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两年来IEM市场可谓热火朝天,新晋品牌与新款旗舰层出不穷,虽然各有特色,声音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价越来越贵,不卖个万把块钱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几万块的贵价作品也并不罕见了。
零售价一飞冲天,但多数旗舰作品也并非平地要价,除了在单元数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于IEM的特殊单元类型也被一些品牌纳入设计,采用声扬全新静电单元的作品最多,当然也有像飞朵Artemis这种采用压电陶瓷单元的作品。
一只声音表现极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个单元,是否需要不同类型单元的混合配置,动辄卖价上万甚至几万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价?今天九段就用一点点技术分析与主观听感来做些浅析。
静电?跟你想的并不一样九段是一名忠实的静电耳机爱好者,除了拥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舰静电作品外,还长期把玩过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经典作品。所以当市面上出现含有静电单元的高级耳塞作品时,九段的热情马上就被点燃,但研究一番后发现实际情况跟想象并不太一样。
老一些的发烧友对于静电单元的印象多来自于头戴式大耳机,年轻一些的随身发烧友的印象则来自于舒尔和STAX家的静电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需要单独的静电耳机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并不能直接插在我们常规的耳机接口上使用。这是因为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静电耳机一般都采用了极薄的振膜材质,它被布置在两面电极板的中间,需要通过高电压驱动电极板产生静电力来驱动振膜前后移动从而发出声音。
在实际声音表现方面,由于静电耳机的振膜质量极轻,可以捕捉音乐信号中极为细微的变化,因而具备极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为静电耳机的振膜极轻极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变形能力较弱,从而导致低音表现不佳。与此同时,为了让振膜在静电场中产生更大的震动幅度以表现出更好的动态效果,静电单元往往需要较大的振膜面积以及独立的高压变压器提供更高的驱动电压(静电耳机的驱动电压一般在350V-750V区间)。如果振膜体积太小,往往难以产生足够宽的频响范围,失真也容易增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平时在市面上经常看到的这类产品会是头戴式静电耳机,而非静电耳塞。最后,因为静电发声结构的精密,它的生产难度也比常见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许多。
关注下市面上常见采用静电单元的耳塞作品,它们多使用了声扬出品的静电单元。或许我们应该称这枚单元为静电高频单元,因为市面所有采用这种单元的耳塞均将这枚单元用在了超高音部分。声扬这枚单元同样需要额外的静电变压器进行驱动,但它的体积更小,所以可以像普通动铁单元一样布置在耳塞腔体内使用。另一方面因为体积和驱动电压的限制,这枚单元从技术介绍来看,貌似与我们常见的传统静电单元采用双面电极板不一样,它只采用了一面电极板(有机会拆解再确认一下),所以相对传统静电单元它的振动幅度和频响范围会有比较大的局限性,这也是它只能被用在超高音部分而不是全频段的原因之一。
另辟蹊径的压电陶瓷单元除了采用超高音静电单元的耳塞作品,市面上主流旗舰作品里还有一些采用了压电陶瓷单元,这种单元一般发烧友听起来会有些陌生,但其实它的技术非常成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它就已经问世,在超声波探测、医疗、航天航海方面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应用,但直至近些年音频设计师才发现它在超高音频段上的极佳表现。
简单来说,压电陶瓷单元相当于我们给具有导电性的陶瓷晶体单元的两级施加一定的电压,这时的陶瓷晶体单元受电压的驱动会出现较强形变,通过控制施加电压电流可以控制这种形变的幅度和强度产生我们需要的声波,压电陶瓷单元大体就是这样发出声音的。相比于传统材质、结构的振膜,作为一种电容性器件,压电陶瓷单元并不以额定功率为考量,而是在应用中是以耐压值作为考量依据,所以它十分容易驱动,具有跟静电单元类似的极高转换效率,非常容易实现宽广的频率响应,特别是在高频信号和超高频信号还原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般可以做到100kHz以上的超高频延伸。同时,压电陶瓷单元结构体积较小、质量极轻,也不会出现静电单元容易受电磁场干扰等问题。
单元越多越好?以及多单元衔接的问题除了新振膜结构的置入,各种贵价耳塞在单元数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追求,早年3单元、4单元就能称为旗舰的年代早已结束,如今你没有一二十个单元可千万别说自己是家族Flagship,会被一种发烧友所嘲笑哒。
真的是单元越多越好听么?首先要明确的是单元类型,对动铁单元有所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独立单元与复合单元之分,我们常见的多单元动铁耳机多为中、低频独立单元+复合高频单元结构,而单元数量的多与少一般都是从中、高频部分的复合单元上来做文章。
为什么不能用一颗动铁单元来设计旗舰?单动铁的优势在于耳塞的声腔设计局限性较小,同时单元自身也不存在阻抗、音色、分频衔接的匹配问题,但是由于单元的体积和材料的限制以及动铁发声结构的原因,单一动铁单元发出的声音难以覆盖所有我们需要的频率范围,同时也不能保证所覆盖频率的声音精准度,更不能很好的抵制各频段间的相互干扰。虽然各家单元厂牌都在独立研发能够解决以上问题的单动铁单元产品,但是受限于技术这类产品或许还要等待些许时间后才有可能问世。
基于以上,多单元及多种组合方案才被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高级作品所采用,这一点我们从多单元音箱设计上可见一斑。多单元很好的解决了全频段声音回放的问题,并且在每个频段都能保证足够好的失真度和音色还原。这些多单元设计中,又分为同类型多单元和混合多单元结构。同类单元的好处在于音色的匹配比较容易,但是缺点也很突出,比如多动圈的结构比较占空间,多动铁的结构则受限于动铁单元发声原理限制,高低频两端的延伸会较差、声音不够自然,想要设计出优秀的产品非常考验设计师的功底。至于混合多单元结构,同样也是可以从多单元音箱上获得借鉴,由于单元类型不同所以发声原理和音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声学设计上,需要兼顾不同单元的音色匹配,通过精细地控制分频和衔接,以及通过腔体分隔等设计以期降低不同单元的声音干扰,减少驻波,从而发出更加自然耐听的声音。
从主观体验作出判断,多单元贵价耳塞到底值不值得推荐?九段作为一名狂热的音乐发烧友,同时又是一名音频评论员,平日接触到各类型多单元旗舰耳塞的机会更多,自己也有购入一些感兴趣的型号把玩。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体验,以九段的个人感受来说,大部分售价较高甚至过万元的多单元旗舰IEM产品都有着远超普通单单元或几单元作品的能力,但当售价继续提高从万元再继续跃进时,这些贵价作品的硬素质提升就非常微小了,更多的会是声音风格以及音色偏向的区别。
九段以手中的飞朵处女星与Artemis为例,处女星是飞朵面向进阶价位用户推出的三单元混合结构耳塞,一圈双铁的配置脱胎于飞朵多年混合耳机设计经验的积淀,在同价位作品里可以说不管在素质还是声音风格方面的表现都有着碾压性的优势。不过,当把价位推高到万元以上,在家族旗舰Artemis面前,处女星几乎毫无招架之力。飞朵Artemis是一款采用了石墨烯动圈单元+多单元动铁单元+压电陶瓷单元的混合结构耳塞,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九段查阅了很多关于这只耳塞的设计资料并做了多次实际试听。根据官方的介绍,Artemis为了妥善处理各个单元的声波叠加和驻波问题,使用了一种叫做“C.A.F.E.”的声腔气流强化技术,配合CNC精加工的钛合金一体成型腔体、耳机腔体内置入特殊比例混合压缩后的丝绵纤维调音布等设计,即兼顾了隔音透气又提升了耳机隔音、有效保持阻尼均衡、避免振膜形变过大并改善低频失真。当然,九段认为飞朵Artemis最具特色的地方还是它在腔体内就集成了一枚压电陶瓷单元来负责10kHz以后的超高频段还原,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感受到它除了远超普通动铁作品的频率延伸表现外,还有非常真实自然的高频相应与丰富的泛音。
两只耳塞的差距到底在哪?首先是推动难度上的不同,处女星可以轻松的通过手机推动,如果可以换上一台像海贝R5这样的进阶播放器做搭配那就会更好,基础的硬素质没有明显的短板,音乐的适用面也非常广泛,只要不强求细节的过分完美,已经足够。Artemis则不然,虽然也可以使用手机推动,甚至用手机推动你就可以发现它的素质是远超过处女星的,因为你会听到很多处女星不能给出的音乐细节。但是,这时的Artemis声音相当平和,甚至是平淡,你总会感觉声音去得不够尽,这是音乐感染力的明显缺失。换台播放器,比如Astell&Kern KANN Cube,听大植英次指挥明尼苏达管弦乐团演奏柯普兰《平凡人的号角》,那大鼓和定音鼓真是敲到人的心坎裡去了。这曲子柯普兰只帮大鼓、定音鼓、铜管写了谱子,外加一张大锣,虽然编制简单,但是音乐却有势力万钧的气魄,心情不好时来一剂,包你拨云见日,天光重现。KANN Cube让Artemis把鼓声打的扎实有劲。大鼓在敲击的瞬间低频冲击相当强悍,但是随后就会散开,低频迅速的沉下去,是一个有形体的连续冲击感,随后散开的却是一种空气般的情绪。铜管拉出璀璨的号声,Artemis虽然外表冷峻低調,但是声音的光泽华丽却一点沒少,拔起的小号与长号,都在刺激着体内的肾上腺素,让人听了着实振奋,这是感染力的回馈。
再听首以鼓声起头的音乐,《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柯尔荣的钢琴演奏,赛尔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版本。赛尔的指挥往往有棱有角,直来直往,阳刚气味浓厚。这样的风格演奏起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开头的导奏实在对味。激烈而带着几分纷乱的开头,定音鼓快速的敲击,打得听者从平凡人号角的光明天际直坠入幽暗深渊。Artemis的硬素质这时显得格外给力,所有频段的力道都给的恰到好处。在高低两端出色的延伸与接近真实自然听感的表现加持下,整个曲目的画面显得异常通透,把这段纷乱的音乐梳理的清晰明了。这份1962年的录音可是出自Kenneth Wilkinson之手,他的录音所营造出来的宽阔深远以及透明的舞台画面是其他所有版本都很难企及的高度。平日,真要听到这张专辑录音的好,还真得要一套中大型音响系统不可,没想到现今的高端耳塞系统也能够有如此深厚的实力,九段真要感叹音频技术的进步了。
继续,弦乐在轻柔处,两只耳塞都呈现出顺滑的质地,与处女星不同的是,采用了压电陶瓷单元超高频的Artemis的顺滑是整个高频段都显得异常柔软,然后一直延续不尽,丰富的空气感,而这些都是处女星欠奉的。继续聆听,当弦乐部齐奏,气势突然猛的压了过来,这时强烈的音符颗粒感把勃拉姆斯心中纠结的情绪瞬间抒发出来,刚刚还显得柔顺至极的Artemis突然又粗犷起来,这种风格的多面性也是普通耳塞所不能展现的。最让人激赏的是低音弦乐,音乐的下盘在两只塞子上都可以用固若泰山来形容,这可能跟动圈单元天生的低频特性有关。老一辈总是教我们音乐听起来要像金字塔,下盘一定要稳固坚实。Astell&Kern KANN Cube推动Artemis就是这样,音乐沉稳,却又不凝重迟滞。第二乐章开头的弦乐奏出主题时,背后的低音弦乐轻柔地陪衬着,伴着歌唱般的木管,真是浪漫极了。听那木管,柔美之余还带有柔和的光晕。如果说处女星可以被品评为音质不错的话,那顶级的混合单元Artemis就是音质与音色完美的结合。九段霎时觉得飞朵其实在旗舰设计上并没有一味去追求技术与参数而忽略自家的声音品味,他们适度地在Artemis上埋下了自己的美学,那是一种特别的色彩,加上了,就让音乐有了飞朵的神色和情绪,而这一点或许就是众多贵价多单元旗舰耳塞与普通耳塞最大的区别吧。
如果售价过万的多单元耳塞作品仅仅是以上,他们的CP值依然无法让九段动心,继续我们的主观品评,看还能挖掘出什么其他不同。听完古典音乐,我们再更换一些风格差别巨大的音乐类型来考验他们,比如金属和摇滚音乐。聆听Metallica的同名专辑,《Enter Sandman》开头那个著名的吉他导奏,处女星与Artemis都能拖出丰富尾韵的声腔,把吉他唱的迷人且动人。之后Lars Ulrich的鼓声进来,又沉又大又重又快又饱满又有力,甚至还有丰富的细节,这种鼓声就是Artemis的独享了,处女星并不能诠释的如此到位。九段把KANN Cube音量越开越大,感觉已经到了演唱会现场的响度,这时的处女星已经显得略微有些吵闹了,而Artemis依然稳定如初,音乐层次清晰分明,大声而不吵闹,这真的是实力才能决定的表现了。或许有发烧友会问,金属难道也有层次?是的,一来这张Metallica专辑的录音质量很好,是有层次的;二来就是KANN CUBE+Artemis这套系统的功力了,它把以往在中大型音响系统里才能梳理出的层次感在一幅小耳塞里展现了出来。而这种表现带来的最大感触就是让听众觉得音乐现场实在太劲爆,太过瘾不过。
再听Michael Jackson的《Dangerous》专辑,KANN CUBE+Artemis能唱好Metallica,唱起MJ又有什么问题?《Jam》开头的打破玻璃的音效很逼真,电子乐的节奏凶猛有劲,层层交叠的混音效果非但不乱而且清楚有序。Michael那个压抑又卖力吼出的唱腔,并未隐藏于层叠的配乐之中,反之他的声腔有着鲜明的实体感,穿透而出,显出音乐的立体层次。《Black & White》里,开头儿子与父亲的对话鲜明活生,Artemis略带一点明亮感的音色而处女星却没有如此表现,这种明亮让儿子的声音听起来更激动一些。戏剧的开场结束,歌曲展开,歌声表现一如前述,这里的鼓声和节奏更为犀利,快速而有力的展开,配上丰富的非洲风打击乐配乐,音乐的华丽感油然而生。那个电吉他、那个击掌声都像抹上了油一般,似乎特別闪亮。Artemis外表冷峻内敛,声音却是灵活多变的,可以空灵冷静亦可火热而华丽。
写在最后文章来到最后,从技术层面与主观听感两方面九段做出了自己的分析,随身音频市场近些年有着爆炸式的增长,高端耳塞受众群体已不再是绝对的小众。在市场环境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涉足高端耳塞领域,更新的技术,更好的配置以及富有自我特色的调音都让这个市场有着最精彩的演绎,但也因为更高的毛利润让一些虾兵蟹将掺杂而入,九段对于多(多种)单元贵价耳塞产品的消费建议是首选有积淀的技术向品牌,多做试听对比,不要盲目追求配置、单元数量,同时建议口袋不是特别宽裕的发烧友首选万元级主流高端耳塞即可,过高售价的耳塞大部分都不能提供与售价相符的素质提升,更多都是在音色与调音风格方面的不同而已。而在不同单元配置的选择方面,抛开声音,九段比较倾向于压电陶瓷单元,相对于静电单元它的体积更小结构更简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使用耐久度相对会更好,耳塞后期的维护成本相应也会更低一点。
我是九段,咱们下期再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