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金庸先生去世,武侠世界的金字塔峰因此轰塌,至此金庸、古龙并立的武侠时代彻底落幕。但他们留下的文字、留在文字里的故事、留在故事里的精神和思考从未消散,坊间关于两人及其作品的种种评价也从未稍停。
有人说金庸作品依史而建,大气磅礴,有人说古龙英雄侠义,故事奇绝。金庸为人细腻谨慎,古龙为人侠义多情。武侠迷们对于两人排位总是各持己见,多年来争论不休,高低上下,见仁见智。
读古龙的人绝不在少数,倪匡、巧奇、王家卫等都曾评价过古龙其人或他的作品,承认他是才子中的流氓,流氓中的侠客。
易中天在两者之间也更偏爱古龙,他说:我对金庸没兴趣,但我喜欢古龙。他对两人截然相反的态度在他许多发言和作品中可以窥见端倪。
易中天从厦门大学退休后专心写书,为了找个安静的环境,他在浙江的乡村定居。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写东西写累了会翻出古龙的书看一看,但他不喜欢金庸。
为此他特意写了一篇文章,从文学角度对两人的作品做了评价。他将书分为两种,一种面向市场,一种从艺术角度出发。在他眼中,金庸无疑就是前者,更偏向迎合市场,而分析和评论金庸作品的人更是市场目的鲜明。古龙则偏向后者,作品多有感而发,随性而想,靠灵感启动,靠热爱驱使。因而从文学性上来看,古龙比金庸更纯粹。
但易中天不认为武侠小说能与经典名著相提并论,因为武侠多是一种虚构的世界,作为娱乐尚可。古龙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称自己写书是为了换酒,自己有了酒喝,读者找到了理想世界,两全其美,谁也不会套到生活里,这就很好。
但金庸不是,金庸给人物套上历史的外衣,道德的枷锁,常常还要提一提品味、阶层、风雅,讲一讲哲学,这就是一种带节奏。易中天认为这很不坦率,有假文化之嫌。在他的书里,遵循的还是封建体制、封建伦理、封建阶层等规律,充满腐朽意味,只是故事情节换了新的,依然是封建思想,是心灵枷锁。
这一点上古龙要强得多,他不问出身、归处,写侠客无奈与悲凉的孤独结局,这更有现实性,更有突破性。
易中天认为,中国文化中,清明的皇帝、清明的官员、侠义的剑客之类都是人们生活压迫下的理想产物,不能当真。如果将这些当了真,凡遇到不公、无能为力都指望皇帝、侠客来相救,那是不现实的。这是给人们虚构不能实现的美好幻想,给人必将落空的希望,徒增人的失望。
易中天的观点既有自己的感情偏向,也有文学的考量。但他有一点说得很对,即理想不能套用在现实中。理想的世界再精彩、浩大、有真实感也是假的,我们作为现实中的人,不能被假象左右,在生活中失去自我。至于武侠梦,金庸、古龙各有其好,小读怡情,大陷伤身。
参考文献:
《古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