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街角那一幕》
第3课,街角那一幕我们讲作文是线性表达的,那它肯定有一条线呀。这条线是什么线呢?动作。这个动作是在哪里的啊?事情当中。那事情是以什么顺序写的?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也就是自然时间顺序,就跟春夏秋冬这个季节变换一样,不会春冬夏秋的,对不对?
没有了?
那轮到我讲,认真听哦。
第一点。视角。
它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看见……”,这就告诉我们一个视角,作者所描述的这件事情——下雨天,一个大汉送蜂窝煤,他的妻子帮他打伞,然后他们一起走了。这些是不是“我”眼前看到的,相当于作者在看电视,电视里有这样一段画面。这就是一个视角,是用“我”的眼睛去讲述了这样一个事情。
我们的眼睛其实就像一架照相机或者一架摄影机,对不对?这个事情并不是我亲身经历的,“我”不是当事人;而是“我”所看到了街角的那一幕,“我”是旁观者。这就有一个视角的变化。能不能从汉子这个角度来写这个事情,能不能从他妻子的角度来写,能不能从下雨的雨的角度来写,能不能从那把伞的角度来写?都能够写一篇作文出来。同样的东西,有不同的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例文是由“我”来写的,所以,当“我”来写的时候,“我”就会抒发“我”自己的情感,因为这个事情会刺激到“我”,对不对?
比如说,小孩子抬头看天上,飞机飞过去了,啊,它飞好高啊。看到晚霞,火烧云好漂亮啊。我们看到一个东西都会有一个反应,这就是刺激,拿刺扎你,你被激怒了。例文中也是一样的,你看最后的几句话:
“他们一步一步走得很踏实。”
这“踏实”是不是“我”的一个反应?当然也是实际情况的描述,所以这个踏实就有几层的意思:一个是他们走路真的很踏实,因为当你很拉很重车的时候,你那个走路一步一步就必须是很踏实的;第2个,这是作者的一个感受而已,看到他们拉车的样子,给出的一个形容,因为作者感受到他们走得很踏实;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汉子跟他的妻子他们过生活的态度非常踏实。很多人不愿意干这脏活,我见过送蜂窝煤的好像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你看,就“踏实”这一个词语,有好几种意思在里面。
再看最后一段:“宛如一支悠长、婉转的古曲。”这是谁的感受?“我”的感受。“我”只是默默地看到了这样一幕,内心有起伏,“我”跟谁都没有讲,“我”把它写成了一篇作文。
黄包车
第二点。结构。
事情是“所见”,因为有所见,所以有所感。所以,读了这篇例文,我们出来一个作文的结构——事情结构。前面写事情,后面是发“我”的一个情感——宛如一支悠长、婉转的古曲。能理解吗?
第三点。过程,动作。
既然是写一件事情,一件事情,一定要牢记它有一个过程。什么是过程呢?就是一段时间,一些变化。太阳东升西落,半天过去了;天从黑到亮,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不是都有一个过程的?一颗种子发芽、抽枝,你从5岁长到10岁,是不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往往会涉及到动作,因为有一个过程就要去做事情,做事情总会有动作吧。我们看例文的第一段:扯——盖——取——系,这是大汉盖蜂窝煤的一系列动作。作者用准确的动词将一个过程记录下来,我们理解起来很清晰,还能够把动作重复出来。这样的动作描写就是成功的。
第四点。先果后因。
当他在做一系列动作的时候,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他在做着这一切的时候,从容不迫,身上一点儿也没有淋湿……”这里面有一个写作方法。我们读到这里就会很好奇的问,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淋湿呢?有人说,可能没有下雨啊。如果没有下雨他扯雨布干吗?有人说,大货车运货不都盖着雨布吗?——好吧,这强词夺理似乎也有理。我们往下看,就知道下雨了,扯雨布,是因为下雨了。可现在,只读到这,我们没有读后面的内容,就有了好奇与疑问: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淋湿呢?
我们既可以在开头加上一句话:“雨下下来了。我看见什么什么,怎样怎样。”是不是很自然了?
但是,“雨下下来了。”这句话可以不加,因为有“急急忙忙地扯起雨布”,雨布就说明要下雨了呀。放学路上,你看到人们停下电瓶车穿雨披,肯定是因为下雨了啊。难道太阳那么大,人们还停下车来穿雨披?不符合常理啊。
所以我们既可以加上那个前提,加上那个环境,也可以不加。理解文章里的句子,要放在整个语境中理解。
既然下雨了,他身上怎么会一点都没有淋湿呢?是不是有一个疑问?紧接着,作者就告诉我们了:“他的头顶撑着一把大伞呢。”是谁撑着的?又是一个疑问?“举伞的一定是他的妻子”,这“一定是”不是肯定,而是判断。“我”知道那个女人是他的妻子吗?万一是他的姐姐呢。
这个过程的描述,叫先果后因、前有伏笔。
“我”先告诉你,下雨了,他在盖蜂窝煤,但是一点都没有淋湿。这是一个结果,为什么呀?因为有一把伞撑着他。是谁称的呀?一定是他的妻子。这个顺序清楚吗?伏笔在哪呢?“急急忙忙地扯起雨布”就是伏笔,它证明下雨了,不然那么着急干什么。
举个先果后因的例子:他伸出手,想去敲门,结果他的头比他的手先碰到了那扇门,怎么回事情啊?因为他被鞋带绊了一跤,摔倒了,头撞到了门上。——我先告诉你结果——他的头比手先碰到了门。这表达有为什么的悬念,然后讲原因——被鞋带绊倒了。
先写结果再写原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它有大用与小用,大用即结构,小用在细节。
第五点。对比,变化。
伞大——人瘦小。举——扛。
第1段这里写到了他的妻子,瘦瘦的妻子,“努力地高举着那把大伞”。
伞大与人小形成对比。
接下来第2段,又写到妻子,“她才把伞降下来,好像是已经耗去了力气,无力再撑起这样一把大伞,只将它扛在肩上了”。这“扛”与前面的“高举”,也形成了一个对比。
有对比,有变化,表达就有效果。而且,例文中还有一些细节上的描写,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写得具体可感。
写作,有句话叫“言描象以尽意”。
作者写对比、变化,是为了表达“意”。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妻子对丈夫的情感,她照顾丈夫的同时也是在照顾这一车蜂窝煤。虽然一人扯雨布,一人撑伞,分工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他们齐心协力,辛苦,都为一个家。
这样我们就能更能够感受到这两个人物所带给我们的那种冲击,生活不容易。就像郑雅云前天写的那一篇结尾:“我想,在这城市的某个角落,也一定有像我一样的孩子在等着他回家,回来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吧!”这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第六点。同题习作。四步走。
我们今天也要写一篇作文,写什么呢?也写《街角那一幕》。
我们先明白“那一幕”是什么概念?
街角,只是限定了一个地点,还有很多都没有限定——时间,人物,事件,通通都没有限定。时间、人物、事件都在“那一幕”当中。所以你得先想好,选择哪一个街角,是你家窗户看出去的,还是你校门口的,还是某一天你在车站等公交车所看到的一个街角?
时间是什么时候?是早上、傍晚,还是夜里?
人物又是谁?
事情是什么事情?
“那一幕”的时间不会很长,所以我们要选出一些细节,用细节让作文丰满起来。
从记忆当中找找写作材料。我们在街角有很多的经历嘛,对不对?我想,总有你难忘的、印象深刻的东西。
街角
谁先讲一讲。讨论。
【讨论1】时间是清晨。人物是环卫工人。有几个人物?一个环卫工人。年纪大不大?你看到过他的手吗?没有啊。你能不能想象出她的手是怎么样的呢?他的手会跟你的手一样细皮嫩肉吗?他手上会不会有老茧,粗糙吗?即使没有看见过,我们也可以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去想象。我写他手很粗糙,这一般不会出错的;手上有老茧,也不会出错。有了细节的东西,那样才会更加真实。
地点,街角。这个街角在哪里?有垃圾桶,旁边有没有树?有没有停着车?来往有没有行人?天气怎么样,下雨还是天晴?这些都需要你去想。也就是说,你要把很多的东西都搬出来。你要像拍电视剧那样搭一个景,比如说拍一个清宫戏,得有宫殿,把人物穿上古装放到里面,这才像个样啊。
你写作文也是这样的。你找到了环卫工人,相貌如何,他穿的环卫工作服上面有会反光的字吧。他戴着帽,手里拿着扫把,还配有一辆三轮车。他来到街角,刚好下过雨的早上,等等,信息一点点增加,这画面会越来越真实,这能懂吗?不一定跟你亲眼见到的一模一样,教过你们可以把它拼凑、虚以实构。这些都想好以后,关键的事情来了。
前面这些都是不动的,我可以咔嚓一张照片拍在那里,但是现在我写一个事情啊,事情要有一个过程,它要有变化。环卫工人做的这件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印象深刻,你要把它写下来。事情是什么?就是很普通的事。不是一件特别事情,你这个时候就要“增加一些难度”,增加他去做这件普通事的难度。比如,环卫工人捡垃圾,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这也是他的本职工作。但是呢,如果只是走过去就把垃圾扫起来了,就太简单了。设计一下:有个小男孩喝完了饮料,将饮料瓶扔到了高墙上;有人喝完了饮料,就把瓶子扔进绿化带里面。环卫工人要去捡饮料瓶,高墙可能够不到,怎么办?手伸进绿化带,可能会被枯枝划伤手,我分明看到他的小臂上有了一条划痕。也许那天下了很大的雨,垃圾把下水口堵住了,他又怎么做?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能够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跟平时扫地不一样的地方。
环卫工人
讨论到这里,怎么构思的四步走已经出来了。
第1步把六要素给补齐了。
第2步你用时间地点人物想好一张照片。
第3步将照片变视频,放大细节。
第4步,由事得情理。你为什么印象深刻?原因就是从事到情理。
【讨论2】红绿灯坏掉了,街角堵车了,怎一个乱字了得。交警来了,跑来跑去指挥。我在车里面看到了这样一幕,从堵到通,我经过交警身边,回头看他的背影,心里有了感触:岁月静好,是有人负重前行。一篇作文就构思完了。开始写吧。
交警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