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7时,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因为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停发了,所以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产生了两位得主: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丘克(Olga Tokarczuk)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
此前呼声甚高的中国女作家残雪未获奖。
残雪 来源:中国作家网
几天前,“残雪是谁?”上了热搜。
这个有点像网络写手的名字,横空出世,突然走入了大家的视野。
因为在2019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中国作家残雪上榜,高居第三,热度超过日本的村上春树,成为大冷门。
英国博彩公司NicerOdds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预测名单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虽然,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
2012年,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有人要他预测当年诺奖的获奖人,他说,我不预测,但是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
莫言对残雪的推崇并非一己之好,要知道,这个在中国读者中鲜为人知的女作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超莫言。
01
残雪是谁?
普通的长相,有点“土”的打扮,走在路上迎面走来,可能也辨别不出。
她,到底是什么来头?
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一户书香世家的残雪,原名邓小华,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她的哥哥的著名哲学家邓晓芒。
1956年,残雪全家合影。左二为残雪,左三为残雪的哥哥,著名哲学家邓晓芒
说一组统计,让你更快的了解她:
在世界范围内,残雪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拥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研究她的机构。
1985年1月残雪首次发表小说,至今已有七百万字作品,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
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残雪是目前唯一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她还获得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提名,入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短名单。
她被称作“中国的卡夫卡”,也有人说她是中国最接近鲁迅的作家。
2001年,北京,残雪在中日女作家会议上
她深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但“她的文学风格绝不是照搬西方现代派或先锋文学,她是用自己在中国大地上体会到的生活,去吃透西方现代文学的神髓,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念和文学道路。”
她的文字天马行空,剑走偏锋,她撤下文明人身上的遮羞布,不仅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而且将人本质性的卑劣、丑恶与龌龊揭露得淋漓尽致。
02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残雪的童年是与黑暗和书籍为伴的。
家庭的变故让她不得不栖居于一间只有六七平米大小的杂物间,逼仄、潮湿、阴暗,但她如饥似渴地埋首于书籍中。
文学、哲学,甚至当时流落到社会上的各种“禁书”,她都找来读。
幼年残雪
小学毕业后,残雪失学了,但是对阅读的热爱,仍驱使着她继续沉浸在书籍的海洋。
17岁时,残雪经街道办事处安排,开始在工厂上班,此时的她已经读完了《资本论》。
铣工、装配工、车工、赤脚医生,成年后的残雪一直从事着与文字无关的工作,但正是这些社会的经验积累,给她无限的创作灵感。
就像杨绛说的那样:“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1993年,残雪在车间
32岁,残雪才正式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从处女作小说集《黄泥街》到第一本长篇小说《突围表演》,残雪用文字解剖人性,也解剖着自我。
44岁时,残雪开始解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此后的她,便将文学评论和小说创作,当做其文学王国里生长的一对兄妹,相互渗透,相互刺激,相互领悟,虽然气质不同而却又互为倒影。
因其作品的小众化,残雪一直备受争议和冷落。
直到66岁,她才被大众熟知。
1992年,残雪在爱荷华大学
人生从没有太晚的开始,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
30多年来,残雪坚持每天创作,并保持着极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她曾说道:年纪越大可能就慢慢的没精力创作了,所以“要赶快把它搞出来”。
03
耐得住寂寞,守一片云开
因诺奖而增加了曝光度的残雪,也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
对于自己给人“神秘、遥远”的印象,残雪觉得原因很简单——“我搞文学以来,就逐渐不同人来往了。这是由于我的时间越来越不够了。除了写作,我每天还要阅读大量书籍。”
在熟悉残雪的编辑陈小真眼里,与她交流非常顺畅,她时时发出的愉悦的笑声仍有天真未泯的纯净。
图/刘洪燕
30多年来,残雪过着在很多人看来刻板单调,仿佛苦行僧般的生活,阅读,写作,学英语,是她每天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残雪不用手机,不用微信,这让她省去了许多没必要的干扰,可以专注于她的文学和哲学。”
残雪在英语学习上达到的高度,是一个足够励志的榜样:“一个小学毕业生,却可以无障碍看英文小说和英文哲学。”
二十多年的英语自学,让残雪阅读英文小说毫不费力,以至于她的小说翻译到国外,她自己做自己外文书的校对。
04
她就是残雪!
在国内文学界,对她基本上是“不予评价、绕道而行”的“回避”和“失语”状态。
她并不在乎。
她不屑于自己对中国文坛的意义,也不屑于自己的作品销量如何。“我又不是通俗娱乐文学,非要那么多读者干什么?”
图/殷建军
她又很真实。
尽管她被评价为目前最具先锋气质、具有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之一,但她不是一个刻意去标新立异的人,以彰显自己的孤高自许:“从一开始写作起,我就想成名,那主要是因为我想存在,想扩大自身影响,让更多人读我的书。”
她也从不否认自己的虚荣心,因为虚荣心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要跟有的人一样,从来不管这些,还离群索居,住到老山洞里写,我没那么崇高。”
她甚至很狂妄。
面对如今的文坛,残雪直言道:当今时代是作家们“混”的黄金时代。她批评许多作家都在文坛混,同那些所谓批评家抱成一团来欺骗读者,甚至为掩饰自己才华耗尽,把“混”称之为“转型”。
她向文学界“狂妄”地宣言:没见多少人敢说残雪的短篇小说质量下降了,像我这样保持作品质量不下降的作家也很少。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句话:“森林里分岔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一条,于是,一切都截然不同。”
她当时并无意成为一个独领风骚的先锋派,只是,那是她自由意志和不羁灵魂的选择。
有人说残雪是个奇迹:
“她长得村,穿得土,却是最先锋的中国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怪诞难懂,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令外国研究者津津乐道;她不出洋,纯粹用中文写作,而知她名号、读她作品的中国人,却比洋鬼子少得多。”
图/陈小真
十年辛苦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残雪从事创作30多年,写了700多万字作品,她也没有刻意去改变自己,她说,自己心里有东西才能写得出来。
一直被低估的残雪,虽然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如此多的关注。
或许,她也没那么在乎。
来源:山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