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保留地址
又有人把“致仕”的意思弄反了!2007-11-14 11:17阅读:25,376
又有人把“致仕”的意思弄反了
11月14日 晴
对于一个缺乏古汉语知识的人来说,“致仕”就像一个伪装得很巧妙的陷阱,很容易让粗心的人一头栽进去。
第一个栽进去的著名学者是余秋雨,余先生在《山居笔记·十万进士》中有这样一句话:“大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便是争取科举致仕……”仔细体会全句的文意,余先生这里说的“争取科举致仕”,显然是“争取科举考试,获得一官半职”的意思。
那么,“致仕”真的能解释为“获得官职”吗?著名学者、《咬文嚼字》月刊的编委金文明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对这一解释坚决说不。他的理由是:“‘致’字确实有‘获得’的意思,例如《论语·子张》说:‘君子学以致其道。’这个‘致’,可以解释为‘获得’。但‘致’字还有‘归还’、‘辞去’等意思,例如《国语·鲁语》:‘子冶归,致禄而不出。’蔡邕《胡公碑》:‘致位就第。’这两例中的‘致’,就是‘归还’、‘辞去’的意思。‘仕’字一般解释为‘做官’、‘任职’,作动词;也可解释为‘官职’、‘职位’,作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致仕’历来只表示一个意义,就是‘辞官’。例如《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汉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把禄位还给国君,就是辞去官职。从来没有人将‘致仕’理解为‘获得官职’的。”(见《守护语林》第15页,该书由金文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我认为,关于“致仕”的解释,金文明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古汉语的发展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理解,把本来当“辞去官职”的“致仕”望文生义解释为“获得官职”。余秋雨先生应该择善而从,把“争取科举致仕”改为“争取科举获官”,并不影响整篇文章的命意,“获官”听起来虽不如“致仕”古雅,但在这里,“求真”比“求美”更为重要。
“金余之争”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我以为大家都认同了这些词意解释上“铁板钉钉”的事实。遗憾的是,又有一个著名学者在“致仕”这一陷阱上栽了一个跟头。这位学者就是刘再复。在新近出版的《红楼梦悟》(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一书中,他也把“致仕”当作了“获得官职”。该书的第210页写道:“因此,展示在《红楼梦》世界中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为论述方便,我们不妨把它称为贾宝玉方式和甄宝玉方式。他俩相逢时,产生存在方式的冲突,在甄宝玉看来,贾宝玉 的方式是‘错误’的,他希望贾宝玉能‘浪子回头’,所以对之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弟少时也曾深恶那些旧套陈言,只是一年长似一年,家君致仕在家,懒于酬应,委弟接待。后来见过那些大人先生尽都是显亲扬名的人,便是著书立说,无非言忠言孝,自有一套立德立言的事业,方不枉生在圣明之时,也不致辜负了父亲师长的养育教诲之恩,所以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的淘汰了些。’(第一百一十五回)”仔细体会这里的文意,“家君致仕在家,懒于酬应,委弟接待”里面的“致仕”,确实就是“辞去官职”,如果解释为“获得官职”,就读不通了:甄宝玉的父亲既“获得官职”,哪能“在家”呢?又怎能“懒于酬应”,委托儿子“接待”?此处的“致仕”其实又为金文明的观点增加一条佐证。接下来,刘再复又写道:“甄宝玉这一席对贾宝玉的忠告,在世俗社会的眼里,属于天经地义。他要贾宝玉显亲扬名,言忠言孝,立功立德,走上‘致仕’之路,认为年少时代的那种天真无争状态乃是‘迂想痴情’,万万要不得。而贾宝玉呢?他觉得甄宝玉所讲的是一派酸论,对他来说,恰恰要保持少时的本真本然,拒绝走入功名泥浊世界,才是此在的澄明之路。” 仔细体会这里的文意,刘再复显然是把“致仕”当作“获得官职”来理解,“走上‘致仕’之路”,不正是“争取科举考试,获得一官半职”吗?其实,仍然只要把这里的“致仕”改为“获官”,文意就畅通了。
公平地说一句,《红楼梦悟》是一本充满创见的好书。刘再复一反过去学者常用的《红楼梦》“论”和《红楼梦》“辨”的方式,而是采用《红楼梦》“悟”的方式,他认为,“悟的方式乃是禅的方式,即明心见性、直逼要害、道破文眼的方式,也可以说是抽离概念、范畴的审美方式。因此,它的阅读不是头脑的阅读,而是生命的阅读与灵魂的阅读。其实,这也与中医的点穴位差不多,一段悟语、悟文,力求点中一个穴位,捕住一个精神之核,至于细部论证,那只能留给他人或自己的论文了。”该书的二百零四则“悟语”,的确点中要害,加上作者的妙笔,读来令人口舌生津,诱惑得笔者心痒难忍,赶紧从书架上抽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上、下),一字一句慢慢品尝起来。
刘再复先生关于“致仕”的误读,只是“白璧微瑕”,改过来就好了。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3人回答
|
来自- 保留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