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体详写,选好详写点
1.一般表现中心和能突出中心的部分相比,显然能突出中心的部分要详写
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心思想鲜明和感人。作文时,凡是能取得这个效果的部分当然要饱用笔墨。如试题是《我最喜爱的×××》,有位同学写《我最喜爱的游戏》,他最喜欢乘高架飞行车,因为高架飞行车惊险,能锻炼魄力和胆量。为此,他把高架飞行车的高险,飞行的快速,由低而高一刹那的腾空感,由高而低瞬间的失重感,头垂直向下时的倒悬感,多次回旋的昏眩感等等,都列入详写之列,这当然可以,因为它们都直接反映“游戏惊险,能锻炼人体魄”这个中心。而如何开始游戏、如何结束游戏,游戏的人怎么拥挤,旁边的人如何评论等等,虽也可能会配合反映中心,但这只是配合,列入详写就画蛇添足了。
2.事件的次要片断和主要片断相比,主要片断要详写
因为主要片断是事件的关键,其他部分只是为引出或衬托这个关键部分服务的。如写《一件难忘的事》,有的同学以“抢险”为题材,整个过程有发现险情、无畏抢险、抢险结果这三个环节,其中无畏抢险显然要着重描写。
3.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相比,主要人物要详写
次要人物一般都用来陪衬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于主要人物,应该像众星拱月,主宾鲜明,决不能喧宾夺主。如写《我的老师》,对于文中反映老师如何主动关心学生,循循善诱,废寝忘食,献身教育事业之处,要详写。与教师相关的其他人物则应略写。
4.反映某个人一般情况的材料和能突出这个人重要特点的材料相比,能突出这个人重要特点的材料要详写
如写小红三年如一日地帮隔壁孤身老太太买菜做饭,对于她做好事的动机、起因,三年中特别动人的事件等等,能直接反映小红的主要性格,要多花笔墨,至于小红自己在家里怎么忙中抽空,善于安排时间,小红德智体如何全面发展等只是反映了小红性格的另一些侧面,一笔带过即可。
(二)围绕中心,选择适当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
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就需要写清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如人物在当时情况下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表情怎么样,心里怎么想的。把人物的表现具体写出来,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就具体而且生动、形象了。
如动作描写,把每一个动作分解开来,在描写时应注意用词恰当,情感真实。对每一个动作的描写要“细”。例如,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哪些身体部位参与,这些身体部位的位置、形状、颜色、动作、变化等各是什么,可以由哪些动词来构造,然后一一写出这些身体部位的情况。
(三)举例及点评
名作欣赏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节选自鲁迅《父亲的病》
佳篇品读
去年深秋的一天早晨,“路上骑车的时候加点小心……放学按时回家……”我背起书包刚想走,这时妈妈又给我拿来一件外套,“昨天我听天气预报,说今天下午降温,你把这件外套穿上。”“妈啊,我已经穿得够多了,没事儿,我一点儿都不冷。”“你懂什么啊,人家天气预报不比你准啊!”我不情愿地从妈妈的手中接过那件外套,赶紧向外走去,妈妈把我送出了家门,嘴里还在唠叨着。
下午放学的时候,空中飘起了雪花,天也变得冷了许多。我很高兴地把妈妈给我拿的那件外套穿上,这时我才发现班里的同学都在穿外套。当我走到学校的大门口时,我看见有不少妈妈在门口守候,她们手里都拿着件厚厚的衣服。她们可能是昨天没听天气预报,我心想。这时同学们也都高高兴兴骑着自行车回家了。我骑在自行车上,感觉着妈妈给我拿的那件外套带来的温暖,体悟着妈妈的关爱。我有一丝悔悟,我不应该跟妈妈生气。
回到家里,一开门妈妈就问我冷没冷着。“没冷着,我都热了。”妈妈笑呵呵地看着我,此时我的心里更热乎了。
点评
选文写了一位医生给病人看病时态度很随意,草菅人命。为了体现这一特点,作者以这一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围绕这一人物选材。写医生看病时“草草一看”,给病人的答复是“不要紧”,他做的事是开了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医生第二天来时,病人已经没有脉搏了,他还很敷衍病人家属。通过他听家属的意见修改药方这一细节,更体现其把人的生命当儿戏,草菅人命。
学生例文中,妈妈让“我”上学带件外套,可是“我”并不情愿,直到放学时下了雪,“我”才感悟到妈妈是正确的,以此来表达母爱。第一段中作者运用语言描写表达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可是“我”并不能理解妈妈的做法,为下文写母爱作铺垫。放学后天气发生了变化,我感到了那件衣服的作用,理解了妈妈,感受到了母爱。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通过一连串的动词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穿”“守候”“拿”“听”“骑”“感觉”“体悟”等。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动作描写可以根据下列法则进行描写:动作描写=动作行动+动作对象+动作环境+动作感受。
1.动作行动,说通俗点儿就是刻画人物行动时的一系列动作,一般由程度词+动词组成。如:轻轻地打、使劲地挥、小心翼翼地蹲等。
2.动作对象,即人的部位或者物体。如:挥手、踢腿、瞪眼、拍桌子等。
3.动作环境,即人物产生动作的特定场景。可以是景物、场面等。
4.动作感受,说简单点儿,就是在写动作描写时运用比喻或者夸张等手法,能使动作描写更加形象,生动,突出人物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