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800年,汉长安如何一步步告别帝都 原创 悦西安 2019-07-02 14:35:48
汉长安城占有西安西北方向的巨大空间
当飞机掠过夜空,位于西安主城区西北角上,大面积的黯淡无光总能清晰可见,在棋盘方格放射式路网的璀璨灯火中,显得格外低调,而这一处庞大的区域,就是地缘距离明明很近,却在时空上有着强烈疏离感的汉长安城旧址。 西方谚语中,经常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来形容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付出努力并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相对“西罗马”而言,“东长安”更非一天建成,而逆天的汉长安城其都城变迁的历史,甚至跟北斗星还产生过很大的关联。 我们不妨从兴、盛、衰、今四个维度来解读沧桑800年的汉长安城。 北斗星与汉代长安斗城对比图(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
定鼎国都,长安之兴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长安城,一个是西汉帝都长安,另一个是唐代京师长安。 和汉朝开国的情况不同,李渊在定都的问题上毫不犹豫,完整的沿用了宇宙级建筑师宇文恺震铄古今的巅峰之作“大兴城”,属于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建设,一次性成型。 汉楚争霸结束后,居天下之中的洛阳曾作为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故都,首先列入建都备选项,距离文臣武将们的家乡不远也受到多数人拥护,但事实上,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并没有被秦朝扼杀,关东半壁江山都被分封建国,一个项羽倒下去,多个项羽被扶植起来,洛阳并不安全。 在张良的坚持下,排除了秦朝建都咸阳二世而亡的消极影响,刘邦最终定都关中。
进入关中后,刘邦入住栎阳城(今西安阎良区武屯镇),秦汉之交,刘邦将这里作为转运粮草的大本营,但承担中央政权发号施令的国家机构核心,空间显然不够,而咸阳宫早被项羽一把火化为灰烬,刘邦将目光投向了渭河南岸的长安乡兴乐宫,也是为数不多没有被毁坏的秦朝宫殿。 刘邦将秦兴乐宫、长乐宫、章台、轵道等宫殿和道路改建,不久又在附近修建了全新的未央宫、北宫作为皇宫,都城以长安为称号,汉长安城的历史由此掀开。《史记》载:公元前201年,“更名咸阳曰长安”。
汉长安城各宫殿布局图 ©制图悦西安
扩建国都,长安之盛
到了西汉第二任皇帝刘盈时,为应对北方的突发性威胁,在长安外围修起一圈城墙,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因古代渭河的流向,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 这道可见的城墙就是我们看到的汉长安城的样子。 在汉武帝时期朝廷财力丰厚,先后修建桂宫、明光宫等,又在西墙外营造更大的建章宫,高可俯视未央宫,通过凌空阁道跨越城墙连通未央宫,同时开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并扩展秦上林苑达到周袤300余里,苑内建有大量亭台楼阁,布满珍禽奇兽,名木异草,汉朝皇帝秋冬季节都要在苑中射猎。 在汉长安城遗址上重建的大风阁 ©悦西安
从汉高祖刘邦算起,长安城的大规模建设到此基本结束,它由五个皇帝接力,断断续续接近一个世纪,规模宏大,是东方土木结构建筑传统的代表。而古罗马城则是石头建筑传统的代表,分别对古代东方的城市营造和古代欧洲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二者东西相对,遥相辉映。
汉代椒房殿所在的未央宫宫殿群复原图
战火交加,长安之衰 对两汉覆亡的原因,史学界有五类主流观点:
①外戚、宦官势力膨胀,无休止的争斗乱政;
②皇帝年幼,太后临朝,依靠外戚掌权;
③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④地主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⑤农民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西汉在长安建都近200年,国家机器积弊丛生,出现末世征兆,汉成帝时期崭露头角的王莽走向了汉朝统治权柄的最高层,以外戚身份进行了中国封建历史上首次禅让易位,攫取汉朝的法统,建立新朝,定都长安,却仅仅维持了15年即告覆灭。 骤然而生的绿林赤眉起义,使政府军和各军事集团在中国北方斗得乌烟瘴气,局势之乱更甚于秦末。各方势力对长安的争夺,造成关中元气大伤,人口锐减,耕地破坏,最重要的是宫殿被毁,重建汉室的光武帝刘秀依靠关东豪强而夺得天下,遂以洛阳为都,同时开始陆续修复汉长安为西京。
插曲:董卓西归后,汉长安再一次错失帝都机遇
根据《后汉书》记载:董卓为避18路诸侯讨伐大军,焚洛阳宫室,迁官民至长安,那时长安在东汉多年的维护下颇具规模,加上董卓带来的财富和部分拆下的建筑物料,只要中央政权在,长安重新建都的可能性很大。 结果,吕布刺董后,王允对董卓部将采取敌视态度,引发李催、郭汜反攻长安,汉献帝再次出逃,长安大乱,汉庭多年营建功亏一篑。
此时,长安回不去,洛阳宫室已毁,才有了曹魏许都登上历史舞台。 无论在曹魏还是西晋,都未曾放弃过对长安故都的修缮与营建。作为经略雍凉,抵御蜀国进攻的前沿阵地,司马懿在关中屯田,发展经济,关中平原的环境承载力持续上升。 这也是晋室衣冠南渡后,司马家在江南另立朝廷,北方政权依然选择长安作为权力核心的原因,即原汉长安城在载体上,具备建都的规模和运转能效。 汉长安城在大西安建都区域中的相对位置 ©制图悦西安
从西汉建都,到隋建大兴城,汉长安故地使用了将近800年,用当时宇文恺的话来说,那就是地下水多盐卤,土地利用过度,达到了峰值,很多地区被人口的垃圾和粪便淹没,不适合再次利用建都。于是,隋唐长安城开启了属于这座城市的另一段辉煌。 ——历史时期地下水污染物来源以城市和居民点生活污水、垃圾、人畜排泄物为主。这些含氮有机物在适宜的条件下被矿化成硝酸盐,溶入水中并不断富积,使水质变苦、燥涩、变咸。元代胡三省注《通鉴》指出“京都( 汉长安) 地大人众,加之岁久,壅底垫隘,秽恶聚而不泄,则水多咸苦。” 亟待重生,长安之今
汉朝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汉长安城建都的十个王朝累积式地构建起了中国传统多元文化,融合开创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传承至今的“汉文化”,形成了“汉人”、“汉族”、“汉字”等理念。 作为承载见证了整个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过程的重大遗址,汉长安城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后,陕西省和西安市等各级政府自觉服从国家与民族利益,从未在其遗址范围内安排重大项目,古都整体格局以“城市包围乡村”的形式完整保留至今,以巨型盆景式面貌构筑起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文化遗产景观。 汉长安遗址 ©摄影悦西安
从数据上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总体保护范围达到75.02km²,核心区约36km²,等于目前西安已建成区八分之一大小。 谁都知道这地下遍地是宝,随处是埋藏在尘埃中的历史,然而这里除了遗址土丘和夯土残垣,就是唐代以后,渐渐形成的33个自然村、10余万居民(包含外来人口)和世代耕种的农田,面对总体约75km²的大遗址,其保护绝对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民族工程。 汉长安遗址 ©摄影悦西安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遗址区内不能搞开发建设,甚至连市政基础设施都不能建。更别说打深地基盖楼,筑宽路基修路,这里的一根草、一棵树,都在力争还原她未保护前的面貌。 因为汉长安城遗址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西二环为此心甘情愿的绕道改线,西安中长期地铁规划也避开了这里。自然,西安4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也遗忘了这里。作为世界级的珍贵遗址,今后如何规划,如何战略定位,如何利用开发?对于这项重大的民族工程,各方均不敢轻下决断。 汉长安城东南角楼遗址 ©悦西安
在一个公开的研究报告中,有学者建议在汉长安城里发展观光农业。但在遗址上随意种树,根系的发展也会对遗址产生破坏。最好的办法就是规划,尤其是进行规划切块。经过20多年努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受到了各方重视,从一个遗址、垃圾交错在一起的空间,变成了搬迁8km²,75km²总体控制区,36km²核心区的“特区”。 “面积大、价值高”,汉长安城遗址的珍贵之处也正是它保护困难之处。“文物遗迹之多、文化价值之高举世罕见,在国内外文物保护史上都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正需要国家提供更多的用以平衡保护的土地资源和巨额资金,为这一片亟待重生的区域注入活力。
但凡在西安呆过几年的人,都会被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所熏陶,更何况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西安? 沧桑800年,汉长安已经一步步告别帝都,而汉长安城遗址区的老百姓却为大遗址保护作出了牺牲,当然,对于这座古都的保护而言,西安人又何尝不是作出种种了牺牲? 附1:历史上将汉长安城作为政权中枢的朝代一览
附2:中国古代著名宫殿占地面积对比
附3:《隋书·瘐季才传》
隋开皇二年( 582年) , “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堪宜人”。因此,隋另建新都。而即便隋唐长安城建立后,城区地下水污染也在不断加重。据《宋高僧 传》记载,唐中宗( 705— 710年) 末年, “迥宅坊中井皆咸苦”。到宋大中祥符七年( 1014年) ,“井泉大半咸苦,居民不堪食”。明代记载“宋渠湮塞,城内穿井饮水咸”。到清末民初,地下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井水苦涩不堪饮用,全城可饮用的水井寥寥可数。
© 悦西安 保留所有权利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法律顾问 / 宋亚锋 赵文娟 陕西大秦律师事务所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