联系,它不是象声词,是一个名词。而“呀”只是描摹一种感叹声,不表示具体事物,它才是象声词。
另一方面,象声词既然是对声音的一种“摹仿”,就只能与真正的声音接近、相似,而不大可能与本来的声音完全相同。比如摹拟麻雀的叫声是“唧唧喳喳”,摹拟喜鹊的叫声是“喳喳”,这些跟原来的声音都是有一定距离的。(2)在词的形式上,具有非定形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象声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临时造出来: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临时造出一个言语表达需要的象声词来。第二,象声词只有结构形式,没有相应的结构关系。
比如“A(呀)、AA(呀呀)、AB(哎呀)、ABB(哎呀呀)、AABB(哎哎呀呀)、ABAB(哎呀哎呀)”等。从单音到复音,都只不过是声音的叠用,没有构成联合、定中、主谓等结构关系。第三,象声词也可以很短,只有一个音节,也可以很长,包含几个音节,使用起来不像别的词那样受到限制。比如:“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再比如:“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下边是一个实际的例子:
啊吆哇,你干什么呀,灰皮嚷了起来。(范小天《桂花掩映的女人》)
这里的“啊吆哇”很难说是一个词还是三个词。这个形式可以映证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
(十)叹词1.叹词的含义
叹词,是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或者表示呼唤、应答的词。
比如,表示愤怒用“哼”,表示欢乐用“哈哈”,表示痛楚时用“哎呀”,表示呼唤时用“喂”,表示应答时用“嗯”等等。
2.叹词的种类
叹词通常可以分别为以下几个类别。
(1)表示感叹的叹词,如“唉、啊、哎呀、哼、喔”等。
(2)表示呼唤的叹词,如“喂、哎、嗨”等等。
(3)表示应答的叹词,如“哎、嗯、啊”等等。3.叹词的特征
(1)叹词是一类特殊的词类,它没有确切的词汇意义,也没有语法意义。既不是纯粹的实词,也不是纯粹的虚词。在结构上,叹词往往独立于句子的主体结构之外独立成句,在意义上,叹词与后边整个句子的主体结构有密切的联系。
① 哎哎哎,别拿我的书!(焦急)
② 唉呀,这里太热了。 (叹息)
③ 啊!原来是你! (惊讶)
(2)叹词通常位于句子的开始,后边常常用逗号或叹号与句子的主体隔开。如上述三例中,①、②是用“,”隔开,③是用“!”隔开。有时,叹词用于句子的中间或末尾,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
① 你这个人,唉呀,拿这些东西干什么。
② 你呀,我早就看见了,哼!(3)叹词表达感情的复杂性
叹词的数目不少,而且,表达感情时,临时的区别比较细致。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同样一个叹词,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
① 啊,是你? (惊讶,语调高扬、短促)
② 啊,你再说一遍! (没听清楚而追问,语调高扬、舒缓)
③ 啊,是这么回事! (恍然大悟,语调低降,舒缓,声音较长)
④ 啊,就这样吧。 (表示同意,语调低降,声音短促)
⑤ 你去吧,啊。 (表示嘱咐,平调)
⑥ 让我过去吧,啊。 (表示请求,平调)
(4)在书写形式上,叹词没有固定的写法。疼痛时可以说“哎吆”,也可以说“啊呀”;应答时的“ài”可以写作“哎”,也可以写作“嗳”等等。
4.叹词和象声词
汉语的叹词和象声词没有大的区别,通常所说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叹词和特定的人相联系,在摹拟声音的同时,还带有这样、那样的感情或情绪。象声词则通常与特定的物相关,一般是纯粹的摹拟声音。比如,同是“呜呜咽咽”,在下边的不同的语境中分别与人、物相关而分别是叹词和象声词:
① 一进大门,就听见张妈“呜呜咽咽”的哭声。(象声/感叹)
② 远处传来“呜呜咽咽”的喇叭声。 (象声)
(2)叹词和象声词入句充当特定的句子成分时,在书面上都可以加引号(“”),但是,如果是充当独立成分,则只有象声词可以加引号,叹词不加引号。比较可知:
① 叭!枪声又响起来了!=“叭!”枪声又响起来了!
② 唉!枪声又响起来了! *“唉!”枪声又响起来了!
其中,“叭”是象声词,“唉”是叹词。
五.各类虚词
(一)介词
1.介词的含义
介词,是用于名词性成分的前边,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意义的虚词。
2.介词的种类
汉语的介词种类繁杂,通常根据它与介词短语中的语义特征分别为以下几种。
表时间、处所:自 自从 打 在 当 于 到 趁 向 往 朝 由 沿 顺
表对象:对 同 跟 管 将 与 和 对于 关于 至于 把
表方式、方法、依据:按 按照 根据 遵照 本着 用 以 靠 拿 经 经过
表原因:由于 因 因为
表目的:为了 为 为着
表被动:被 叫 让 给
表排除:除 除了
表比较:比3.介词的语法特征
汉语介词的语法表现比较单纯,所以,其语法特征也相应比较简单,有以下几点。
(1)主要功能是与名词性成分组成介词短语,整体作状语、补语、定语。如:
① 他[在家]休息。
② [沿着山路]往前走。
③ 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
④ 大家反复研究了[对这个问题]的处理。(2)标示特定的格角色。
如:
① 这事[由小赵]引起,也[归他]处理。(施事)
② 我[把那个苹果]吃了。 (受事)
③ 我[用这把刀]切肉。 (工具)
④ 我[在教室里]看书。 (处所)
⑤ 我[向他]借了五百元钱。 (对象)(3)介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不能重叠、不能后加“着、了、过”表示动态。
例略。
4.部分介词和动词的界定汉语的介词又名“副动词”、“次动词”,这实际上体现了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有一些介词虚化得比较彻底,已经没有了动词痕迹,但有些虚化得比较晚,在具体表现上还残留有动词的痕迹。这部分介词有时在运用时,需要与动词进行界定,如 “在、给、叫、用、拿、比、到、通过”等等。具体界定方法如下。
(1)介词不能带“着、了、过”表示动态,动词可以:① 我给了他一封信。 (动词)
② 我给他写了一封信。 (介词)
③ 他拿我开玩笑。 (介词)
④ 他拿着书。 (动词)
有个别介词自身带一有“着、了”等语素,不要误认为动态助词,如 :沿着、为了、当着。
(2)介词不能重叠,动词可以:
① 他叫人打了。 *他叫叫人打了。 (介词)
② 你叫他,他就来。 你叫叫他,他就来。 (动词)
③ 他比我高。 *他比比我高。 (介词)
④ 我和你比。 我和你比比。 (动词)
五.各类虚词
(二)连词
1.连词的含义
连词,是在语法结构中起联结作用的虚词。
2.连词的类别
连词,根据其连接对象的差异可以分别为以下不同的类别。
(1)词语连词
词语连词指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典型的词语连接词一定用于词语之间,而不用于分句之间,如“和、与、同、跟、及、以及、并”等。此外,“并且、或、或者、而”等也是词语连接词。
词语连接词一般是用于词语之间,而且通常单独使用,一般不存在配对适应的问题。只有“或”稍微特殊。比如“或前或后”,这里的“或……或……”前后连接两个词。
(2)句间连词
句间连词,指的是在复句内部分句与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典型的句间连词,用于连接分句与分句。如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那么……”、“要么……否则……”等等。句间连词,有的是前位连词,有的是中位连词。从总体上说,他们的使用是配对应和的。如“因为”和“所以”相应和,“虽然”和“但是”相应和。有时,即使形式上只出现一个连词,但实质上这种应和性仍然存在。比如:
① 虽然我身体不怎么好,每星期讲几节课是没有问题的。
② 我身体不怎么好, 可是每星期讲几节课是没有问题的。
①例形式上的“虽然”和隐含的“但是”之类相应和; 后一例, “可是”同隐含“虽然”之类的关系词语相应和。
有的连词,兼属词语连词和句间连词。比较:
① 我们应该并且能够解决教师们的困难。
② 我能够把他请来,并且有办法让他在这里长期干下去。
前一个“并且”连接词语,是词语连词;后一个“并且”连接分句,是句间连词。再比较:
① 街道宽阔而清洁。
② 不应当临急抱佛脚,而应当平时多用功。
前一个“而”连接词语,是词语连词,后一个“而”连接分句,是句间连词。
3.连词的语法特征汉语连词的语法特征有以下两点。
(1)连词只有连接作用,通常不能作句子成分或句子成分中的实质性结构成分。
连词的作用是“连结”:既有“连接”的意思,又有“组接”的意思。即把两个或几个语法单位接起来,使之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
连词的作用只有连接,不能成为句子成分,比如,“因为A,所以B”、“虽然A,但是B”中的“因为”、“所以”、“虽然”、“但是”都只是连接小句从而发挥语法作用的辅助性语法单位,都不是句子成分。
(2)连词起码具有双向性
具有连接作用的连词,不论是单个使用还是成套使用,通常总是要涉及到两个或几个单位。此时的连词就具体体现出它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如,“我和你”中的“和”涉及到两个单位,是一个具有双向性的连词。
假如有单位A+B,那么位于A+连+B中的连词,就可以看作是“中位连词”。把位于“连+A+B”中的连词叫做“前位连词”。此时,连词的双向性特征决定了中位连词和它所连接的两个单位之间是“等距离关系”。具体体现是:在“A+连+B”之间不能插入其他词语尤其是副词X。即:
A+和+B→AX+和+B
就我和他去天津≠我就和他去天津
这可以看作是连词和介词不同点之一。
前位连词不位于A、B之间,但是,它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游移,这也反映出连词和介词不同之处。比如:
① 因为张老师病了,今天的课由李老师来上。
② 张老师因为病了,今天的课由李老师来上。
但有时,这种唯一影响意义的表达:
① 不但小张可以去,小李也可以去。
*小张不但可以去,小李也可以去。
② 小张不但可以去,还可以当队长。
*不但小张可以去,还可以当队长。
4.部分同形的连词、副词有些词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分别发挥连词和副词的语法功能,是兼属于两类词的同形形式,因而需要界定。如:
① 尽管天气不好,出发时间不变。
② 出发时间不变,尽管天气不好。
③ 有什么话,你尽管说。
判别表明,①、②中的“尽管”是连词,③中的“尽管”是副词。主要的判别标准是:根据连词和副词的语法特征,连词具有双向性,可以表明它所连接的两个语法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充当状语。而副词只具有单向性,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在通常情况下,居于前位的连词往往和居于中位的连词或关联副词配合使用,形成固定的格式。比如“因为A,所以B”属于前位连词和连词的配用,而“只有A才B”,则属于前位连词与关联副词的配用。中位连词与关联副词的主要区别在于:中位连词可以出现在主语的后边,而关联副词只能出现在主语的后边。如果中位连词和关联副词一起出现,就会构成“连词+主语+关联副词……”的说法。例如:
① 因为情况紧急,所以我动用了这笔钱。
② 因为情况紧急,我才动用了这笔钱。
③ 因为情况紧急,所以我才动用了这笔钱。
上述几例中的“所以”是连词,“才”是关联副词。再如:
① 虽然没上过大学,但是她的文章写得很好。
② 虽然他没上过大学,她的文章却写得很好。
③ 虽然她没上过大学,但是她的文章却写得很好。
其中的“但是”是中位连词,而“却”是关联副词。
5.部分同形的连词和介词有些连词和副词属于同形单位,如“和、跟、同、于、及”等等。这些词在使用上有时需要界定。
具体界定方法还是要根据连词、介词的语法个性。
① 二黑和小琴两个人到区上去了。
② 小李已经和大家谈过了。
③ 和小王相比,小李很比较务实。
从上述三个例子可以看出:
(1)连词“和”具有连接作用,如①。它所连接的两个项目构成联合关系,可以前后易位,而不影响语义表达。介词“和”不可以。
(2)介词“和”前边可以出现一个副词,如②。连词“和”不可以。
(3)介词“和”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子的开始而没有或者不需要另外一个和它相呼应的配用成分。连词尤其是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和”通常不出现在句首——因为它要连接两个项目。③中的“和”是一个介词。一个出现在句首的前位连词,它往往还可以位移到主语之后,并有另外一个连词或者关联副词与之配用:
① 虽然我没去,但是他去过了。
② 我虽然没去,他却去过了。
以上,是关于汉语连词的一些讨论,当然是关于汉语连词的最为一般的讨论。
五.各类虚词
(二)连词
1.连词的含义
连词,是在语法结构中起联结作用的虚词。
2.连词的类别连词,根据其连接对象的差异可以分别为以下不同的类别。
词语连词
词语连词指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典型的词语连接词一定用于词语之间,而不用于分句之间,如“和、与、同、跟、及、以及、并”等。此外,“并且、或、或者、而”等也是词语连接词。
词语连接词一般是用于词语之间,而且通常单独使用,一般不存在配对适应的问题。只有“或”稍微特殊。比如“或前或后”,这里的“或……或……”前后连接两个词。句间连词
句间连词,指的是在复句内部分句与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典型的句间连词,用于连接分句与分句。如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那么……”、“要么……否则……”等等。
句间连词,有的是前位连词,有的是中位连词。从总体上说,他们的使用是配对应和的。如“因为”和“所以”相应和,“虽然”和“但是”相应和。有时,即使形式上只出现一个连词,但实质上这种应和性仍然存在。比如:
① 虽然我身体不怎么好,每星期讲几节课是没有问题的。
② 我身体不怎么好, 可是每星期讲几节课是没有问题的。
①例形式上的“虽然”和隐含的“但是”之类相应和; 后一例, “可是”同隐含“虽然”之类的关系词语相应和。
有的连词,兼属词语连词和句间连词。比较:
① 我们应该并且能够解决教师们的困难。
② 我能够把他请来,并且有办法让他在这里长期干下去。
前一个“并且”连接词语,是词语连词;后一个“并且”连接分句,是句间连词。再比较:
① 街道宽阔而清洁。
② 不应当临急抱佛脚,而应当平时多用功。
前一个“而”连接词语,是词语连词,后一个“而”连接分句,是句间连词。
3.连词的语法特征汉语连词的语法特征有以下两点。
(1)连词只有连接作用,通常不能作句子成分或句子成分中的实质性结构成分。
连词的作用是“连结”:既有“连接”的意思,又有“组接”的意思。即把两个或几个语法单位接起来,使之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
连词的作用只有连接,不能成为句子成分,比如,“因为A,所以B”、“虽然A,但是B”中的“因为”、“所以”、“虽然”、“但是”都只是连接小句从而发挥语法作用的辅助性语法单位,都不是句子成分。(2)连词起码具有双向性
具有连接作用的连词,不论是单个使用还是成套使用,通常总是要涉及到两个或几个单位。此时的连词就具体体现出它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如,“我和你”中的“和”涉及到两个单位,是一个具有双向性的连词。
假如有单位A+B,那么位于A+连+B中的连词,就可以看作是“中位连词”。把位于“连+A+B”中的连词叫做“前位连词”。此时,连词的双向性特征决定了中位连词和它所连接的两个单位之间是“等距离关系”。具体体现是:在“A+连+B”之间不能插入其他词语尤其是副词X。即:
A+和+B→AX+和+B
就我和他去天津≠我就和他去天津
这可以看作是连词和介词不同点之一。
前位连词不位于A、B之间,但是,它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游移,这也反映出连词和介词不同之处。比如:
① 因为张老师病了,今天的课由李老师来上。
② 张老师因为病了,今天的课由李老师来上。
但有时,这种唯一影响意义的表达:
① 不但小张可以去,小李也可以去。
*小张不但可以去,小李也可以去。
② 小张不但可以去,还可以当队长。
*不但小张可以去,还可以当队长。
4.部分同形的连词、副词有些词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分别发挥连词和副词的语法功能,是兼属于两类词的同形形式,因而需要界定。如:
① 尽管天气不好,出发时间不变。
② 出发时间不变,尽管天气不好。
③ 有什么话,你尽管说。
判别表明,①、②中的“尽管”是连词,③中的“尽管”是副词。主要的判别标准是:根据连词和副词的语法特征,连词具有双向性,可以表明它所连接的两个语法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充当状语。而副词只具有单向性,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在通常情况下,居于前位的连词往往和居于中位的连词或关联副词配合使用,形成固定的格式。比如“因为A,所以B”属于前位连词和连词的配用,而“只有A才B”,则属于前位连词与关联副词的配用。中位连词与关联副词的主要区别在于:中位连词可以出现在主语的后边,而关联副词只能出现在主语的后边。如果中位连词和关联副词一起出现,就会构成“连词+主语+关联副词……”的说法。例如:
① 因为情况紧急,所以我动用了这笔钱。
② 因为情况紧急,我才动用了这笔钱。
③ 因为情况紧急,所以我才动用了这笔钱。
上述几例中的“所以”是连词,“才”是关联副词。再如:
① 虽然没上过大学,但是她的文章写得很好。
② 虽然他没上过大学,她的文章却写得很好。
③ 虽然她没上过大学,但是她的文章却写得很好。
其中的“但是”是中位连词,而“却”是关联副词。
5.部分同形的连词和介词
有些连词和副词属于同形单位,如“和、跟、同、于、及”等等。这些词在使用上有时需要界定。
具体界定方法还是要根据连词、介词的语法个性。
① 二黑和小琴两个人到区上去了。
② 小李已经和大家谈过了。
③ 和小王相比,小李很比较务实。
从上述三个例子可以看出:
(1)连词“和”具有连接作用,如①。它所连接的两个项目构成联合关系,可以前后易位,而不影响语义表达。介词“和”不可以。
(2)介词“和”前边可以出现一个副词,如②。连词“和”不可以。
(3)介词“和”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子的开始而没有或者不需要另外一个和它相呼应的配用成分。连词尤其是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和”通常不出现在句首——因为它要连接两个项目。③中的“和”是一个介词。一个出现在句首的前位连词,它往往还可以位移到主语之后,并有另外一个连词或者关联副词与之配用:
① 虽然我没去,但是他去过了。
② 我虽然没去,他却去过了。
以上,是关于汉语连词的一些讨论,当然是关于汉语连词的最为一般的讨论。
课前提问
(1)什么叫副词?副词最主要的语法功能?
(2)副词起关联作用时与连词有什么本质差别?
(3)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有什么差别?
(4)状位副词与状位形容词有什么差别?
(5)什么叫介词?介词的语法功能包括那些方面?
(6)怎样区别一些纠缠不清的介词与动词?
(7)连词与介词有什么区别?
五.各类虚词
(三)助词
1.助词的含义、种类和特点
(1)助词的含义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之上,表示结构关系、动态等语法意义的虚词。
(2)助词的种类
汉语的助词通常可以分别为以下几类。
a.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等。
b.动态助词,如“着、了、过、来着”等等。
c.比况助词,如“一样、一般、似的”等等。
(3)助词的特征
汉语助词一些主要特征:
a.不能脱离其他语言单位而独立使用,粘附性强。
b.本身不表示实际意义。
c.通常读轻声。2.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连接两个词语,或者附加在某个词语之上,表示一定结构、关系意义的助词。如“的、地、得”等等。下边分别作一些讨论。

“的”连接前后两个词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二者具有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的”是定语的标志。模式是:A+的+B。如:
我的书 来看的人 碧绿的油茶地
“地”连接前后两个词语,构成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偏正短语,表示前后部分之间具有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地”是状语的标志。模式是:A+地+B。
如:
他紧张地看着我 整天广州上海地跑 挑逗地说得
“得”连接两个词语,构成后附的动词性或形容词性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二者之间具有中心语和补语的关系。“得”是补语的标记。模式是:A+得+B。
如:
说得好 清楚得很 听得懂 拿得起来之
“之”是由古代汉语中沿用而来的一个助词,基本使用环境有两个:
其一,是用于“四字格”中:四口之家 乔迁之喜 东方之珠 船长之死
其二,是与“的”配用,以避免呆板、重复:
论家庭的分裂与重构之文化背景
“之”与“和”的使用特征相近,但并非所有情况之下都可以互换:
甲的乙=甲的: 我的书=我的
甲之乙≠甲之: 国家之兴亡≠国家之
可见,二者还是有所不同。所
“所”附加在一个词语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是汉语里把动词性成分名词化的一种手段。
如:
所见 所说 所听(6)“的”的其他用法
“的”在汉语中是个用法复杂的助词。除了用作定语的标志之外,还有以下几种用法。
a. X+的→“的”字短语“的”可以用于一个词语之后,构成一个功能相当于名词的“的”字短语,因而,被称为汉语非名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另外一种手段。如:
中文的 历史的 数学老师的
我的 他的 我们俩的
吃的 用的 写书的 卖菜的
大的 红的 通红的 高高兴兴的
b.“代/人名+的”插入在一些“动+宾”结构之间,充当准定语:
① 别开他的玩笑。
② 净挑我的眼。
③ 别拆老王的台。
c.用于“V1的V1,V2的V2”对举格式中,表示“有的……有的……”。如:
① 敌人死的死,伤的伤。
② 大家说的说,笑的笑。
(主+[主+谓])“V的”接近于“的”字短语中的“的”
d.用于“人名/代+的+角色名/身份名/职务名”的格式中,表示某人具有或承当某种角色、身份或职务:
① 今天晚上有场剧,马连良的诸葛亮,裘盛戎的张飞。(当)
② 这次大会,老王的主席,老张的副主席。(扮)
这种用法接近于准定语的用法。下边是“的”附在名词或代词后面,构成隐蔽性施事定语的一些用例:
① 他的英语教得好。→他教英语教得好。(从事)
② 他的篮球打得好。→他打篮球打得好。(打)
③ 他的三千米得了冠军。→他跑三千米得了冠军。(跑)
萧国政《隐蔽性施事定语》一文讨论了这个问题。(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2;又载《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3.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指的是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动作或者性状的发展或情况的虚词。通常指的是“着、了、过”等。
(1)着
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持续态。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a.用在连动式中V1之后,表示动作者进行某个动作时的状态或者方式。如:
笑着说 扶着一个人走进来 红着脸说
b.用于“V着V着,S2”的格式中,表示一个动作正在持续时,发生了其他动作,原动作停止,含有不知不觉的意味。如:
① 孩子哭着哭着,睡着了。
② 老汉走着走着,摔了一跤。
c.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祈望某种状态的持续:
① 你歇着,我去看看!
② 机灵着点!(2)了
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完成或者具有了某种属性——完成态。
动态助词“了”最为常用的用法是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完成或者具有了某种属性。因而,是一种具有动态含义的用法。如:
写了一遍 吃了饭 麦子黄了(3)过
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曾经有过某种动作、变化或者形状——经历态。比如:
去过北京 原来胖过
“过”在使用时,有两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a.“过”通常用在动词的宾语之前:
吃过生鱼片 *吃生鱼片过
b.否定式中一定是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加否定词“没(有)”,此时,“过”仍然保留。如:
吃过生鱼片 →没吃过生鱼片
学过俄语 →没学过俄语(4)来着
口语词,用于句子末尾,表示说话前不久发生了某事。有以下几种情况。
a.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某事发生不久:
① 我去打电话来着。→我刚才去打电话了。
② 小王找你来着。 →小王刚才找你了。
b.用于疑问句的末尾,询问刚发生不久的事情,或者曾经知道但想不起来的事情:
① 你说要去哪里来着?
② 这人我见过,他叫什么来着?
4.比况助词比况助词,附加在某些词语的后边,构成比况短语,表示比喻。如:
花园似的城市 猪狗一样的人 碗口一般粗细
上边,是汉语助词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前所述,助词是汉语中比较独特的一类词,助词的意义、用法都是粘附性的,因此必须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加以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其说明助词的意义,不如说明助词的用法。五.各类虚词
(四)语气词
1.语气词的含义
语气词,是用来表示某种特定语气的虚词。
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词,常见的如 “啊、嘛、呢、吧、呀、了、的、罢了”等等。
2.语气词的特点
语气词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大多读轻声。句调的高低升降变化通常体现在语气词前一个音节上:
① 你去吗? ——“去”的音高相对高些
② 你去吧!——“去”的音高相对低些
(2)除了特殊用法之外,一般用于句末。如果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还会构成一个音节:
呢+啊→哪 了+啊→啦 了+呕→喽
(3)语气词和句调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语气词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气,反之,几个不同的语气词也可以表示一种语气。
如“啊” 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气:
① 小刘不去上海啊? (是非问句,句调低平,逻辑重音明显)
② 咱们什么时候走啊?(特指问句,句调高扬,句子语气和缓)
③ 你到底来不来啊? (选择问句,句调较高扬)
如“吧”、“嘛”、“啊”都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的末尾,都表示一个降低的陈述句调:
① 既然必须去,那就去吧。(表示同意某种意见、要求,语调低降)
② 别那样,人人都可以嘛。(表示显而易见,句调低降)
③ 他可是已经来了啊。 (表示解释、提醒,句调低降)
3.语气词的位置语气词常规的位置是句子末尾:单句句末、复句中某个分句末尾。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语气词也可以用于句中。有两种情况:
(1)句子开头的一个成分(通常是话题)之后常用语气词:
① 他呢,可以不去了。
② 在广州的时候啊,我天天吃叉烧。
这里的语气词的基本作用是:强调突出其前边的成分,同时,又表示语尤未尽,后边还有继续的述说。当然,不同的语气词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还是有差异的。(2)联合结构中,各部分后边用语气词。如果是并列两项以上,语气词使用的方式是:
① 衣服啊,化妆用品啊,贵重物品啊,都在这里装着。
② 冰箱啦,彩电啦,录像机啦,都是他送的。
如果并列的是两项,则通常只用一个语气词:
③ 纸啊笔的,都装在上衣兜里。
④ 人们围在一个小广场上,唱啊跳的。
4.语气词与非语气词
(1)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
汉语“的”有两个:一个是结构助词,另外一个是语气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a.结构助词“的”的两个特征是:
a1.用于短语的内部或者末尾,表示结构关系。
a2.不能省略。如:
我的书 大的给你 铅笔呀,小王有一支长的。
a3.此外,如果是结构助词“的”,其后可以补出可以成为中心语的名词性成分,如果是语气词“的”则补不出。如:
① 我是外来的。 →我是外来的顾客。
② 我是喜欢的。 →*我是喜欢的□。
有一种情况,“的”的性质比较明显,单用“是的”,其中的“的”绝对是语气词,而不是结构助词。
③ 你真的不怕吗?
——是的。
b.语气词“的”的主要特征是:
b1.用于句子的末尾,表示肯定语气的加强。
b2.可以省略。如:
①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② 眼睛半睁半闭(的)。
(2)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
汉语 “了”通常有“了1”、“了2”两种用法,有以下差别。
a.了1
用于句子中间的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动作完成或者具有了某种属性。这是典型的动态助词“了”的用法,也称为“了1”如:
写了信 红了脸 洗了衣服
b.了2
用于句子末尾的名词性宾语、数量、时量补语之后,表示陈述语气,是语气词“了”,也称为“了2”。如:
① 现在都飘雪花了。
② 我写了三遍了。
③ 我们都写了三个小时了。
c.也有兼属于上述两种情况的:用于句子末尾的动词、形容词的后边。具体情况也有两种:
c1.用于表示未然意义的句末动词之后,表示即将发生的某种变化,或者纯粹表示祈使,是语气词“了”。比如 :
① 老师,我走了。 ——表示某种即将发生的变化,是语气词“了”
② 听我的话,把贷款退了!——加强祈使语气,是语气词“了”
c2.用于表示已然的句子末尾的动词、形容词之后,是语气词和动态助词的混合形式。比如:
花开了。 脸红了。 信写了。 人走了。
例中“了”都兼有“状态”和“语气”两种用法、特征,同时表示“变化”和“陈述”。当然,上述结论并非终结性的成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六.兼类问题
(一)兼类的含义
从理论上说,词类是可以区分清楚的,但实际上,只有典型的形式可以区分清楚,总有一些词语是处于两类词的中间地带的,在语法、语义上,既像甲类,又像乙类,这就是所谓“兼类”或者“跨类”现象。
所谓兼类,指的是有些词在不同的环境里经常具有两类或几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二)兼类的种类
汉语词类中,具有兼类现象的词类通常有以下几种。
名兼动:指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具有动词和名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如:
[报告]
一份报告 写报告 报告写得好 ——名词
向上级报告报告 报告一件事 报告了这件事 ——动词
同类的还有:领导、声明、证明、说明、工作、变化。动兼形: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具有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如:
[可怜]
可怜可怜他 只可怜他一个人 ——动词
可怜的孩子 他真可怜 ——形容词
同类的还有:饿、挤、直、坚定、便宜、壮大、明白。名兼形: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具有形容词和名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如:
[困难]
有困难 困难很多 一些困难 克服困难 ——名词
很困难 太困难 困难时期 生活困难 ——形容词
属于这类的还有:科学、标准、光明、理想、实际、秘密。、(三)兼类的条件
对于词的兼类,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态度。
1.承认兼类的存在:兼类,是用离散的标准划分连续的实体的结果。
2.用一个合理的标准划分词类,所得到的词类应该是大致明确的,也就是说,兼类不能太多,否则这个标准就是有问题的或者是无效的。
3.属于兼类的词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1)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种不同词类的语法特点。所以,通常所谓词的“活用”不能列为兼类:
① 老栓,你运气,就是运气了你。
② 既然大家都喝白干,我也白干一下。
其中的“运气”、“白干”不是兼类,而只是一种临时活用。
(2)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语法表现有差异,但意义上仍然有联系。否则,就只能是同音词。如下例中的“白”和“怪”分别都是同音词,不是兼类词:
白布——白,一种颜色。 (形容词)
白干——白,徒然的、没有结果的。 (副词)
怪事——怪,奇怪的,不合常规的。 (形容词)
怪疼的——怪,挺、很。 (副词)
这样,兼类词应该具有的条件是:
a.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中经常具有不同类词的语法特征。
b.意义上有联系。
词类问题,在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研究中,都是作为基础研究进行的。汉语的词类,由于词的形态不发达,所以不论整个词类的划分,还是个别词的定性、归类,都存在一些问题。词类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值得重视。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3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胡胡胡美丽_ss 发表于 2020-11-30 08: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天空论坛,不错,看了这么多网站,天空是最有特色的了,加油!
来自- 中国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5 名

发帖:NO. 5 名

在线:NO. 74 名

快乐.每一天 发表于 2020-12-18 02: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楼主的帖子提神醒脑啊!
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河北张家口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暂未上榜

发帖:NO. 5 名

在线:NO. 268 名

qq_qzuser_Tnz 发表于 2024-8-1 11: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7 05:06 , Processed in 0.223842 second(s), 6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