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帝陵的考古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辅国大臣曹爽,陪18岁的皇帝曹芳,到都城洛阳南90里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叡。时年已七十的司马懿揪准了机会,在城内发动兵变,把曹魏大权牢牢控制在司马家族手中。

之后,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史称“魏废帝”)。再后,司马昭杀新君曹髦、扶傀儡曹奂,在十来年的时间内,将曹魏江山改成了司马晋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由此而来。
借魏帝曹芳谒陵之机成功兵变,而司马懿的“忧虑”也在这里。
他知道,司马家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担心再如此这般旁落他姓,故而在墓葬安排上立下——不坟、不树、不谒,这一“三不”遗训。其中的“不谒”,就是防止皇帝因谒陵离京而发生政变,这为晋皇室严格遵守,并成“祖训”——

《晋书·礼志中》记载,“及宣帝,遗子弟官皆不得谒陵。于是景、文遵旨,至武帝,犹再谒崇阳陵,一谒峻平陵,然遂不敢谒高原陵,至惠帝复止也。”
不坟、不树,是说晋朝帝陵不设地面标记(实际还是有的)——让盗墓者难以找到。而司马懿还要求,死后“敛以时服,不设明器”,意思是收殓时就穿平时的衣服,不要随葬品——让盗墓者不想找。

(邙山魏晋墓考古)
而这本是曹操所提倡的,司马懿及其后代的葬事葬地安排,其实均学曹魏。不论是西晋,还是东晋,皇帝死后下葬相对都比较简单,没有封土堆,随葬品也不多。既不像两汉帝王陵寝那样,有高大的坟头,也不像唐朝帝王陵那样,有坚固、豪华的地宫。
但“不坟不树”这一特殊葬制,也带来大问题,时间一长,各座陵墓后人就难以对上号了。加上朝代更迭,晋帝陵不久就成“谜陵”,至今没有一座晋陵能被直接考古认定,更是一种推测。

(晋墓出土陶狗)
如司马懿的高原陵,古人搞不清,一直张冠李戴。乾隆时知县龚崧林把洛阳北门三里外高大的青菜冢,当成司马懿的墓,竖碑“晋宣帝高原陵”。
后来墓志出土,才知道搞错了,真正的墓主是北魏孝文帝之子、清河王元怿,“青菜冢”一名也系“秦宰冢”讹传。

(邙山大墓)
晋朝共历15位帝。其中,西晋都洛阳,历52年,有4位皇帝: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于公元316年为匈奴所建的汉国(前赵)所灭。
东晋都建康(今南京),有11位皇帝,虽然只有半壁江山,但百年(104年)后方亡国,于公元420年被刘宋取代,南朝开始。

(西晋版图)
西晋的帝陵区,具体在偃师县境内的邙山上,离老洛阳城不远。
邙山位于黄河南岸,“地势轩然,风景绝佳”,是中国古人营建阴宅的最佳葬地,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一说。秦丞相吕不韦、包括汉光武帝刘秀在内的五位东汉皇帝、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南唐李后主李煜等,都先后葬在邙山上,一地难求。
此即唐代诗人王建《北邙行》一诗中所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处买……”

(邙山古墓群)
西晋的五座帝陵,分别是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惠帝司马衷的太阳陵,还有追尊的宣帝司马懿的高原陵、景帝司马师的峻平陵,文帝司马昭的崇阳陵。另有一座愍怀太子的显平陵。
据李善注引郭缘生《述征记》,各陵的位置是:“北部东则乾脯山,山西南晋文帝崇阳陵;陵西武帝峻阳陵;邙山之东北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邙之南,则惠帝陵也。”

(西晋墓室)
这些陵墓离都城都很近,其中峻阳陵离洛阳仅20来里。而“近国都”的特点是西晋室皇陵的显著特点,并为后来的东晋所承袭。东晋陵墓,比西晋还近,近的就在皇宫边上。
目前,为考古新确认的西晋王陵已有两座,一是晋文帝司马昭的崇阳陵,一是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

(邙山魏晋墓考古)
司马昭陵墓的发现,源于农民打井的发现,一方墓志暴露了线索。
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当时偃师县西20里汶庄一名叫刘德发的农民,在自己家地里打井,发现了《荀岳墓志》。志文记载,荀岳为西晋中书侍郎,死后由晋惠帝赐墓田一顷,钱十五万,“陪附晋文帝陵道之右”。
1982年10月至1983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就此线索寻找崇阳陵。

(邙山大墓)
经刘德发后人和当时下井见过墓志的老人张海超现场指点,知道了出土墓志的确切位置,在俗称“枕头山”的地方,找到了崇阳陵。
墓地在名叫“后杜楼村”村北1.5公里、一座无名山丘的南坡,山丘顶隆圆如盖,老乡称其为“鳖盖地”。这里风水极好,由枕头山顶俯瞰墓地,恰似在簸箕当心、横身而卧的灵龟。

(邙山大墓)
这里共探出墓葬5座,均坐北朝南,形制布局相同。其中,位于墓地东端的一号墓是枕头山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地周围残存有陵园及建筑遗迹,通过比对,确认这里是崇阳陵。
需要说明的是,寻找晋陵为难了现代考古专家,却没有难倒古代盗墓者,已发现的疑似两晋帝王陵,没有一座未被盗过,葬在南京的东晋帝王陵更是这样!

(东晋墓考古)
(注,部分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