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土坯房已经不在
农村老物件,城里人的世界看不懂,其实慢慢的很多农村人也看不懂了。科技在进步,我们小时候在农村耳熟能详的老物件已经在渐渐从我们身边消失,有些我们已经叫不出它的名字,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
若干年后,也许在博物馆我们才能看见它,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无情的淘汰。
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祖祖辈辈吃饭最重要的家当——犁。
犁与牛在一起,就叫牛耕。牛耕从西汉开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从中国这片土地上慢慢消失,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
耙,犁田是翻土,犁完田后就要碎土,碎土就要用到耙。耙与犁同样的命运,90年代末后逐渐被犁田机代替。
耙田的动力也是靠牛来拉的。
都不需要牛了,牛被送进了屠宰场,牛哭了!从此,90后,00后吃过牛肉,就是没见过牛跑。
煤油灯,90年代末被电灯代替,自此煤油也就没人卖了。
磨。主要用来磨豆腐、磨糯米粉,过年时用的最多,现在在农村一些角落还能见到它,但是已经被荒废没人用了。
老水井
风箱。小时候街头炸爆米花的摊贩还在用它催火。
石臼。主要用来将辣椒、蒜、花椒粒等调味品捣成细末,现在农村的老奶奶可能偶尔会用一下。
簸箕,农村人常用的老物件。
木制托盘,农村红白喜事时,主要用它来端菜,现在只能在一些民俗博物馆可以见到它。
针线蒲篮,做针线活放在炕头上盛针线的篮子,现在它已经被塑料针线篮子代替了。
木匠用的墨斗,斗盒里填充有墨汁,由一根绳子沾墨汁拉出来,用来标直线锯木头。
铡刀,农村用来铡草喂牛,现在它已经进入博物馆了,因为农村已经不需要牛了。
纳鞋底的锥子。90年代中期以后它就逐渐消失了,因为没人做鞋了,都去买鞋穿了。
顶针,农村人做针线活时,把它戴在手指上用来顶针穿线,现在农村很多老人做针线活还在用它。
腌咸菜用的坛子,腰粗口小。这种坛子在90代后,慢慢的就消失了。
老式摆钟,90年代,农村人家盖新房,亲戚朋友就会送这种摆钟以示庆贺。现在人人有手机,也不需要钟表了。
杆秤,已经被电子称代替,但是偶尔在马路边的一些流动的老年菜贩,他们还在用杆秤卖菜。
铁皮暖壶,这种热水壶在七八十年代最常见。
石磙,主要靠牛来拖拽在打谷场上脱粒的农具,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被农业机械化取代。
这是农村人用来锁门的锁,现在还有人在用。
油吊子,粮油店打油的计量工具,还有右边的油漏斗。90年代后,油吊子就被付油器替代了。
葫芦水瓢,现在已经没人用它了,被塑料水瓢代替。
扁担和箩筐,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它了。
竹箅子,主要用来蒸馒头,蒸饺子,蒸菜。
篦子,80年代以前的农村卫生条件很差,头发中容易生虱子,奇痒难忍,就用篦子梳虱子,现在彻底没人用了。
粪箕子,80年代农村用它来捡拾猪粪、狗粪等牲畜粪便作为庄稼肥料。
小时候,妈妈给我们做的千层底布鞋,舒适耐穿。
做鞋就需要鞋样,也就是鞋模,鞋样一般都是用纸剪成的。
搪瓷碗,相对纯瓷碗来说结实、轻便、耐用。70、80年代它可是人们生活常用器具,90年代后它就被不锈钢给代替了。
小推车
手电筒
医药箱,这种药箱也很难看见了。
农村土灶木锅盖,现在土灶还在用,很多人家已经把木锅盖换成了轻便的铁锅盖了。
农村人家里来客,必做八仙桌。
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叫箩筛,用来筛粉状物质,底部比筛子密,用绢做成。
对窝捣成的糯米粉就需要用箩筛把细粉过滤下来,粗粉继续放在对窝里捣。
刨子,木匠工具,用来刨平木头,出光的一种木工工具。刨子,宋朝时已经发明,现在还在用。
钻子,木匠工具,用来给木头钻眼,现在已经被电钻代替了。
婴儿车,70后、80后应该都是从这里开始长大的。等你们长大后,你的孩子已经不会再用它了,因为看不见也买不到了。
水吊子,北方人叫烧水壶,这种烧水壶现在已经被淘汰了。
农村姑娘用的梳妆镜,外框时用铁丝做成的,现在都用塑料了。
独轮车,现在极难见到,应该成为古董级别了。
高粱穗子做的刷锅把,现在还有人在用。
土灶。
坯模子,80年代以前农村盖房子制作土坯时使用的工具。
那时,农村盖房子,墙体主要材料是土坯,与现在的烧制的红砖形状一样,不过土坯要比砖头个头大得多。
婴儿绣花鞋
木制搓衣板
扬锨,农民在打谷场上扬场用的工具。
猪槽,青石凿成的猪槽,现在的猪槽都是用水泥做成的。
盐坛子,这是七八十年代农村厨房用来装盐的罐子,那时的盐都是颗粒比较大的粗盐,成块状,比较适合装在这样坛子里。现在都是细盐肯定没人用了。
酒盅,农村人喝酒的家伙,杯子酒量很小,但是连续端起来喝那就厉害了。现在农村人用它很少了,都改用玻璃杯了。
竹篾凉席,天冷不用就把它卷起挂在墙上。竹篾凉席容易刮伤皮肤,现在这种凉席基本上已经退出市场。
装衣服的箱子,纯实木的很结实,咱奶奶的嫁妆。
现在农村姑娘的嫁妆已经没有这样的实木箱子了,现在的家具基本上都是用三合板做的,实木家具已经成为奢侈品。
这是咱们农村人80-90年代的土坯厨房,就是在这里妈妈为我们烹饪出很多美味佳肴,说来想家。
这就是咱们农村人80-90年代的家,我们就是在这里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