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独家发布于今日头条,同步转自微信公号:碧珊私读
欢迎喜欢文学的朋友关注。
一句话:
就在那宽阔和光亮的大路当中,就好像在那一瞬间从地下冒出来,或者从天上掉下来似的,站立着一个孤零零的女人,从头到脚,穿着一色白衣服,我朝她看时,她一张脸紧对着我,严肃地露出探询的神气,一只手指向笼罩着伦敦的乌云。——威尔基·柯林斯著《白衣女人》
正文:
如果你是一位侦探悬疑小说书迷,让我来推荐一本好书,我肯定会第一本推荐《白衣女人》。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毕竟,这本书和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探案》《大侦探波洛》甚至《奎因探案》《霍桑探案》在知名度上都没法相比,但,如果你是一位资深书迷,并且自己也从事写作的话,那么《白衣女人》简直是不能再好的首选推荐了。
我是在不到二十岁时第一次读到的这本书。那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中英版本对照,原文缩写。70、80后的朋友肯定还记得那一套中英对照书虫简写名著系列,那是为了学习英语的人准备的精选丛书。能入选那里面的书自然都是被时间洗练过的经典,尤其是从文学性上来说是值得让人通过他们去感受英语之美的。
我记得,故事从那个美术教师遇到神秘的白衣女人开始讲起,因为女人特殊的装扮,一身全白又面无血色,却又在那样一个夜晚主动去问路,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在后来几年我才知道那种体验被称为文学上的“哥特审美”,它的审美特征是,尖锐的、扭曲的、凄冷的、黑暗的。像著名的爱伦·坡很多小说就是哥特审美,还有我后来接触又非常沉迷的吸血鬼文学也是。这种审美体验本身有一种奇特的吸引人的神秘性,让你在寒冷的同时又忍不住想要去探究它背后的故事。所以,当本书从白衣女人出场到后面她多次贯穿全书,甚至成了全书书名流传于世的时候,哥特审美的贡献我觉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年轻的美术家庭教师沃尔特先生在夜晚回家途中遇到了一个神秘的白衣女人安妮·凯撒里克,白衣女人向他打听了一些摸不着头脑的事。家庭教师很快去了某庄园教授那里的劳拉小姐绘画,发现劳拉和那个白衣女人相貌极为相似。很快,他和劳拉坠入爱河,又不得不在劳拉同母异父的姐姐玛丽安的劝说下离开了心爱的女人,可这时候,劳拉的命运却和那个白衣女人紧密栓在了一起……
听,只看故事梗概的话,这小说和别的神秘小说没什么区别。但如果你真的翻开它,阅读它之后就会发现,它最大的独特之处在于故事的编排。即:让每一个案件关联人都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从自己视角经历过的事件本身,这些人包括家庭教师、家庭财产管理、劳拉的姐姐、伯爵、仆人、劳拉的叔父、家庭教师等等。
也就是说这本小说是用很多个第一人称来写作完成的侦探故事,像一个接龙游戏,一个人完成阶段使命后下一个人继续上来讲。
当然,为了给这一结构一个合理解释,作者布置的语境是他们都在给这个案件供述供词,但如果按照真实供词的情况来看,这些“供词”未免太啰嗦又太没有“干货”。
前段时间,我曾把本书浓墨重彩推荐给一位作家弟弟。他听我说的诚恳,想来是被感动了果然去看,又在看了没几天后和我说,“这书前面好啰嗦。但有很精彩的地方。我会看完的。”
哎呀,怎么回答好呢?我当时就和他讲,要知道这可是一百多年前的一本书啊,和狄更斯是一个时代的人写的作品。既要符合当时人的阅读习惯又要寻求突破创新。从叙述手法来讲,这本书在当时面世后是石破惊天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的阅读量不足以让自己自信地说很有话语权,只是从自己的阅读经历来看,就拿《白衣女人》这本书和狄更斯小说作对比。实际上,本书作者柯林斯也确实是后来和狄更斯认识又合作。狄更斯的很多作品尤其是他早年的作品,个人觉得比较传统、保守,他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比如孤儿、流浪汉、被迫害的工人、裁缝、面包店小工、马车夫等等。他因为对于底层苦难人了解又非常同情,因而在小说中大量描写他们,这在他的《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圣诞颂歌》里都能看出来。但他的小说很多都选择了一种漫画式的描写,人物的身份确定,但性格和言行都很模式化,单一化,好的就非常好,善良的就被人欺负到底,尤其《大卫·科波菲尔》里的几个人物,因为卑微,好到不知道抗争,一点儿怨言和怀疑都没有了。这种写作便于当时没有很多文化的大众来阅读,但放在今天其实很过时,不符合个体人性思维特点。我们看到金庸小说里很多人物也是漫画卡通描写,有趣,却也不能更深入。
但《白衣女人》不是。《白衣女人》更加注重个体思想,从家庭教师开始叙述就能感觉出他是一位善良、传统、正派、富有正义感又多愁善感的男子。他和劳拉在庄园里因为绘画陷入爱情的很多描写都是非常私人化却带有画面感和情感共鸣的。尤其在他不得不为了劳拉的未来考虑必须离开这所庄园时,劳拉因为实在无法忍受这种伤感在客厅中弹琴的那个早晨,即使现在看来,仍然不过时。因为它写的是真的人的情感。是“真的,真的,真的。”
我看到有说狄更斯也因为柯林斯这本《白衣女人》大获成功后受到影响写了《双城记》,前几天去翻阅《双城记》,这也是狄更斯晚年成熟又最有名的作品。发现他果然在《双城记》中减少了过去塑造人物的卡通性而更加普世(普世是一贯保留的,但更客观),叙述成熟,已经改变很多了。是否受到《白衣女人》的影响还没发现明显痕迹。
《白衣女人》除了在叙述上采用多人多视角接龙讲述故事的方法外,在这故事本身内容上我觉得也非常出色。它被定义为一部侦探小说,但我个人觉得这本小说不是简单的侦探小说。它开创了它的叙述方式,却也没有给读者一个大家看到的在它之后的经典侦探小说模式。也就是:某个案件发生,侦探去调查,抽丝剥笋分析,最后案情陈述,读者欢喜。它没有。它只是在讲述一个非常复杂的好看故事。
一个神秘的白衣女人,和某庄园的贵小姐相貌相似,小姐要嫁给一个虚伪又阴险的爵士,爵士身旁还有两个帮凶,他们图谋财产是肯定的,但又防着白衣女人是怎么回事儿?这个女人和贵小姐到底有什么关系?最后贵小姐为什么又成了这个白衣女人?两人掉包后怎么被调换回来?
如此复杂的故事,即使按照第一人称“我”或者第三人称上帝视角来顺序写清楚都很难,何况它还要兼顾每一个叙述者因为身份变化而语气变化,视角有藏有露给出不同的线索和观点。这一点从我作为一位写小说者来看做到是非常难的。它很独特。
还有一点,本书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塑造了几个非常典型又不漫画的人物模型,这种极为浓重的特点为今后的侦探悬疑小说创作提供了模板。这也是我给那位作家弟弟推荐时重点说的。
这些人物模型有:
1、白衣女人本尊。哦,当然了,这个神秘、消瘦、憔悴、智商低于常人、多病的英国林黛玉。她又美又忠诚,又执拗又疯狂,最后却悲惨死去。
2、劳拉的姐姐玛丽安小姐。一位非凡的女人。在当时和现在都是。身材很好却配以一副平庸略丑的五官,这让家庭教师为她最初是惋惜。但随着后面故事发展,这个女人展露出的聪慧、果敢、冒险精神,还有为了妹妹的牺牲精神让人敬佩。虽然后面,她的老对手福斯科伯爵也因为对她的倾慕而放过她和劳拉的性命,这有点儿俗套,但这位女性从她叙述的部分来看,是让人惊艳的。
3、珀西瓦尔爵士,劳拉的丈夫,阴险、愚蠢、没什么灵魂。小说中没有给他叙述的角度。因为后面他被教堂大火烧死。如果他能站出来为自己辩护的话,可能就不是现在呈现出来的我们看到的侧面人物。即:犯罪分子面面观。
4、福斯科伯爵,珀西瓦尔爵士的帮凶,极为出彩的人物。他从形象到言行无一不优秀。他身材魁梧,可以说是异常庞大,但手却很灵巧。他喜欢养小白鼠,无论任何情况都优雅、不展露自己的喜怒。他每一次出场都带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气场,他把他的妻子,劳拉的姑母训练成一位完全的邪教狂热者一样的女人,对于他有着彻底的崇拜和服从。这一点让人惊讶。后面在他的叙述中,也是真相大白时,他才表露出对于劳拉姐姐狂热的倾慕之情。表面风平浪静,内心阴险如此又被爱情激荡如此,这才是人性。
5、白衣女人的母亲,自私、无耻、拥有虚伪的追求高贵的表象,她的出场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尤其她后面给家庭教师的那封信时,信中的自圆其说,无耻女人心境展露无遗。但,这确实是一部分女人的真实面目。
6、劳拉的叔父费尔利先生,懦弱、自私、就喜欢收藏一些没用的艺术品,对于侄女的事毫不关心,最怕伤神。这样的“绅士”在当时应该不少。自生自灭,消极人生,却保留内心一块心灵高地。虽然对他写叙述有点儿过分,但极致塑造也有他模板化的作用。
7、一些配角,医生、女仆、白衣女人的老妇人好友等等。本书也尽量描写了很多社会各阶层人物。
8、劳拉。我不喜欢这个人物,她是个负担。虽然她是本书核心人物,也是沃尔特的爱慕对象,最后的妻子,同时是玛丽安保护的对象。她拥有非常多的财产却最后陷入丈夫的阴谋中。在当时的社会,可能这样女性非常多,还因为她们的单纯如百合被歌颂。但我觉得她在本书尤其后半部分过于依赖玛丽安和沃尔特,自己不主动改变自己命运,甚至到了需要别人哄骗她才能让她快乐生存的程度。如果她不是因为漂亮,毫无可取之处。
写到这里,虽然阐述这么明晰,我相信如果没看过本书的话,你可能还是一头雾水。请原谅我没有别的办法。因为,对于一本复杂又冗长,还不算很好读,但非常优秀的必读名著来讲,我能做到的还有什么呢?它不是《简爱》《傲慢与偏见》,不是《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也不是我们所看过的很多19世纪、20世纪的名著小说那么简单。它的主题一句话无法说清,它的叙述像迷宫。
但,如果你看完它再去回想过去看过的一些侦探、悬疑小说、电影电视剧,可能会突然发现,哦,天,那些让你喜欢的作品原来都是溯本追源来自于《白衣女人》。比如,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我的名字叫红》《解密》《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还比如太多太多的侦探电影,还有东野圭吾的部分畅销小说,斯蒂芬·金的小说。
哎,大家的时间真的很紧张。有多少人会有时间耐心去读完这样一本书呢?又费脑力又要忍住前面的冗长。劝多无益。可以先了解,以后有机会再去看了。
顺便提一句。本书的作者,柯林斯还写过《月亮宝石》。这是他先于《白衣女人》的作品。我很多年前在一个旧书店里两块钱买来,都不敢相信。《月亮宝石》也同样是这种多人转换视角接龙的方式,但我觉得和《白衣女人》的整体艺术审美没法相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同步翻翻。但如果想看更好的“白衣女人”变种,可以去看《我的名字叫红》。没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的代表作。
这本书非常畅销也很好看,我知道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一座要攀登的圣殿。可能因为帕穆克是诺奖得主?或者因为这书名传递出的一种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情绪?当年在理想谷夜不能寐时读完它的我可以在这里说一下我对本书的看法:
《我的名字叫红》是《白衣女人》的土耳其文学升级版,更紧凑、更悬疑、更具有异域风情。它有着作者本人的强烈个性特质,有非常迷人的东方世界和东方人物情感,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件侦破故事,有神秘的古老细密画文化贯穿,它结合宗教、历史、东方传说,它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于东方的窥探欲,它的多元素“完美融合”成现在的世界级畅销书。
但本书从文学创作来讲,个人觉得真的只比鸡汤小说强一些而已。
它只是比《达芬奇密码》看上去更“高级”,更有“文学性”而已。
下期推荐:吸血鬼小说《德古拉》吧,在万圣节期间。
应个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