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家很少人知道他,但却是最迷人、最“异类”的作家 原创 仙客王二 2019-06-20 02:11:08
薛忆沩
薛忆沩,被誉为中国文学最迷人的异类,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遗弃》(201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白求恩的孩子们》;《一个影子的告别》小说集《流动的房间》、《不肯离去的海豚》、“深圳人”系列小说《出租车司机》(2013年“中国影响力图书奖”) 和“战争”系列小说《首战告捷》(2013年《南方都市报》“年度好书”);随笔集《文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和《与马可.波罗同行——读<看不见的城市>》。
薛忆沩
在一些评论家眼中,薛忆沩极有可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下一个”。尴尬的是,身边似乎没有人知道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刚刚步入中国当代文学领地的薛忆沩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遗弃》。当时有谁会想到这样一部出自一个二十四的年轻人之手。
《遗弃》
《遗弃》是一本日记。确切地说,是日记形式的小说。主人公图林写了365天的日记,这部日记就是小说的主体。从1.1到12.31,365天,只缺少了三个半月时间。这三个半月,虚构的主人公图林去写一本“自己的哲学史了”。而跳出虚构的范畴,真实世界中,这本《遗弃》,就是作者薛忆沩自己的哲学史。这是一本虚假与真实没有界限的小说。这是一个年轻人内心抗拒,最后逃离体制的故事。这是一个失业男青年的宅家记。 小说的出现,本意是给大众消遣。但是薛忆沩这本《遗弃》,没有消遣,没有闲情逸致。只有事无巨细地、生活流水账一般记录自己退职后的生活。而这个“退职后的生活”又不是生活,只有纯粹的精神思考,这些思考充满了哲理,充满了对人生、对生活的“反思”。 “作为不断丧失自由的过程,成长其实就是堕落” 这样的哲理金句在小说中俯拾皆是。小说的文本却又纯粹到不是“反思”,反思至少需要描述物质的生活、现世,薛忆沩则直接进入思考,思考是不等于反思的。这是哲学家才会干的事情,我们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薛忆沩把小说主人公图林设定为业余哲学家。他是在假托,真实中薛忆沩就是这个业余哲学家。 这部小说,我读了很久才读完,有十天之久。平时我读完同等体量的小说,不会超过五天。为什么读了这么久呢?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文本带来的思考太多。它击中了我,引发了我的共鸣,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我想这与年纪有关系、与阅历有关系。薛忆沩写这本书的时候二十五岁,恰好,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二十五岁。我们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做面对的时代是不同的。但是内心的惶惑、疑虑,却是相似的。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看法,也是一致的相似。这种相似很惊人,它让我觉得这个时代没有意义。 图林是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刚巧我也是。他被分进了体制内的一个科室,与他不同的是,我没有“这么好的待遇”能进体制内,时代是稍有差异的,毕竟那个年代包分配。在今天,很多人挤破了头,也考不进体制内,不能捧着体制的金饭碗,这使得很多年轻人很懊丧。然而,图林却不以为然,他讨厌体制内的一切:虚伪、办事推诿、清闲、狡猾……而虚伪、推脱、狡猾、奸诈,并不是体制内独有的,体制外的我,一样生活在这些腌臢的包围中。 我不知道一个人这一辈子,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是不是有限额的。我个人倾向于是。不然无法解释我对陌生人的反感,即便出于工作关系不得不成为熟人,不到一年时间,我就会反感他们。有的人甚至几天内就会得到我的反感。所以我对图林的退职,感到了共鸣。我能感到这部小说浓重的对生活的不满的情绪。 图林在退职后,却也什么都没有做,天天待在家里,发呆。他的退职,被所有人认定为断送前途、冲动鲁莽。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体制内的工作,都是普通人能获得的最好的工作。如果没有强大的推动力、没有别处利益的吸引力,正常人是不可能退职的。小说的主人公图林,既不下海经商,也不是因为犯了政治错误,他就这样力排众议,主动退职了,回家过着宅男的生活。这需要很大的愿力,换作是我,做不到的。 作为一篇读书笔记,应该简单复述一下这部小说。 图林自诩为业余哲学家。图林这个名字很好,不知道薛忆沩老师是不是有意致敬科学家图林。业余哲学家的生活半径很小,除了家人,他只有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叫做韦之。不知道韦之是不是薛忆沩老师自己的假托。业余哲学家也可能是薛忆沩老师自己。总之,这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文字在虚虚实实之间游弋。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逃离体制、逃离家人、逃离生活的故事,它让我想起了《荒原狼》。 图林有一个在大学交上的女朋友Z,Z被分配到了另外一个乡镇。他们只能偶尔通过电报和写信或者长途电话来联系。但是即便信息上的交流极为稀有可贵,图林和Z也并没有显得很珍惜的样子。信中的内容,都是一些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的东西。即便有了见面的机会,两人也各自找理由躲避了。后来,退职很久后,图林去了Z的城市。Z怀上了另一个男人的孩子,Z不喜欢这个男的。那个男人不想要这个孩子,Z堕胎了。图林和Z的分手,连句正式分手的话都没有,就这样各自走开。在这个不幸的恋爱里,没有人伤心、没有人难过、没有人愤怒。图林没有任何感情,云淡风轻地。 图林有一个外婆,跟自己还有自己父母住在一起。外婆很唠叨、外婆很烦人,外婆总是冷不丁的就入侵自己的领地。图林还有一个外公,常年躺卧在医院的病床里。母亲每天都要去照看外公。大家劝他去看看外公,他终于不耐烦地去了一回,然后找借口迅速溜掉了。他觉得和不会说话的人待在一起没有任何意义,似乎他很冷漠。外公死了,他却找借口躲避了葬礼。去了Z的城市,发生了那场平淡的分离。 图林是多么的冷漠,冷漠到无情。他不关注爱情,即便是前去分手,也是因为不得不躲避外公葬礼而去的。他不关注亲情,即便是外公的葬礼,他也找了借口不去,这个借口拙劣到仅仅是去分离那似有似无的爱情。 图林还有一个母亲,他与母亲唯一的关系,似乎就仅仅是住在一起,向她要过一次钱。他还有一个父亲,父亲也是体制内的退职人员。区别在于图林是主动退职,父亲是被动退职。父子俩互不关心,唯一的联系,就是他跟踪过父亲一次,跟到地下赌场,被人打了一顿,父亲在旁边沉默地看着。图林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表姐”,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做老师。图林365天的日记,缺少的那三个半月,就是去表姐家——也是他的世外天堂写下他的“哲学历史”。 你看,图林对生活已经不满和厌烦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所以小说中不断地出现死亡的案例,不断地讨论死亡和生活的意义。老猫自杀了、老猫的妈妈自杀了、外婆讲述了两个溺水而死的故事、外公死了、处长也死了。他说:也许所有远去的生活都比现在的生活有意思,就像远处的生活一样。但是,回忆比死亡还要痛苦。他说每个人都是死亡的候选人,而且是一定能够最终获胜的候选人。 图林365天的日记——也就是这本小说,流水账一样记录了图林单调乏味的生活,事无巨细,有时候显得很无聊。尽管对生活的记录事无巨细,从他对待身边人的态度看来,他从来不关注生活本身。这是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存在的好处,就是深刻剖析了图林自己。他写的哪里是生活,哪里是日记,他是拿着雕刻刀,一笔一笔剖向自己最深处、最真实的内心。 图林说,有的人走遍了世界,有丰富的经历,对生活却没有什么精辟的认识。有的人游历肤浅,生活单调,对世界却有极为深刻的见地。卡夫卡是后者的典型。 我想,这是图林在以卡夫卡自喻。同时也可能是二十五岁时的薛忆沩以卡夫卡自喻。 我习惯的小说,是繁花似锦的,而《遗弃》和《荒原狼》《局外人》一样,孤零零地开着,看起来有点单调乏味,却很美。 《遗弃》也有瑕疵,比如,写对话的时候,有时候有代词,有时候又像他崇拜的海明威那样,仅仅是对话。至少在人物对话上,写得不是很好。 抛开《遗弃》这部小说的内容。简单谈一谈薛忆沩本身,和他二十五岁的写作。在中国,薛忆沩不是一个多见的名字,世人给他的评价是“迷人”,迷人的薛忆沩,文学的异类。我想,他的迷人是由于他的远离造成的,他远离了祖国。他的迷人,更在于他文字中的哲思、在于他的思辨张力、在于他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3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