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使用微信账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赵珺琦

王佳慧

八5霍程

查看: 267|回复: 1
收起左侧

聊聊前苏联史诗级电影《解放》的成功与不足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2 名

发帖:NO. 12 名

在线:NO. 5 名

叶倾城 发表于 2019-7-9 19: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天空便利贴:这里是语文的天堂,也是文学的乐园。如有原创或喜欢的文章,可推荐发表,供坛友欣赏提高。您的热情和才华是天空论坛最大的财富。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聊聊前苏联史诗级电影《解放》的成功与不足 原创 文学私秘 2019-07-08 23:49:09


影片长达八个小时,拍摄于1970—1972年,是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30周年而拍摄。
全片分五集,分别为《火力弧形网》《突围》《主攻方向》《巴尔干人》《柏林战役》。影片可以从体量上看,可以称得是前苏联规模最大的一部影片。1972年,电影获得列宁奖金。
参加影片拍摄的士兵计有三万余人,坦克一万多辆,飞机近千架。它由黑白片与彩色片交织而成,黑白片段落,主要是在表现室内戏方面,凡斯大林与希特勒出来的大本营戏份,都由黑白片组成,而前线作战的场面,则由彩色胶片拍摄,可能是过去曾经拍摄过一部黑白的同类型的影片,因条件所限,没有拍摄对应的战场戏,所以,后来拍全版的时候,就把过去的黑白版加入到彩色片里了。


影片从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开始,接着表现了度过聂伯河的作战,攻占基辅,然后是德黑兰会议,接着是从白俄罗斯的沼泽地里出击,期间攻克明斯克之后就是进军波兰。出境之后的战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攻克柏林是影片的最后重点。
影片结构庞大,人物众多,无所不包。影片在这些表现发生在苏联战事的同时,还不忘以从容的角度,表现了南斯拉夫游击队突围的段落,波兰游击队从事的犹如今日恐怖分子经常干的那一套,即把炸弹放在电影院里炸死德军,其中一段最为扣人心弦的场景,就是表现德国青年军官发动的暗杀希特勒功亏一篑的戏剧冲突,这也是电影中最为紧张、最有头有尾的令人欲罢不能的段落。


影片中的斯大林高大伟岸,沿袭着歌颂斯大林时期确定的造型基调。所以,这部电影在放映的时候,苏联观众还是对斯大林的形象出现报以热烈的掌声。不过,并不能说该片导演对斯大林有多么深厚的发出内心的感情,电影拍摄的七十年代,前苏联对斯大林的评价稍有升温,导致了导演应和了时代,对斯大林的表现多倾向于正面化。1990年,奥泽洛夫在导演《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候,却抹去了斯大林身上的亮点,把他划入到一个凡人的行列,而这时候,前苏联已经处于解体前夕了。
但在《解放》中,影片对斯大林这一人物的个性毫无触及,影片里的斯大林就像一具没有感情的机器一样,他就像一个决定战略的教科书机器人,主要使命就是听取下面的反映与意见,然后下达指示,甚至自己也没有什么表态的,一般情况下,都是说“同意。”最典型的台词就是“最迟……发动进攻。”他的所有特征就是催促进攻,而朱可夫的压力,都是来自于斯大林的时间的压力。


影片中的斯大林可能是想表现他的择善而从,也是和蔼可亲的,善于听从下属的意见,虽然有着自己的观点,但下属一提出自己的正确理由时,斯大林便以同意作结。他没有什么高瞻远瞩,只是附和而已。影片中的这种人物设定,非常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有一段,罗克诺索夫提出从白俄罗斯的沼泽地里进攻的时候,影片设置出了一点波澜,斯大林先让罗到后边去想一想,然后斯大林继续与朱可夫商议从沼泽地进攻的可行性,等到斯大林同意从沼泽地进攻的时候,再请出罗,问他是否考虑成熟,这时的罗坚持已见,斯大林很快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方案。这里的斯大林似乎玩弄了一点小技巧。


影片中还通过丘吉尔的嘴,对斯大林的东方式的狡猾给予了评述,甚至当斯大林寄来一张自己照片的时候,丘吉尔的部属挖苦了一句:“我发现约瑟夫大叔非常欣赏自己的照片。”
在外交场合中的斯大林,话中带刺,坚持自己的原则,电影这时候似乎力图表现出他对苏联利益的维护,但也没有写出他的多么机智,在影片中,斯大林的高大身躯,衬托出其他两巨头难以引人注目。总之无论是在国内部分,还是外交斗争中,斯大林都没有显示出特别的超人的智慧。他怎么看都是一个没有感情、学舌着台词的木偶。
斯大林整天出入在自己的办公室中,绝没有走出一步,也没有他感情的表现。有一段,表现斯大林儿子被捕的镜头,但斯大林并没有作出情感的反应,不管他是恨还是爱,斯大林都应该作出一点基本的人性的反应,但电影绝没有半点提及。对斯大林情感的讳莫如深,导致影片无法解释斯大林的一切行为。这是苏联电影的尴尬。从过去的崇拜斯大林时的神化倾向,到这时候的冷漠化定性,斯大林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是一个被封闭的存在。这一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人物,无疑是一个艺术的富矿,但是俄罗斯电影可能还没有能力表现他真实的内心世界。甚至德国电影都有勇气以一个女秘书的眼睛来观看希特勒并把他从一个恶魔还原成一个人的时候,俄罗斯及苏联电影未免在这方面太噤若寒蝉了。
相比于《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斯大林办公室,本片中的办公场所更为简陋。在《莫》一片中,有朱可夫从外面进入斯大林办公室的镜头,可以看出是一种实景拍摄,而在本片中,办公室只是一个临时搭起的布景,根本不知道它在克里姆林宫所处的位置。


希德勒在影片中只是一个小丑模样的人,暴跳如雷,神经失常,不过,这样的个性基调,总比斯大林拿捏着自己,像是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的木偶要生动得多。
影片对军官中稍有刻划的应该是朱可夫。他经常深入前线,有一段小插曲表现了他的处事果断。朱可夫在视察前线时,一名团长在部队进攻时居然睡觉休息,对前线的进攻情况一无所知,而他的参谋长却对答如流,朱可夫果断地让两个人调了一个个,体现了朱可夫事必躬亲的品质。但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官居然要过问到战场上如此细小的细节,那么,苏军的这种管理体系能说成功吗?当然,影片表现了一种战场上的真实,并且借用这样的真实来刻划人物而已。


还有一段,朱可夫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要求在十五天后攻克柏林,他的内心是压力巨大的,这时候电影表现他独自一人,拿起墙角的手风琴,独自演奏起来,在音乐声中,他的脑海里闪回了保卫莫斯科的情景,以及他向斯大林保证的片段,这些内容后来在《莫斯科保卫战》里都得到了反映。这一片段,可以说是深入到朱可夫的内心,反映了他的那种焦灼情绪,以及渴望通过以往的战事,来鼓励自己的信心,这里也必然有着他与斯大林关系的既往的回顾,以便更好地忖度斯大林的内心,他似乎从莫斯科的当年危机中,明悟到斯大林迫切要求进攻柏林后边的报一箭之仇的动机。
影片多次用航拍镜头,一路扫过地拍摄地面上铺陈数里的坦克大战,其场面,的确令人震惊。


与这种航拍镜头相配合的,就是摄影机站在一边拍摄的战场镜头,与航拍场面一样,这种镜头,也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观望的。其实这样的视角,不管你的战争场面如何巨大,都只能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因为你没有表现出这种场面下的士兵的反应,所以摄影机的冷漠传达给了观众,观众只是好奇地观望这一切战争奇景,而不会投注入感情。
这种观望的角度始终是处于战场的一边,使得影片多次出现在同一机位上,不断地把镜头从一边摇到另一边,比如表现渡过第聂伯河的战事中,就三次用同一的机位,从右边摇到左边去,镜头内容都是坦克度河的场景,只不过这些场景是有着时间的递进而已。可以看出,电影似乎没有办法,表现出战场内部的动感,只能交待外部的观望,这使得整个电影虽然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但并没有什么穿透银幕的压力与紧张感。相比之下,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把镜头直接切入到战场的进程中去,就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传递出特别的紧张感与压力感。


其实镜头的激烈与紧张感,大多数是靠镜头的切换完成的,镜头每切换一次,就中止了一个时间段,无数个切换的镜头,产生了一种节奏,也产生了无数个密集的时间,造成了快捷的叙事感觉。在本片中,冗长的镜头,一以贯之,就像没有上紧发条的弦,拖沓臃肿,想快也快不起来。影片在镜头上,还喜欢采取一种三百六十度的对战争的扫视,这样镜头的前提条件,就是现场部署的庞大与真实性。在这种全景式的扫瞄控制之下,战场的每一个角落都经过精心的编排设计,摄影机敢于将镜头照向战场的每一个角落,电影经常用这样的全景式的镜头,来显摆场面的无所不包。其中有一个德军进军的镜头,先从德军的坦克推倒草房子开始,然后横移,看到路上的德军坦克部队在缓慢进军,接着,出人意料的是,镜头摇过了一百八十度,扫向了德军部分的去的方向,依然可以看到德军队伍绵延不绝。这种从来的方向摇起,摇向去的方向的镜头,在电影中比比皆是,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的进攻作战空间。影片的一个突出的长处,就是它的镜头是大胆地、可以肆无忌惮地伸向战场的每一个角落,它设置出的战场图景,显然要比镜头能容纳的更为博大,所有镜头才敢于瞄准向任何的角落。这是影片布景庞大造成的取景的奢侈,是货真价实的真实布景的魅力。整个影片给人惊叹的就是每一个战斗场景,都有庞大的纵深与宽度,像一幅尺幅千里的巨大图画,尽管这些图画在影片处理起来,都像一幅静止的图象,没有什么动感与活力,但是这样的场面,还是使人惊异的。


影片也没有单方面表现苏军的那种勇敢精神,在影片中甚至弥漫着一种殊死决战的悲凉。可以说乐观主义不属于本片,影片通过很多篇幅,表现军官们对战争的没有信心,也用镜头表现苏军的畏惧后退。整个影片的基调,甚至令人感到苏军的那种存在的畏死与胆怯的潜在基调,没有一种高扬的宏亮的英雄主义精神。影片在表现库尔斯克会战的一个段落中,一名苏军军官阵地失守独自逃了回来,上司责其是胆小鬼,他二话不说,提枪冲向敌人的坦克阵地,倒在钢铁的洪流前面,这里究竟想表述的是什么?只感到苏军对人的不重视,只看到生硬的阵地,而不理解人与战争碰撞中不仅仅是意志决定成败与否,还有物质的客观条件,把一切失败都归咎于灵魂的胆怯,只会白白地伤害别人的灵魂,以及别人的生命。能说这个军官不是带着一种伤透了心的痛苦赴死的吗?


影片中,多次提到军官们在前线感受到的那种宁静。在库尔斯克德军进攻前夕,苏军军官感叹道:“难以忍受的寂静来了,就像小说写的一样。”在后来的一个进攻段落中,苏军又感叹:“多静啊,打破它真可惜。”(这是进军白俄罗斯沼泽地时,可能是发动进攻的罗克诺索夫所说的)。这种对宁静的独特的赞美,可能是属于苏联的特有的感受。
影片的镜头过分冗长,也给战场的人的体验带来了不良效果。一个连贯的镜头,是无法产生一种真实的战场感,所以影片中的士兵们,都动作粗糙,一点没有战场上的紧张感,松松垮垮地冲锋,在谈话的时候,子弹居然就在头顶上爆炸而人却毫无影响。另一段,如在表现苏军将领瓦尔图基奔赴前线的时候,遇到伏击,镜头跟随人物拍摄,但人物似乎在照顾摄影机,在敌人的埋伏前,竟然还直着腰,毫无防范的动作,这些镜头都典型地代表了整个影片中的士兵们在战场上也缺乏现实感与生动感,只是一群听任敌人扫射的傻大兵。


影片在表现苏军作战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苏军的另一类构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进攻柏林的时候,波兰军配合苏军坦克向前进攻,而一个苏军与波兰兵去寻找汽油,救出铁罐车中的集中营幸存者,也是比较好的情节设置,车内装着一车妇女,另一车是反法西斯的德国人,这一方面反映了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另一方面,体现了一个未来的新德国,将在这些反法西斯的德国人身上产生,这也许是某种程度上对当时的东德的一个情面上的照顾。影片中设置的这些小细节,倒构成了影片比较吸引人的地方。


还有一段,表现了法国飞行员参加苏联战斗的史实。这里也设置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情节,自成体系。我们看到,一个苏联军官先送了一把郁金香给了一名苏联女电话员,不久后,法国飞行员来到这名女士的面前,凭着法国人的特有的浪漫,在女兵面前大加调情,受到了另一名苏联飞行员的批评,不过法国飞行员的调情攻击力显然是奏效的,那名女人肯定认为法国飞行员的甜言蜜语感觉很好,阻止了那名苏联飞行员的批评。在空战中,法国飞行员中弹,苏联飞行员这时降落下来,把法国飞行员救上了飞机,但是最终还是毁于敌人的炮火,为战场增添了一段友谊浪漫。这个段落,颇有起伏冲突,还有性格刻划,是比较生动感人的好内容。


贯穿全片的虚构式人物,应该说是谢辽莎这个炮兵大尉与卓娅这个护士之间的爱情故事了。他们在战壕里相识,后来谢辽莎在阵地上,突围成功(在聂伯河佯攻段落,他所在的营似乎只是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注定是一种牺牲品),与卓娅见面。卓娅在战场上抢救伤员,请求上司支持,上司以人手不够,拒绝帮助,卓娅只好一人跑上前线,在德军围上来之际,苏军发动了进攻。这时候谢辽莎给了她一个巴掌,可能责怪她擅自作主冲上前线吧。谢辽沙突围的那个段落,镜头里他太没有作为,镜头也没有什么紧张感,长镜头跟拍着他,看着别人上来及队员的抗击,他犹如苍蝇一般地六神无主,在突围的时候,也是在旷野上到处乱窜,一直到了渡口,看到了苏军的正式进攻的队伍,才终结了这一段落。而卓娅抢救伤员的段落,也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镜头一直架在苏军的阵地上,表现卓娅冲到前方去,不知她是如何知道那里有伤员的。影片有一段谢辽沙在卡车上的段落,身边是坦克的队列,这一段空镜头,用一个虚拟人物展现战争上的意气风发,倒颇有意境,在船上,遇到了卓娅,两个人接吻。之后,影片表现谢来到卓娅游泳的水边,用被单裹住刚刚出水的卓娅,说你是我战场上的妻子,不怕别人的闲话。正在这时候,看到德军的突围部队,谢命令炮兵出击,把柔情与战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角色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他们两个人最后在柏林国会大厦前相遇。



   




  • 不跑调儿477 4小时前
    小编可以读一读朱可夫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你就知道,影片里你认为不可思议的桥段都是真实的,比如斯大林对罗科索夫斯基穿过沼泽地带发动进攻计划的处理,跟朱可夫回忆录中的描述是一致的;影片中苏军飞行员救助法国飞行员的桥段,在朱可夫回忆录中也有提及,只是真实情况是发生在哈勒哈河(诺门坎)对日作战中,救助的是苏军飞行员,而且是成功救出;可以说,影片《解放》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演绎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对斯大林的描写稍显拘谨,相比之下,《莫斯科保卫战》中对斯大林的描述更真实,而且细节部分与朱可夫回忆录的基本描述一致。
    回复  ⋅ 3条回复   17

      
  • 远东露西亚文化沙龙 5小时前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影片小编有什么资格谈不足呢
    回复  ⋅ 4条回复   6

      
  • 胡杨林2006 3小时前
    连导演故意用两种胶片的意图都没搞清楚,还来评价,真可笑。
    回复  ⋅ 1条回复   6

      
  • 洋洋5564 8小时前
    特好
    回复    7

      
  • 牧野孤客 4小时前
    这是只会听莫扎特小夜曲的布尔乔亚在评论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这是只喜欢春天里百灵鸟和夏日鲜花的温室娃在评论在冬日荒原里独行的北极熊。 真不知道还有这么独特视野的评价。 这视野大概只能够到膝盖!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1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天空便利贴:
到底了,觉得文章不错的,可以给作者评论或者打赏,这是创作者向前的动力。可以向上滑,或者转到相关热帖。使用过程中如有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页面qq客服。天空论坛因你更精彩。
回复

手机扫码浏览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主题推荐

    暂无主题推荐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7 名

发帖:NO. 7 名

在线:NO. 5 名

光头人1 发表于 2024-5-26 18: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有钱、有房、有车,人人都想!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沙发 2024-5-26 18:24:54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2000 个字符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6 09:40 , Processed in 0.364786 second(s), 6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