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有羊肠坂,长三里,曲盘如羊肠然……
其实在太行山上,被称作羊肠坂的地方有多处,有名的有晋城天井关羊肠坂、平顺羊肠坂和壶关羊肠坂。
而史料记载最早的是壶关羊肠坂,《战国策·苏厉遗赵王书》记载:“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之西非王有。”《汉书·地理志》载:“上党郡壶关有羊肠坂”。《水经注》载:“羊肠坂,在(壶关)县东南一百六里,沾水出焉。”
壶关羊肠坂距壶关县城50公里,处于太行山大峡谷深处,是五指峡至龙泉峡的一条古栈道。
古道东起盘底,西至东柏坡,全长约20华里。沿线盘旋弯曲,宛若羊肠,故而得名。
羊肠坂是古时中原通往上党的关隘要道,山高沟深路险,或岭、或崖、或堑,线路曲折蜿蜒,宽处可过马车,窄处只能单人行走,崖间必抓藤攀岩,河谷须挽臂共渡。
一条窄窄的羊肠古道,整整记录了一部2000多年的战火烽烟。
战国时期,秦赵韩相争的战略要地;秦汉时为用兵太行的主要通道;魏晋时为主要粮道。
公元前206年,韩信率军占上党之脊,决羊肠之险,获胜后,始置壶关县。
东汉末年,曹操羊肠征高干;南北朝时,东魏高欢据羊肠之险,在大峡谷安营扎寨;后唐沙陀贵族李克用在此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
北宋名将杨延昭凭羊肠之险英勇抗辽;宋元时“太行义军”和“红巾军”在此进行抗金、反元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民在此多次重创日寇,国共两党在此订立了国共两党军队驻地划界《协约》,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
然而,壶关羊肠坂的闻名遐迩,却因曹操在此的一场战争和曹操在此写的一首诗。
东汉末年,一代枭雄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异军突起,消灭了北方最强大的军阀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
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高干乘曹操北征乌桓内部空虚之际,据并州反曹,占据了上党战略要地,据守太行山壶关口,成了曹操的心腹之患。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并州刺史高干,大军包围壶关,壶关守军投降,高干在逃奔匈奴途中被郡尉王琰捕杀。
曹操率军在冰天雪地的太行山里行军艰难,沿途凄凉景象,远征战士思乡之苦,山路崎岖不平,军旅饥寒交迫,面对羊肠坂的苦寒之行,曹操心情忧愁郁闷,在此留下了著名的诗篇《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这首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描写太行山羊肠坂的诗多受它的启发。在诗人们的笔下,羊肠坂已不仅仅是个地名了,它已成为道路危艰的代名词或人生历程艰辛、仕途难测的同义语。
漫步羊肠古道,还可找到许多与曹操进兵太行有关的遗址和地名:有曹操进军壶关的重要关隘“大河关”,有石块垒筑的军事堡垒“曹公垒”,有用土堆筑的军事设施“土圪堆”,羊肠坂附近还有“兵营”、“兵灶”、“饮马坑”、“藏兵洞”、“东仓”、“西库”等曹军驻兵宿营的遗迹。这些遗址、地名及曹操上太行山的故事,千百年来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今日羊肠坂,已经成为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的一条著名的户外登山路线,行走在千年古道,仍能从当年的遗址中想象到树木萧瑟、水深路绝的悲凉,感受历史沧桑带给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