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我们就在课本上学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明朝皇帝朱棣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以和平使者的方式出海航行,与海外国家进行交流。
当时的明王朝国力强盛,郑和船队带着先进的技术从南京出发,途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东非、红海。这在当时航海技术不是很先进的时代,无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的一次大规模远航,或许是由于明王朝太过强大,看不上海外国家,因此他们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散播文化同时扩大明朝的影响力,并未侵略殖民,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相比于西班牙、葡萄牙等依靠航海殖民掠夺而发家的国家,明朝的行为是受到肯定和歌颂的。只不过明朝没有借此扩充疆土发展资源,很多学者都认为,当时的明朝绝对有实力发展殖民地,只不过明朝并没有往这方面考虑,也确实是失去了一次成为世界霸主的机会。
然而在学者专家们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时,有一个移民加拿大的华裔博士,却另辟蹊径,质疑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性。这位博士叫做林炎平,加籍华人,在加拿大McGill大学理工科获博士学位,著有《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一书。
有一次他在中国的一所大学中进行演讲,他讲述了自己对郑和下西洋事件的看法。由于他是理工科出身,因此他从明朝船只是否真的有远航能力为出发点,称郑和下西洋乃是明朝皇帝爱慕虚荣,刻意编造的一个欺世谎言。
他称《明史》中记载的郑和宝船的尺寸长为140米宽57米,换算下来排水量接近3万吨,这个排水量在没有钢结构之称,仅仅依靠木材,是无法满足如此大的排水量的。
并且,经过不断的优化以及实验,远航船只的底部必须是尖底,然而明朝所造的船只,他们采用的都是平底船,这种造型的船只是无法抵抗大海中的风浪的,根本无法远航。
然而当博士说完之后,下面的一个大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直接让博士哑口无言。
该学生称:
我去过爪哇中部的首府三宝垄(印度尼西亚的岛屿),这里有一座“三宝公”寺庙,用来纪念郑和给此地带来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当地居民为了纪念,给他建造了这座寺庙,还将此地以“三宝太监”命名,同时还流传有郑和的故事。
除此之外,东非地区的个别岛屿上,也有关于郑和与其船队的故事,并且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里就有郑和到达当地立的石碑,用汉语和本地语言镌刻。
如果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是假的,难道是全世界串通好一起编造了这个谎言吗?
这个学生的一番话让博士好久说不出话来,最终只能草草散场(看来这位学生对郑和下西洋颇有研究啊)。
笔者认为,这位博士的质疑,主要是怀疑明朝船只的远航的合理性。当然,按照他说的木材结构做出来的平底船只,按照现在的认知来看,确实是无法完成远航。但是千万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迄今为止,依然有很多古代的技术现代都无法破解。
就比如秦朝时期的驰道几千年来都不长草,越王勾践剑也至今亮光闪闪,如何打造的也都破解不了。
并且郑和宝船的长140米宽57米,也不符合现代船舶的长宽比,这一点是不是恰巧就证明了因为没有足够长的钢材,为了确保船只的纵向強度,就把船缩短、船身加宽?长度减少回转半径也小,这也早就了船短易棹头的优点,在远航时走“z”字形路线,就能很稳定的航行。
并且中国古代船舶的结构与欧洲的不同,是采用分隔式结构通过箱状截面增加强度。如果是这种的话,郑和包船远航也不是没有可能。
对于古人的智慧,笔者一直抱有敬意,他们在没有微观学基础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洞察世界,创造出很多至今都解释不了的东西,相信很多人有这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