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良渚古城申遗成功:黑陶罐上的刻画符号是不是甲骨文的前身? 扫书萌主 2019-07-12 11:30:07
前几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消息着实令人兴奋。
黑陶刻符罐 早在上个世纪,在这里出土的石器、玉器、和陶器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其中,文字学家最感兴趣的,是一件刻有多个符号的圆肩陶罐。 黑陶刻符罐
1983年,黑陶刻符罐在余杭南湖出土。这是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器物——一个短颈、广肩、鼓腹、圜底、圈足外撇的陶罐。因为出土于河沙中,器物外表多呈现出大片的锈红色。 陶罐的肩部刻有8个符号。这是在烧制成后刻画的,按顺时针方向相连,笔道纤细而精美。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称赞它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黑陶罐上的8个刻画符
古文字学家们都尝试去“破解”这些符号。在90年代,李学勤曾试着用分析商周文字的方法去解读它们,将其释读为“朱㫃戔石,网虎石封”。并给出了较有信服力的形体解说证据。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朱㫃”,指的就是红色的旗子,李先生推测,这可能是一个族名或人名。“戔”通作“践”,意思是行、往。“石”应当是一个地名。“封”,训为“境”。所以这几个字可能想表达的是:朱㫃去石这个地方,在石的境内用网捕老虎。 器物上的精美图案
这些像画一样的符号很有可能就是先民们使用的原始文字,很有可能就是汉字的前身。
“乙类符号” 一些学者把黑陶罐上的这类符号称之为“乙类符号”,跟“甲类符号”相对。 原始社会时期的遗物上往往有各种符号。根据外形上的特点,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几何形的甲类符号,一类是象实物之形的乙类符号。 乙类符号的图画性很强,一眼看去,就像一幅简笔画。根据田野考古结果,这些乙类符号主要发现于大汶口文化晚遗址,一般见于在一种大口的陶尊上。 大汶口遗址上的乙类符号“日月山形图”
大口陶尊
现在,学界对这类符号的性质有两种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原始文字,并试图对它们进行释读(如上文李学勤先生的释读);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符号还不是系统的成熟的文字,仅仅是一种图形标记,代表个人、或者部落氏族。 部分已发现的刻有符号的陶尊和残器的符号拓片
原始文字 可能大家要疑惑了,这些符号的“画风”明明和甲骨文如此相似,甚至画得比甲骨文还要“精致”。怎么甲骨文就是“较成熟的文字系统”,这些仅仅只能说是“符号”呢? 其实,我们要判断这种刻画符是不是真正的文字,不光要看符号本身。文字学家裘锡珪曾经指出,在远古的原始社会里,一个叫‘鹿’的氏族很有可能会用一个像鹿一样的图案来代表自身。然而,我们并不能说记录‘鹿’这个词的文字就已经产生了。 甲骨文拓片
符号/图形开始记录语言中的词,才是文字开始形成的标志。 能完整记录语言才称得上是成熟的文字,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就是如此。这些远古时期的符号,姑且只能算作原始文字。 大家是否也想观摩一下商周古文字呢?现在,只要在籍合网搜索关键词“金文”,就可以在线读到我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殷周金文集成》了呢。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