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作家,人们心里常常不自觉冒出一些标签,譬如:有文化、有才华、品行高尚。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特别好,人们往往会觉得这个作家仪表堂堂/气质如兰。
文如其人总是成立吗?在散文这种文体中,是的。
2018年1月23日,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过世,终年65岁。许多读者对林清玄的散文集印象深刻:他的作品曾多次被选入国内中小学课本,他的“菩提系列”畅销书曾引发过学佛热潮。
▲林清玄
我用了很多年的邮箱签名“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从他的散文里得知的一句话:
▼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佛学里的一句话,也是林清玄一篇散文的标题。
林清玄的知名度是无需质疑的。但是,他的散文作品写得到底好不好?在散文作品界里,他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他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形象?
这些才是今天的主题:先来说说散文。
▼
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对作家驾驭文字的能力要求更高。散文不像小说,它不是体力活儿,它更讲求灵感。它是作家向内看,观望自己的一种表现。
所以,一个很木讷的作家可以写出精巧的小说,却不太可能写出飘逸的散文。一个矫情的作家可以写出一些不错的散文,但写着写着就会露馅儿。
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散文作家
▼
1. 张爱玲,她的文字非常尖刻,非常犀利,非常泼辣,满含小资情调。
2. 杨绛,她去世之后,她的《走在人生边上》《我们仨》很火,但我觉得这更多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名气大。她晚年的书就是老奶奶话家常,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都是有的,但我不会留着这样的书。
3. 贾平凹的《自在独行》长期出现在畅销榜单上,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妈妈桑,有种小学生写作文的风格,不太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
4. 王小波,我波的文字绝了,非常具有辨识度,很独特、很高级,又风骚、又暗含感伤与纯情。
5. 余秋雨和周国平的散文质量比他们的诗集质量好。
6. 蒋方舟的部分文字蛮不错,但大篇幅拿出来就会露馅儿,就显得造作。有人说蒋方舟无病呻吟,蒋方舟说:我承认自己没有阅历。
7. 三毛的文字和她这个人一样特别,美好、纯粹、真诚,特立独行,有一种艺术美感。
8. 林文月的散文里有一种碎碎念的日常生活。平淡,闲适,清冷。
9. 龙应台的文字温暖,真诚,更感性。
10. 席慕蓉的散文和诗歌都不错,比较有灵气。
这些作家当中,台湾作家的散文都很富有情致。台湾是个神奇的地方——盛产散文作家。
▲台湾
林清玄呢?对比而言,他有点用力过度。他的文风比龙应台、贾平凹、杨绛、林文月更华丽,他比张爱玲、王小波温和,他比蒋方舟有阅历,他有悟性,但没有龙应台真诚,没有席慕蓉细腻,当然,他没有三毛那种浑然天成的灵气。
他总是让我想起徐志摩,徐先生部分诗写得令人拍案叫绝,但多读一点,多了解一点就会发现,他实在太矫情了,一般人HOLD不住。
林清玄也有这问题:他有精彩的作品,他总是喜欢在文章里讲禅宗的东西,但我看多了就发现,他懂得也不那么精深。讲佛学,他讲得没有蒋勋典雅,讲得没有蒋勋美。要说文字,他的文字过了一点,露出了不自然的痕迹。
▲林清玄“菩提十书”
可以看下我之前摘抄的我认为林写得不错的一些语句:
1.我才深刻地知觉到这平时扰我清梦的钟声是如此纯明,好像人已站在极高的封顶,那钟声却又用力拉拔,要把人超度到无限的青空之中。
2.那是一次伟大的体验,听晨钟,听晨经,在风雨如晦的一间小小的客房中。
3.我们寻觅的时候,是茫茫大千,尽万千世界觅人为伴不得;当我们不觅的时候,则又是草漫漫花香香的,阳光软软的,到处都有好风漫上来。这实在是个千古的谜题,风月不可解,古柏不可解,连三更初夜历历顾明的寒星也不可解。
4.也要楚天阔,也要大江流,也要望不见前后,才能对月再下酒。
5.我所知道的是,人世的情爱,少有能永远如新地穿过岁月的河流,往往是岁月走过,情爱也在其中流远,远到不能记忆青衫,远到静海无波。
6.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
7.而从远景上看,欢喜与哀伤都是一种沧桑,我们是活在沧桑里的。
8.我想山水之美的感动与人文之美是全然不同的,前者使人心胸为之一宽,后者使人精神为之一紧。前者是数大便是美,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平远,后者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那样的幽深。
可能在学生阶段读到林清玄这样的文字会觉得很了不起,毕竟升华也升得上去,内容也算好懂。但随着阅历增多,文化积淀增厚,我会觉得这样的东西读起来还不如看中年人的自嘲或者一个荤段子。分寸感对创作者来说,太重要了。
▼
总而言之,当代人心里总在想:Fuck the fucking life。林先生的散文不够味,喂不饱虚无的、总在等待一计猛药的、不知不觉要成为中坚力量的“我们”。Anyway,我对台湾有种莫名好感,因为台湾有蒋勋、李安、几米……因为它美得很有底蕴。Anyway,并非只有盛赞才是对作家满含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