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任,我们这里有一个37岁脑梗的患者,您能不能来会诊一下?”“张主任,这个49岁的病人脑溢血意识不清,您看看有没有手术的必要?”
每天,浙大二院神经外科主任兼脑科中心主任张建民的微信都会收到好几条同行发来的业务探讨,其中大部分都是脑卒中的病例。这几年,他发现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不乏3、40岁就爆发脑卒中的中年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省内某三级医院的同行给他发来一张脑溢血的片子,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患者,而是该院体检中心50岁出头的负责人。
“一个具备医学常识,又是负责健康体检的医生,自己都不好好控制血压,过量饮酒,最后突发脑溢血,实在是太可惜了。”张主任为同行惋惜的同时,也提醒大众要更关注自己的脑血管健康。
高血压多年拒绝吃药控制
发病前还和朋友聚餐喝酒
张主任赶到对方医院时,那位体检中心负责人汪医生正躺在ICU的病床上,陷入深度昏迷。妻子在病房外泣不成声,希望前来会诊的张主任能给丈夫带来一丝生存的希望。
但是,由于发病急、病情重,又没有第一时间发现,耽误了治疗,张主任会诊后判断他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最后,这位正处于事业巅峰的医生再也没有醒来。
汪医生才刚50出头,是医院体检中心的负责人,而且本身就是心血管专业出身。“注意饮食、戒烟戒酒、保持锻炼,‘三高’患者要按时吃药,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这是他对患者和朋友叮嘱得最多的话。
但作为一个高血压患者,汪医生自己却没有做到这些。他有高血压病史多年,40多岁就查出了高血压,虽然配了降压药,但一直有一搭没一搭地吃,根本谈不上有效控制高血压了。
出事当天中午,汪医生和一帮老友聚餐,席间觥筹交错,大家不知不觉喝下不少酒。聚餐结束,他独自一人回到医院,开着空调趴在办公室上睡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直到下班时间过了好久,同事见他办公室还亮着灯,推门进去一探究竟。办公室凉飕飕的,冷风呼呼地吹着,身上还带着酒气的汪医生已一动不动地倒在了地上,身边一堆呕吐物。
防控“三高”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高危患者可体检增加额外项目
同事呼唤了几声,推了推汪医生,他都丝毫没有任何反应,此时他已经陷入深度昏迷状态。于是马上向值班医生呼救,医护人员一起将他送往急诊室进行抢救。
经过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溢血。医生判断,汪医生原有高血压,酒后血压升高,再加上空调低温的刺激,导致血管收缩,突发脑溢血,抢救时已经距离发病过去了几个小时。从片子来看,脑出血部位正好位于最关键的中枢部位,且面积很大。他们紧急求助了浙大二院的张主任前来会诊,但最终还是没有挽回他的生命。
张主任说,尽管医生们再三强调脑卒中致死致残率高,要严格防控“三高”、抽烟喝酒等风险因素,但仍然有很多人抱着侥幸心理,最后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体检医生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普通的老百姓了。虽然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但作为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类似的案例,所以还是要不断向公众灌输这些理念。”
张主任建议,有高血压等“三高”病史,心脏病及脑卒中家属史,肥胖又不运动及抽烟喝酒、高盐高热量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脑卒中高危人群可以在每年一次的体检中增加颈动脉B超,头颅磁共振、或必要时加做磁共振/CT血管造影等额外项目,定期监控脑血管的健康状况,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