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古来有之,文人互慕远更甚之,凡能以笔惊风泣雨的诗词歌者,生前身后都有一大批追随者。李白的青莲剑气足以泣零怒鬼教神,李白的浓情烈酒足以慰藉风尘江湖,可作为偶像的李白也有终生倾羡的标杆,那就是谢安。在多首太白诗中,谢安的名字时有显现。
崇拜带来的就是致敬与模仿。苏轼是文学大家,可他曾写过一首《南乡子》,全词皆是摘抄前人旧句,借鉴作品高达八首。还有比较著名的是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其中蕴藏大量杜牧的名句。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些都不算是"抄袭",若要论史诗上最不要脸的一次模仿作,当属小吏张怀庆无疑。
《唐诗纪事》记载着这个故事,说唐朝初年在河北枣强县有一小官吏名为张怀庆,平时嗜喜弄风月,自己却不肯努力,总想急功近利,经常抄袭著名文人的诗文,稍微改编几下便成了自己名下的作品。
名相张九龄和中书舍人郭正一是当时的朝廷要员,起草过很多诏书与文告,又有不少佳作流传,因此这两人便成了张怀庆的"素材"来源。但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文化盗窃当属下面这一首,张怀庆仅仅在别人的五言诗每句前头加两个字,就霸占成了自己的七言诗。
《杂曲歌辞·堂堂》唐·李义府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
李义府也是唐朝宰相,不过和张九龄相比差远了,不仅在于文赋,更在于德行。以举荐入仕的李义府非常懂得逢迎之道,先后在高宗、武后幕下效力,任相之后开始肆无忌惮,卖官鬻爵,恃权放纵,目无法纪,后被贬职。
不过,李义府的小诗写得还是不错,这是一首抒发思念的诗,文辞清丽,意境优美,很有情趣。李义府把月亮比喻为一把镂空的舞扇,月亮上像山似的阴影恰恰就是扇子的图案;他又将满天的云彩裁剪成一件舞衣,那么是谁来持扇,是谁来舞衣呢?
李义府幻化出一位仙女,虽然她拥有如此昂贵而漂亮的道具,但她却是"自怜回雪影",只能自顾美丽,自叹倩影,因为她渴望回到故乡,去见那个心上人。小解推测,此诗的中心主旨是思乡,李义府自言再美妙的诱惑也打动不了他,因他心中深藏故乡。
据说李义府未任相前与张怀庆是好友,但张怀庆仍不会因磨不开情面而放弃"拿来主义",他将这首《杂曲歌辞》一字不差完全抄来,并在每一句前头增添两个字,便光明正大地置于自己门前。
《窃李义府诗》
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
张怀庆分别加以"生情"、"出性"、"照镜"、"来时"八个字,然细细品来,此八字皆是废言,或可以称为多余的解释,因为大家在读诗时自然会联想到仙女的姿态与性情,而张怀庆却将这种想象固化,大大缩减了故事的情趣。
《全唐诗》也毫不客气,直接将这首诗的名字定为《窃李义府诗》,以致于它本来的名字倒没人记得了。小解认为,它之所以被收录,编者应当是将其视为反面教材了吧。
当时的人读了张怀庆的这首窃诗,无不哗然大笑,有人甚至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从此之后,人们便以"生吞活剥"来形容那些不理解别人作品,只知道机械照搬的行为。抄袭竟能抄出一个成语,张怀庆也该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