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走街串巷的补锅匠,却写下史上极萌的一首童诗,流芳千古 原创 聊史补丁 2019-06-28 21:36:43
文/陌上榆(林新杰) 
说起诗词,唐宋是逾越不过的高峰。唐诗宋词,俨然是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历史的长河里,趟过无数的诗词达人,但能有记载并为后世所熟知的毕竟少数。一说起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唐代名家便窜入脑海,他们都有经典诗作流传后世,而且往往不止一首。当然了,除了他们,还有千千万万的诗人,一同铸就了唐诗的辉煌。 
仅《全唐诗》收录的诗就接近五万首,诗作者达两千两百多人。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诗均有,什么领域的都有,上至朝堂君王,下至江湖平民,无不可入诗。从而造就了唐诗的无所不包,兼收并蓄。写景诗、田园诗、咏史诗、边塞诗……甚至分不出类别的诗,都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其中有一类诗,以儿童视角来观察世界,童真质朴,为世人所喜爱。比如白居易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活脱脱刻画出一群不谙世事,而又质朴童真的儿童。 
又如袁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把孩子从动到静的一瞬间定格了,画面感极强,前一秒还在高歌,下一秒立马闭嘴,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便如在眼前。当然, 还有其他不少萌作。要数其中对儿童描写最萌的当属下面要说到的这首诗。 这首诗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意境丝毫不逊于那些大家,这首诗就是《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说起这首诗的作者,知道的人就要少了。他的身份比较特殊,有别于我们往常看到的文人墨客,不用说张九龄、贺知章、李绅、王维这样当过大官的人,就连杜甫、孟郊这样的小官都够不上。这位诗人名叫胡令能(785-826年),生活在中唐时期,唐贞元、元和时期,河南郑州人。出身贫寒,年青时期走街串巷,靠给人修补锅碗瓢盆谋生,也就是旧时候的匠人,以手艺换点钱,生活较为艰辛。但此人,却没有被生活所苟且,眼中、心里依然有诗和远方,因为他接触多是底层人民的生活,所以视角更接地气。就像夺得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桂冠的雷海为一样,胡令能也是一个热爱诗词的青年。 
热爱之余,胡令能也写过不少诗,但大部分都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流传下来的仅有4首,其中就以这首《小儿垂钓》最为著名。也是凭借这首诗,胡令能多次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那这首诗,到底萌在哪里呢?为什么打动那么多的教材编写者呢? 
来一探究竟吧。先看第一句:蓬头稚子学垂纶。蓬头呢,不是说蓬头垢面,更多的是说小孩子尚未束发,头发有点长,就有披散的感觉。从装束上写出了儿童的率真、随性。但别看孩子还小,却学大人有模有样地在钓鱼呢。身份看似不相称,但却真实地写出了乡下儿童的聪慧和早熟。 再来看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莓是一种野草,映身就是说莓、苔之类的野草尚能遮蔽住身体。可见,小孩钓鱼的地方,长着青草和苔藓。钓过鱼的都知道,这种地方说明来的人少,有可能钓到大鱼。儿童这么清楚该去哪儿钓鱼,可见不是第一次了。而草可以映身,说明小孩个子不是很高,可以推测年纪尚小。而侧坐,更是突出了孩子随性、自然的一面。 
接着看第三句:路人借问遥招手。前两句都是静态的,突出钓鱼就是要静,环境安静、心境平和。但有人来了,这静谧眼看要被打破了。儿童似乎听到路人问路,很远就朝着路人做手势,意思类似现在我们常做的表示“嘘”的动作。路人估计莫名其妙,心想这孩子怎么不说话呢。从动作上体现出孩子的专注。一边是问路的路人,一边是溪里的鱼儿。哪个重要呢?显然,孩子更在意的是后者。 最后一句点破遥招手的原因:怕得鱼惊不应人。原来是担心路人问路惊吓到小溪里的鱼儿。所以,不出声而只做动作呢。通过由静到动的一个动作,突出了孩子钓鱼的专注和可爱。刻画然极为传神,把孩子的心理活动也映射了出来。读来朗朗上口,想来画面满满,细思趣味盎然。正因为能惟妙惟肖地勾勒出孩童的神情姿态,历来为人们称道,所以屡次作为古诗范文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据说呢,胡令能有此才华,是拜仙人所赐。传说,有一夜,胡令能梦中见到一白发老者,剖开他的肚子,把一本书放进他的肚子里。醒来后,他便诗才大增,常常出口成章。这比较符合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看法,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传说罢了。但日日勤于读诗,记得多,背得多,能力也就提高了。还是不得不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呀。 一个走街串巷的补锅匠,尚能凭借一首诗,名流千古。而多少王侯将相,也未必为世人所记住。胡令能也可以说屌丝逆袭的代表了。那么,读完这篇文章,我们是不是该更努力呢?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记得要积极向上哈!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4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