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存世最早的自画像 原创 中国画说 2019-06-19 08:22:12
一般认为存世最早的自画像为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
图1.赵佶(北宋)《听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但,这幅画定为赵佶所作,是有疑问的。
首先,画上有蔡京题七言绝句一首:“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臣下在皇上的画作上题诗而且用大字题在正当中,过于无礼,只有定此图非赵佶所作才说得通。
其次,若此图为赵佶亲作,蔡京的题诗竟然重点描写听琴者的知音情态,不把赵佶的弹琴情态作为描写重点,过于无礼;赵佶书"听琴图"而非"鸣琴图",则过于谦虚。只有定此图非赵佶所作,主角为听琴者的现象才勉强说得通。
因此两点,定《听琴图》作者为赵佶,相当可疑。
画面左下角有赵佶"天下一人"的画押,这是认此图为赵佶所作的依据。不过,这个画押也可能不表示“所画”而表示“所有”。
总之,《听琴图》是不是赵佶自画,有待商榷。我是倾向于否定的,《听琴图》很可能是画院画家的作品。
退一步说,假定《听琴图》确为赵佶亲作,那么它算不算自画像呢?
并不是自己画了自己就算自画像哈。真正意义上的自画像,作者形象不应只是群像中的一个。一个人调好相机跑进人群和大家合影,照片虽然是他自己拍的,但这照片却不能算自拍照啊。
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画像必须以自我观照为主旨。
有人说,自画像就是“认识自我”,说得好。如果自画像与自我观照无关,只与作者自画有关,那么,自画像就不足以列为特殊品类,就失去了它独特的价值。
《听琴图》画的是群像,从赵佶亲书“听琴图”而非“鸣琴图”以及蔡京的题诗可知,此图立意于臣下领悟君上心意,主旨是表现君臣相得,与自我观照毫无关系,所以,《听琴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画像。
《听琴图》是不是赵佶画的,存疑;即便是赵佶画的,《听琴图》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画像。所以,在讨论自画像这个课题时,完全可以把《听琴图》排除在外。
那么,存世最早的自画像究竟是哪一幅呢?
据现有资料看,存世最早的自画像当为赵孟頫所作,具体创作时间是1298年,见下图。
图2.赵孟頫(元)《自画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题诗:“致君泽物已无由,梦想田园霅水头。老子难同非子传,齐人终困楚人咻。濯缨久判从渔父,束带宁堪见督邮。准拟新年弃官去,百无拘系似沙鸥。大德二年正月人日赵孟頫自题。”
诗作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此相应,图中作者形象超然出尘。此图表现了作者的自视、自省、自勉,堪称真正意义上的自画像。
创作此图的当年,赵孟頫被元世祖忽必烈召入大都书写金字《藏经》,完成以后即力请还乡。此事可证此作的自视、自省、自勉,可证所表达的情感确乎出于真切的自我观照。
赵孟頫另一幅存世自画像作于1299年,见下图。
图3.赵孟頫《自写小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乌巾白袍,策杖而行,竹风扑面,泉声盈耳,好一个尘虑尽消,飘然世外的高士形象。
此年八月,因赵孟頫力请还乡之故,元世祖改任赵孟頫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驻杭州。此图应为赵孟頫离开大都到达杭州后所作。逃离令人厌恶的大都官场,回到江南担任相对清静的文教官职,赵孟頫显然有点找回自己的感觉。
这幅《自写小像》是在这个背景下对真实自我的关照,也是对理想自我的向往,同样具有自画像的真正意义。
1298年,存世最早的自画像创作于这一年。
西方存世最早的自画像创作于1450年前后,为法国画家C.N.M所作,比赵孟頫的自画像晚了150年。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画像更晚200年了。所以,赵孟頫的自画像不仅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也极可能是全球存世最早的(中、西文化系统以外的自画像,失考,所以只说“极可能”)。
赵孟頫的自画像体现了自画像的真正意义或应有的深刻意义,故为明清时期著名画家所效法,如石涛(参图4)、金农(参图5)、高凤翰(参图6)等等,他们的自画像越来越具有强烈的自我观照意义。应当说,赵孟頫自画像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存世最早者,更重要的是,开创了自画像自我观照的优良传统。
图4.石涛(清)《自画种松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5.金农(清)《 自画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6.高凤翰(清)《自画像》 青岛市博物馆藏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