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查看: 453|回复: 3
收起左侧

[高中作文一瞥] 那些化用古典诗词意象的高考作文:《淡成看不见诗的诗...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7 名

发帖:NO. 19 名

在线:NO. 3 名

凤舞九天 发表于 2019-6-29 21: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那些化用古典诗词意象的高考作文:《淡成看不见诗的诗》等语文梦工场 2019-06-29 06:15:28
文化可视为由各种符号和象征组成的体系。符号是人类独创的信息载体,是文化的体现。文艺符号学的奠基人,美国当代的哲学家、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诉诸直接的直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感受的活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学中许多事物,如柳、菊花、莲、夕阳、燕子、月亮等就是一种典型的艺术符号,其传达出来的意义具有象征性,它们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约定俗成的对应喻指。掌握这些符号的文化指向,学会利用这些符号的象征意义来分析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掌握了开启传统文学大门的钥匙。
  一、重要物象的文化指向
  意象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我们选取部分重要意象分析,领略传统文化特质。
  1.重要物象—柳
〖柳〗
  文化指向:依依惜别之情。
  解说: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
  当然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一种事物的文化指向是该事物的主要寓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意象。古人除折柳送别,还以柳喻人,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则把视线由脸向下移转到了曼妙的身材上。所以,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相关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抒写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之多之广之深。“絮”,柳絮。
  相关名诗: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暂凭樽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唐·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戴叔伦《折杨柳》
  相关链接:
  有人将古诗中的“柳”归纳为八类,将其摘录如下:
  1.“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
  2.“灞陵柳”。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
  3.“隋堤柳”。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世事频更之感慨。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对六朝的怀故发思。
  4.“宛城柳”。贺铸诗云:“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吴文英有“一丝柳、一寸柔情”词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是妙笔生花,以柳暗示爱情初萌的欢悦。
  5.“沈园柳”。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6.“章台柳”。韩翊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宠妓。“眠花卧柳”、“烟花柳巷”,柳即指落人烟花的妓女。
  7.“寒食柳”。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日,皆折柳插门。”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思亲恋乡之情。倪瓒:“旧家应在,梧桐霞井,杨柳藏门。”以柳感怀游子乡情。
  8.“金雪柳”。李清照《永遇乐》中云:“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柳妆扮,更添女儿几分娇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这个道理。
  赋予杨柳以其他方面的内涵:
  1.把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或作为春景的描写:“江南春草初幂幂,愁杀江南独愁客。秦中杨柳也应新,转忆秦中相忆人。万里莺花不相见,登高一望泪沾巾。”(贾至)“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温庭筠)“芳郊绿野散春晴,复道离宫烟雾生。杨柳千条花欲绽,葡萄百丈蔓初萦。”(沈佺期)
  2.把杨柳喻为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鱼戏芙蓉水,莺啼杨柳风。”(张说)
  3.赋予杨柳以风流:“数树新栽在画桥,春来犹自长长条。东风多事刚牵引,已解纤纤学舞腰。”“莫是折来偏属意,依稀相似是风流。”(孙鲂)“只有舞春杨柳、似风流。”(向子諲)
  4.说杨柳多情:“多情只是春杨柳”(晏殊)。“画桥杨柳也多情”(杜安世)。
  5.说杨柳无情:“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更添杨柳无情,恨烟颦雨,却不把、扁舟偷系。”(张辑)
  6.说杨柳愁:“杨柳千丝万缕,特地织成愁绪。”(向滈)
  7.说杨柳媚:“门前杨柳媚晴曛。”(韩淲)
  8.恨杨柳:“几番莺外斜阳,阑干倚遍,恨杨柳、遮愁不断。”(李彭老)
  9.要杨柳留人:“今朝欲去,忽有留人处。说与江头杨柳树,系我扁舟且住。”(戴复古)“杨柳花飞留客。”(韩元吉)
  10.以杨柳比人生短暂:“君是园中杨柳,能得几时青。趁金明、春光尚好,尊酒赏闲情。”
(无名氏)
  11.谢杨柳:“恨西风不庇寒蝉,便扫尽、一林残叶。谢杨柳多情,还有绿阴时节。”(张炎)
  白居易有两首诗说到杨柳,其一说“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其二则把柳树写成个无用之材:“有木名弱柳……截枝扶为杖,软弱不自持。折条用樊圃,柔脆非其宜。为树信可玩,论材何所施。可惜金堤地,栽之徒尔为。”(《有木诗八首》之一)
  *温馨感悟*
  站在水边的女子
  君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婉约的诗人“柳七”在爱情的舞台边,用柔情的柳,作思念的旗帜。
  “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诗的河边。宋朝某个朴素的黄昏,一个女词人在幻想中用月亮作了顶帽子,戴在柳梢头上,与魂牵梦萦的恋人约会在浪漫的青春树下。
  童话般的爱情,美得惊心动魄。
  “杨柳依依”,这个薄命的女子,一低头的温柔,有着不胜凉风的娇羞。
  这个缠缠绵绵的女子,从《诗经》的河边走来,水滋养出温温婉婉的性格,小鸟般柔柔地偎依在唐诗宋词的情韵里,眼波一横,就醉了无数离人。
  翠翠绿绿一身旗袍装,是饮下王维那杯劝行的酒后,用三月春风的剪刀裁成,再镶上朱淑贞那顶柳梢头上的月亮帽,缀一朵陆游伤感的沈园老绵,挂几串李白玉笛声中的故园情,画两道让白居易垂泪的如柳眉,于是,柳就在诗歌和民间行走,成为爱情、友情、伤情、离情的代言人。
  水边长大的女子,古典的温柔传承至今: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桥景物万千,但洋景物不能指明“柳”代言的传统内涵。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如烟的女子,“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柔条垂拂,体态轻盈,在春光明媚里“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这个清新的女子,顽皮的女子,翠绿的女子,含愁的女子,娇羞的女子,烟霞似的女子,平平仄仄飘韵的女子……
  就让她永远站在水边,隔着诗歌的河流,缥缈成在水一方的柔情。
2.重要物象—菊
  〖菊〗
  文化指向:隐逸、高洁、清高。
  解说:最早见于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以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后成名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撞入隐逸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升华为隐家名片,到宋代更被大理学家周敦颐直接呼为“花之隐逸者也”,于是名实俱存。隐士有的品质,菊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全部包揽了。
  相关意象:
  1.与陶渊明的品质相呼应,常喻归隐山林的隐逸高雅之士。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向往大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归故园,慨然赋《归去来兮辞》:“三径犹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对隐逸生活的欣然之情和对恬适闲淡生活的追求。
  2.菊傲霜而开,比喻高洁。
  “朝饮木兰以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屈原在《离骚》里借朝露秋药表现自己洁身自好、永远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3.菊花凌寒而开,幽香灿烂,宁愿开枯枝头,也不委落尘泥,这样一种孤芳自赏的高品质成就了菊的清高。
  宋遗民郑思肖称道寒菊的气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4.菊花傲霜怒放,竟斗芳菲,常喻奋发向上的力量。
  起义军领袖黄巢的两首为最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好一派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政治抱负。
  5.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常喻感时伤怀之情。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诗人怜花思乡,忧国忧民之情。
  相关名诗: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和郭主簿》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李师广《菊韵》
  蒲柳如懦夫,望秋已调黄。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 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陆游《晚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贞《菊花》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杨万里《咏菊》
  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
  ——史铸《咏翻集句》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唐寅《菊花》
  菊裳荏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
  ——文征明《咏菊》
  相关链接:
  1.皇帝咏菊
  相互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南朝·梁·简文帝
  细叶抽轻翠,园花簇金黄。——唐太宗
  2.名人咏菊
  咏菊诗虽不始于陶渊明,但陶翁的爱菊,由于宋人《爱莲说》的推许而更出名。陶翁种菊、爱菊、赏菊、还吃菊。他说:“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剩,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李清照借菊抒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在深闺中的爱情。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僧齐己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黄”。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温馨感悟*
  淡成看不见诗的诗
  君子
  菊成名靠自己秋天独放的个性,能在生命的严寒来到时不低头,依旧把生命浪漫地隆重推出,这在皇权压迫下的古代中国,是多么辉煌的灿烂瞬间。士大夫以菊自喻,是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也许他们以为菊的光芒来于自我过滤政治风雨,所以隐居成为自我净化的选择。如果说历史人物是用自己的政治生命写就的一首庄严的诗,那么,隐居生活就是一首看不见诗的诗。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是清高尊严的菊;“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这是残损但辉煌的菊;“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是骨傲不屈的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这是勇敢战斗的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恬淡自适的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友谊平等的菊……菊被无限地演绎着,最后以陶渊明的身体力行和周敦颐的哲学概括,定型了菊的文化角色。
  淡出这个世界,远离红尘,笑看世间百态,任云卷云舒,长啸山林,吟咏烟霞,躬耕垄亩,用生命的无欲与文化道德的质量,写一首淡淡的诗。淡得语言如山泉水般,朴素如天空的孟浩然,其生命与诗合二为一,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一位诗人,一生都在仕隐间徘徊。在全部260多首孟诗中,几乎没有弄巧设喻和故用隐晦的象征手法之类的作品,诗歌粗服乱头,不着修饰。
  但孟浩然是无可奈何的隐,与陶渊明彻悟人生,“纵浪大化”,返璞归真的隐,毕竟异趣。孟浩然的诗虽言浅意浓,韵味悠远深厚,素描淡抹,独臻妙境,但也难达到陶诗的隐居高致和浑然天成的思想境界。这是隐的境界在行为、心理与艺术上之差异。但他们都是菊在人间的代表。
  能淡泊生命的人,是高人;能把生命淡成诗的人,是伟人;能淡成看不见诗的诗的人,是历史银幕上永远不老去的人。但愿菊给我们的是如此深刻的启示。读诗也罢,看画也罢,见到菊,不要以为这是原生态的植物,她已经被打上文化的烙印。这就是高考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不能变为桃花、杏花或海棠之类的原因,历史的系统不承认她们。
  自洁的人不妨多喝几杯菊花酒。不饮酒的就喝菊花茶吧。这饮下的是一种道德暗示,一种文化品质。
3.重要物象—梅
  〖梅〗
  文化指向:坚贞不屈,孤傲清高。
  解说:梅花最早见于《诗经》,以其冰清玉洁的品格和傲霜斗雪的精神备受诗人青睐,梅花也以其暗香盈袖的气韵和素艳高雅的风姿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魏晋时期,梅花被写入诗歌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南朝鲍照“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就是明证。到唐代渐变,张九龄“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在感怀身世的同时赋予梅坚毅不屈的意志,而朱庆馀“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完成了梅花高风亮节品性的塑造。到宋代,人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又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再经过苏轼、欧阳修等大家的咏赞,梅成就了今天冰清玉洁、坚贞孤傲的人文指称。
  相关意象:
  1.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比喻逆境中不屈不挠,坚贞向上的气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表现了梅花的不屈不挠。王冕《墨梅》诗“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了梅花的清雅气质。
  陆游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南宋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更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的“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
  2.梅花傲耐寒,独入清香,常喻孤高绝俗。
  “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的清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琪《梅花》)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白洁的生活态度。
  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语意双关,更是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和诗人神韵仙骨的化身。
  3.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常象征美人、仙子。
  传说隋人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
  梅尧臣笔下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
  吴颐眼里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盈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
  晁端友“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朱熹“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陆游“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都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
  相关名诗: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张谓《早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之一
  相关链接:
  1.关于梅花的轶事
  《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是用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
  据史料记载:隋人赵师雄在罗浮山遇见梅花仙子,故事美丽动人。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
  2.学会赏梅花,感受古人雅趣。
  梅花以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每年惊蛰前后为赏梅的最佳时机。赏梅要有“三知”。
  知色:梅花以绿与墨为名贵。
  知形:梅株以“梅不盈十尺”为美,即枝干繁茂、粗细匀称、高矮适中。其株形分为柔伞、宝塔、蓬松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知香:梅花中的香味,倘若你不仔细品捉是难以闻到的。细品梅香有清醒提神。解乏润气之功效。
  赏梅的佳境有:晓日、薄寒、轻烟、月下、微雪、晚霞、明窗、疏篱。“踏雪寻梅,分外精神”,“月下赏梅、疏影暗香”,都是令人回味的意境。
  *温馨感悟*
  生命的正面和背面
  君子
  陆游借《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怀才不遇的寂寞和面对挫折永葆高风劲节的情操。毛泽东同志反其意而用之,《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另一首七律《冬云》中也赞扬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精神。
  同样的物象,不同的意境。这是艺术上创造性运用的典范。也是哲学上生命硬币的正面和背面。缘自不同的人生、性格、个性、思维与心境。
  领袖是一个解救民族于水火之中并成功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国家领袖,拥有常人甚至是超凡人士所不具有的见识、远虑、胸襟、气度、意志、智慧等等。当他把视觉集中到某一物象时,自然产生一种乐观、豪迈、向上的开拓精神。同样是千万里冰封雪飘的环境,只产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战斗精神。他代表了生命硬币的正面。
  而陆游、辛弃疾、苏轼、李白等人,一生时好时坏,在救济天下苍生。满足宏大的政治理想方面,永远不可能站在中国历史的制高点,所以他们的胸怀和眼中的物象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他们有时抒发生命硬币背面的低沉、忧愤、凄凉、悲伤等情怀。
4.重要物象—竹
  〖竹〗
  文化指向:虚心、气节。
  解说: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后来用竹制成“竹笔”,9世纪用竹造“竹纸”,汉字中有“竹部”209个。竹与文化一路走来,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相关意象:
  1.朴实无华,任何环境都能生长,常喻不畏逆境,勇敢向上。
  郑板桥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坚忍不屈的秉性。
  方志敏:“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表现革命志士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坚贞不屈的斗志和乐观精神。
  2.竹的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象征隐者的与世无争。
  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表现隐者不求闻达、不慕名利的人生志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更表现了王维所追求的无争的隐家禅境。
  3.竹子中空,为虚心的象征。
  张九龄的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李苦禅:“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更是无限景仰崇敬之情。
  4.竹子生态上分为一节一节的,便成为文人士大夫气节的象征。
  郑板桥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屈。”
  唐代邵谒:“竹衰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千古流传。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表现了柳宗元士大夫的凛然气节。
  相关诗词: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叶剑英《题竹》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邓拓《竹》(题画诗)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生来不为己,只求把身献。
  ——钱樟明《水调歌头·咏竹》
  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题画诗》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柳宗元《竹》
  相关链接:
  1.重要传说
  “舜南巡劳顿而死,葬于苍梧,其二妃娥皇、女英奔丧,追至湘江,思帝恸哭,泪洒青竹。竹悉成斑。二妃悲痛不已,投江而死,化为湘灵。”(见《述异记》)于是,西南一带便有了竹竿斑驳的斑竹了,又名湘妃竹;也就有了更凄婉动人的诗词创作:“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2.名人与竹的趣事
  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
  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方志敏烈士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
  3.竹经
  于竹貌,青翠萋萋,枝劲挺拔,风骨傲然。于竹性,无林不成竹。或聚于堂前屋后,依壁而立,摇风弄月,群舞婆裟;或会于山涧岩边扎根布茎,立根坚弥,无畏东西南北风。于竹品,无择贵贱,皆虚心以对;富贵不骄,野荒芜丛亦生机盎然。于竹格,更是不畏雪霜,与松夫、梅女相携于世,并称“岁寒三友”。难怪王徽之痴而与其君朋相称,叹出,“何可一日无此君!”又有嵇康阮籍、刘伶等竹林七贤,醉卧其间;再有李白、孔巢父、韩准等竹溪六逸,吟号徙迁其中;众者皆好竹之雅士也。
  *温馨感悟*
  道德舞台上的万人迷
  君子
  先看一首写“竹”的现代诗:
  泥土里,
  收集拼搏的语言。
  憋不住,
  给大地开一个眼。
  冒尖了,
  既虚心又委婉。
  做一次总结,
  继续向上伸展。
  一朵绿色的云,
  和太阳把理想畅谈。
  竹,具有“宁折不弯”的气节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它,性温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是植物中虚心、上进、葆有气节的儒雅者,一个可以让自己伸展成“一朵绿色的云”的成功者,一个可以“和太阳把理想畅谈”的大智者,一个可以一节节努力攀向蓝天的实践者,这不是道德舞台上的“万人迷”吗?
  古人认为,竹是空心的,象征虚心好学;它有节,则象征节操;竹的形态秀美,临风摇曳,姿态动人,月映粉墙,则会产生无限诗意。人称“端庄杂秀丽,刚健含婀娜”。
  白居易说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由自然形态和生活习性推演出相应的人文品质,这就是古典文化正宗而又原始的创作思路。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均是如此。
  回想柳、菊、梅、竹,每一植物的常用意象和文化指向都与该植物的自然特性和生态习性有关。文化的发展便是这样循迹延伸,由本生发,绝非空谷传音,羚羊挂角,无迹可循。
  窥透这一点,就掌握了开启文学之窗的智慧钥匙。
  想想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知道为什么石潭周围都是竹树而不是桑树。
  柳、菊、梅、竹静静地长在文化的土壤里,和一缕春风、一段小溪、一轮秋月,共同构成唐诗宋词的万千风情,默默地等候着你的到来,静静地向你倾诉,用五千年文化的内力和修养,为你举行文化“灌顶”。
  你准备好了吗?5.重要物象—荷
  〖荷〗
  文化指向:纯洁;佛;君子。
  解说:《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释迦佛生于两千多年前印度北边,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有天女为之散花。所以莲成为佛国宝座和吉祥物。
  在俗世文学里,荷花最早见于《诗经》“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然后由爱情咏叹调发展到宋代被大理学家周敦颐亲手提拔为“花中君子”,完成了莲的文化塑造。
  相关意象:
  1.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与相思。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冷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孟郊的《怨诗》:“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分别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荷花被谁的泪水浸泡而死。
  2.周敦颐的《爱莲说》赋予荷花君子的象征。
  “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道德节操,“亭亭净植”的美好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令人不可轻慢的气质。莲洁身自好的君子品行跃然纸上。
  相关诗词:
  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元朝·丁鹤年《采莲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温庭筠《莲花》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李珣《南乡子》
  相关链接:
  1.四季之莲
  杨万里《小池》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的情韵为春莲。
  杨万里“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耐人寻味的愁热荷花,妙趣横生的碧伞荷叶和郑谷“多谢浣溪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的精彩画面为夏荷。
  “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李清照《忆王孙》),“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周密《西塍废圃》)的荷叶枯败、莲蓬颤抖,“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秋望》)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宋朝舒亶《虞美人·寄公度》)的萧瑟残荷当然是秋莲。
  荷尽已无擎雨盖,败叶枯枝,情韵已尽。莲冬天无诗。
  2.佛国之莲
  世间花卉多是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群芳谱》就特别强调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的吉祥物,超越时空,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温馨感悟*
  倚在出世与入世的门廊
  君子
  每个人都是站在“淤泥”中的植物,经过努力有的开了花,有的结了果,但更多的却被“淤泥”吞噬。柏杨就感叹社会是个磁性太强的“大染缸”,扔进去十年二十年,提出来一看,都变了颜色。能够开出花,能够不变色,那是人间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称为君子。在佛的禅语里,那片“淤泥”就是红尘。
  佛教探求解脱人生苦难,人生是苦海、是火宅。成佛,是最高理想,莲花出污泥而生鲜美花叶,正如佛教解脱过程。
  我喜欢这样的比喻。周敦颐赋予莲超逸脱俗,洁身自处的品质,正好也与佛教“不着世间如莲花”的思想契合。那就让我们的生命都绽成一朵永不凋谢的莲,永远远离虚名浮利的“淤泥”,以维护生命系统的雅洁。
  读《风雨中的莲》,感受当代文人的内心体验。
  风中的荷莲 亭立 无语
  兀自低头
  那一低头 有
  我不能走进的
  温柔
  弥漫在漫天的荷香里
  雨中的荷莲 净植 观心
  含露带笑
  那湿漉的笑 有
  我不能走进的
  禅意
  摇曳在婀娜花韵里
  风中的荷莲有“我不能走进的/温柔”——那是尘世;雨中的荷莲有“我不能走进的/禅意”——那是佛国的追求。走进“温柔”莲心的人是诗人,走进“禅意”佛心的人是高人。
  席慕容走进了莲心的温柔,她成了诗人,读读她的名作《莲的心事》吧。“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也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哦/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
  今后走过荷塘,让我们脚步轻轻,保持一种尊崇和景仰的心情吧。为了莲的文化喻意。6.重要物象—月
  〖月〗
  文化指向:怀远思人,禅静高洁。
  解说:从李白的《静夜思》开始,整整一个民族欣赏明月的时候,心灵上总有一丝寒意,那冰冷的月色,折磨过多少离人,让多少思妇怨女的灵魂感到透骨的寒,每一个日子都打着薄薄的霜。
  所以苏轼以豁达的胸襟说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苏轼思念弟弟苏辙之手足情,就一变而为中华民族的普遍祝愿语、思念情,使月成了永恒而审美的文化物质。
  相关意象:
  1.明月蕴涵怀远思人之愁。
  李白望月生情让人感叹:“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他想起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起朋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想起宫女的哀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想起思妇念夫,“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门情”。想起征人望乡,“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中国文学望月思愁的比比皆是: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这是一种微微的思乡之幽情。南朝乐府民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是思妇之怀远。苏舜钦“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这是对故人的愁思。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看似写景,却寄寓离人无限悲凄痛苦。李商隐“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这是李商隐对妻子的无限怀念。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这是白居易对家人的思念。陆游“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这是陆游对亲人的无比怀想。
  2.明月皎洁,蕴涵禅静高洁之情操。
  谢灵运去官还家,“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流露旷远、豁达、宁静、愉悦的心情。女词人王清惠“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表面上,词人大声地追问姮娥(月亮),容许我追随你吗?而实际上是,凸现了词人看破红尘,想超脱尘世,追求永远的清静之情。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种禅意的诗境。
  屈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这是爱国忠君之气节。
  3.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的绵藐深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的啜泣诉说;“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悲凉凄婉;“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苍茫忧患;特别是陆游“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的边关寒月,凉了多少沙场将士的一腔热血。
  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和生命的无奈。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只能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遥遥祝愿和期盼;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无奈祈祷和祝福;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幽幽希冀和渴盼。
  5.明月独照中天,蕴涵个人的雄心壮志。
  赵匡胤“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凸显了其帝王雄心,有大江滚滚不可阻拦之气势。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也写过这样的诗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勃勃野心,如月昭昭。
  6.月下是缠绵的舞台,明月蕴涵男女情爱。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缠绵与浪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凉凄苦;“待月西厢下”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的痴恋情深;“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的相思之苦;当然也有“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裙”的嬉戏追逐之乐。
  相关诗词: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南宋民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相关链接:
1.李白眼中的月
  月有形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是如盘圆月:“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是如钩缺月;“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是含羞初月;“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是展眉新月。
  月有性格:峨眉月多情,“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秋浦月断肠,“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情”;镜湖月秀美,“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潇湘月轻盈,“舟浮潇湘月,山倒洞庭波”;洞庭月深沉,“明湖涨秋月,独泛巴陵西”;坟上月悲凉凄怆,“池台空有月,词赋旧凌云”;瑶台月清雅神奇,“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月多用途:可引月而来,“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可乘月而去,“耐可乘明月,香花上酒船”;可步月而归,“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依稀”;可行月逸情,“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可泛月增趣,“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可度月如仙,“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可拥月入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2.月的忧愁景象
  ①以“残月”写忧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僧仲殊《南柯子·忆旧》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②以“明月”写忧愁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③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啼春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④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⑤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⑥借“皓月”写忧愁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
  ⑦借“斜月”写忧愁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晏几道《蝶恋花》
  *温馨感悟*
  入禅的月
  君子
  朱自清笔下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空灵飘逸,是一种禅境。能入禅的人,是高人。
  望月生情,便只能做诗人。做得最彻底、最认真、最浪漫的是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豪迈洒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冷静睿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而清高;“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惆怅泪下;“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孤寂绝伦;最后捉月仙逝,把身体化作人生的诗句。写进浪漫的历史篇章。千年之后,仍然让我们感到诗人的痴,诗人的呆,诗人的执著与灵性。让月亮作为自己生命的省略号,并照彻千古,只有伟大的灵魂,不甘被俗化的灵魂才这样诗化自己的死亡,升华自己的境界。
  朱自清文章中有禅境,生命中却多悲境。所以死得多少有些壮烈。为民族尊严而甘愿拒食美国面粉。这是历史的命运注定的,我常想,朱自清生在盛唐,一定是王维吧。
  多让一片月色照进我们的生命,最好是禅意的那片,今天的人多数缺少信仰。需要这样的宁静来沉淀自己在物欲中的浮躁与喧嚣。
  月是属于文化的。
7.重要物象—燕子
  〖燕〗
  文化指向:爱情,春天,变迁。
  解说:燕子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出双入对,于是成为文人眼中的爱情标本。燕子来时,带来春天的信息,燕子走时意味着秋凉冬至,所以古诗词中的燕子,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丰富。
  相关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的爱情向往;“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的新婚甜蜜;“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的多情牵挂;“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空闺寂寞,“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的孤苦凄冷,“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的失意冷落,“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的留恋企盼;“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的等待悲凉;还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凄寂惆怅和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面对时光流逝,发出美丽不再之无奈。李好古“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的沧桑悲凉。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的兴亡之叹,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的亡国之恨。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3.燕子带来春天的信息,成为春天的象征。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春花正静静地开放,乳燕轻轻地飞翔。“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草长莺飞、花事繁忙。“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以拟人手法写燕语呢喃,春光明媚。“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表现伤春、惜春的感慨。
  4.燕子的栖息不定留,成为表现羁旅情愁,漂泊流浪之苦的意象。
  苏轼“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极写贬谪之勤,仕途颠簸之苦;周邦彦“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苦叹漂泊流浪之艰;张可久“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状极身世浮沉,人生坎坷之难。
  相关诗词:
  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白居易《燕子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苏轼《永遇乐》
  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相关链接:
  燕子楼的故事。
  燕子楼的故事,见于白居易作燕子楼诗的小序。其文云:“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余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绘之访余,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唐代地方军区之一,治徐州。)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即徐州)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余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张尚书名情,是名臣张建封之子。
  *温馨感悟*
  放飞心灵的燕子
  君子
  翻开古诗古词,燕儿的俏丽身影翩然:出双入对的,如“梁间燕,双双并翅,对舞高低”;风雨相随的,如“微雨燕双飞”;浪漫嬉戏的,如“爱贴地争飞,竟夸轻俊”,“帘幕风轻双语燕”;勤筑爱巢的,如“芹泥随燕嘴”,“泥融飞燕子”;欣然报春的,如“消息燕归时,辗柔茵、连天芳草”。生活中的燕子却没有古诗中的活泼浪漫。
  最让人感叹的是把自己关在宋理礼教中的心灵,一代红颜——关盼盼。那个与爱情和燕子相关的典故,燕子楼。据说大诗人白居易一首赞美并希望关盼盼成为名教中的榜样女人的诗。让“善歌舞,雅多风态”的关盼盼下决心用死亡成全时代对她的期盼。贞节,用生命购买的昂贵光环,终于让关盼盼在相对的历史里高大起来。但心灵里的那只燕子却永远地锁在燕子楼,孤独到现在。
  让我们的视线从凄婉痛苦的爱情故事转到一代文人晏殊的人生轨迹。他7岁被誉为神童,15岁被举荐至朝廷与一千多士子同场参加考试,飞扬的文才让宋真宗龙颜大悦,御笔一挥,他就拥有了“同进士出身”,成了真宗皇帝的“贴身秘书”。权力、名利拥抱着他。他一生仕途无风无雨,诗词文章誉满天下。是什么原因使晏殊的生命如此辉煌?这源于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态度。富贵名利如白云苍狗,人生在世,如何与时间对搏?重要的是不要让“心为形役”。所以苏轼面对永恒的大江,吟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旷达,李白面对永恒的月亮,发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洒脱。酒后的晏殊,同样吟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沉思。面对强大的时间对生命的抢劫,面对仕途上的起落沉浮,他自适、超然、彻悟。
  这是生命中的禅意。关盼盼和她的时代,缺少的就是这份禅意的自适、超然与彻悟。我们用这份禅意与永恒牵手。于是我们终于看到古诗词中燕儿的俏丽身影在生活的春天翩然飞舞。为心灵的燕子打开一扇小窗,用那份禅意。为灵魂的自由打开一个春天,用伟大的信仰。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3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66 名

发帖:NO. 71 名

在线:NO. 39 名

音乐之家1 发表于 2023-4-18 18: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学习雷锋,好好回帖!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49 名

发帖:NO. 42 名

在线:NO. 219 名

九2吕云伟 发表于 2024-5-29 06: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没人理我,好伤心啊!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47 名

发帖:NO. 119 名

在线:NO. 134 名

赵晨曦202091 发表于 2024-7-11 12: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天空的主题是文学,其他内容也很丰富啊!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3 05:11 , Processed in 0.634529 second(s), 7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