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历史特约作者:陶生)
【1968年10月6日】51年前的今天,让毛泽东乐得扔掉香烟的单口大王刘宝瑞,草草离世
刘宝瑞1915年出生于北京。他小时候就爱听相声,后来跟着一位老师学相声。13岁,他去了天津,拜张寿臣为师,继续学习。
一开始,刘宝瑞不被师傅看好,因为他是天生的“阴阳嗓”,也就是说话时声音忽大忽小。但他通过努力,扬长避短,让自己的嗓音抑扬顿挫、平整干脆,节奏上也变化丰富,观众一下就记住了他。
1932年(17岁),刘宝瑞和18岁的马三立一起去营口、烟台一带说相声。结果没挣到钱,饥一顿饱一顿。刘宝瑞因为两天没吃东西,都饿得昏死过去。马三立迫不得已,偷来两个烧饼,才救了刘宝瑞一命。
(刘宝瑞与马三立(合成图片))
外地的日子艰难,天津的日子也不好过。这时,日本侵入华北,社会秩序混乱,天津一带的流氓帮会和日本人勾结,更加横行霸道。如果有艺人不入帮会,他们就不让演出。1937年,刘宝瑞在天津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好去济南发展。
到了济南后,他创办了同乐茶社相声大会,将师傅张寿臣等名家请来献艺。1944年,他回到北京发展,在电台连续演出四个月,成了那个时候在电台演出最久的相声演员。当时的北京,没人不知道说单口相声的刘宝瑞。
(刘宝瑞向老艺人请教)
刘宝瑞不但继承了师傅张寿臣单口相声表演的特点,还对评话、独角戏、话剧、电影等艺术吸收借鉴,最终突破了传统单口相声只是单纯讲笑话的局限,把台词、表情、动作等结合得天衣无缝。
久而久之,刘宝瑞形成了俗中见雅、稳健潇洒、细腻动听的独特风格。他尤其强调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结合,再配合手势。每段台词的节奏、语气等都经过他精心设计,显得平整、干脆、不过火。
他被人们称为“单口大王”,《珍珠翡翠白玉汤》、《黄蛤蟆》、《解学士》等是他的代表作。
之后,刘宝瑞又去南方发展。他针对南方观众听北方话费劲的特点,在字眼上更下功夫,让自己吐字清晰、声音力度强。在他的努力下,相声在南方也开始传播。尤其是40年代末,他去港澳地区演出,是第一个把相声介绍到当地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刘宝瑞回到北京,调到中央广播说唱团任艺术指导。1960年(45岁),说唱团开设相声学习班,招收了10多名学员,全部由他辅导。
刘宝瑞兢兢业业,努力培养这些学员。为了让学员更好掌握传统节目,他主动为马季捧哏,还把许多传统相声教给马季和他的搭档唐杰忠。
(刘宝瑞一家三口)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不断努力,刘宝瑞的艺术水平更加登峰造极。他开始将丰富的社会背景、历史掌故融入作品,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也使人物刻画更加全面。
比如,单口相声《连升三级》本是宣扬宿命论的。在经过刘宝瑞改编后,有了揭露明代官场黑暗和人性丑恶的深刻主题。这个作品还被选进中学课本,并翻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妇孺皆知。
他还常和侯宝林、马季等,一起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演出。有一次,他的表演让毛泽东乐得连手里的香烟都扔在地上。
1966年,“文革”爆发,刘宝瑞遭受迫害。1968年10月6日是中秋节,在北京房山农场劳动的刘宝瑞受到批斗,当晚突然离世。
由于当时情况混乱,关于他的具体死因至今也没有定论。有的说是因为胃穿孔,有的说是因为劳累过度,有的说被人打死,有的说死于自杀。他的遗体也被草草处理,以至于无人知道葬于何处,成了许多相声迷心中的遗憾。
(刘宝瑞与侯宝林、马季在一起演出)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505篇作品,营员“陶生”的第61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