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斑驳 珊珊可爱
归有光年轻时修葺他的书房,完工后,颇为自得。提及自己在这个叫“项脊轩”的阁子里的读书生活时,他写道: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段话写得很有情趣,能读出一个读书人沉浸于自己一方小天地时的惬意来。
但是,里面有个字,让后人读起来费尽猜疑,以至历五百年而争论不休,成为一段文坛公案。
哪个字?——“借书满架”的“借”字。
“推敲”——僧推月下门
1、质疑的出发点
古人写诗作文讲求“炼字”。所谓“炼字”是指精心挑选出一个最富表现力的字词,放入文句中,使意境构建、表情达意等达到最优化。比如“僧敲(推)月下门”的“推/敲”,“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炼字”的经典。
与以上例子不同的是,对这个“借”字,后世读者争竞的并非“好不好”,而是“行不行”的问题!换句话说,这个“借”字首先是不是符合归有光的生活实际!
——质疑者认为,从归有光的经济条件与家庭背景看,不致于让他“借”书来读。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下:
首先,从经济状况上来看,不致于借。
从文中归有光所描述的院落看,“庭中通南北为一”,可以看出这曾是几世同堂、聚族而居的大家族,从经济地位上起码是小康之家;而“诸父异爨”(分家)后,“归家大院”虽被“小门墙”分隔成不同小单元、小家庭,显得败落,但应该还是能出得起归有光的买书钱的。
其次,从文化背景而言,不必要借。
从归有光祖母的一句话里就可以看出,这个家族是个“诗书继世”的读书人家。祖母看到归有光勤奋,很是欣慰,认为此子是个读书种子,或可一改“吾家读书久不效”的窘境了!所谓“读书久不效”就是长期以来他们家读书没有得到功名。不管得没得到功名,我们都可以看出这是个书香门第。书香门第的书自然是父买子积,怎么用借?
总之一句话,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了“借”这个字该不该指“暂时使用别人的东西”这一意义上。于是,有人开始翻历代选本,想看看《项脊轩志》在历史流传过程中都是“借书满架”吗。——结果大吃一惊,这就给了悦华写下面这个小标题的机会:
现代书房
2、历代选本中不都是“借书满架”
说它是五百年来的公案,不是没依据的。——《项脊轩志》进入明清及近现代各选本时,这个“借”字就面目模糊,很不确定。例下:
1、在明末清初黄宗羲所选编明代文章总集《明文海》卷142中,此句为“措书满架”。
2、在1936年出版的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卷十七中为“积书满架”。
3、在1981年出版的周本淳点校本《震川先生集》卷十七中为“借书满架”。
这三个版本均为名家选编,具有代表性,以后的选本往往以他们为蓝本。比如1962年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下编中为“积书满架”,文后标明选自“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卷十七”;而选入高中课本的《项脊轩志》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在标点断句方面虽略有差异,但此句均为“借书满架”——课本虽未标明出处,但同周本淳本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正是这些权威的选家们对“措”、“积”和“借”的来由不置一词,才引发了日后语文学界的争论。
3、语文学界对“‘借’书满架”的质疑
虽说在语文学界,对“借”的一字之争并非热点,但却是持续不断的。原因很简单,一线教师执教此课,必须直面学生的疑问,因而“借”到底什么意思,怎么来的,老师必须要回答。基于此,很多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阐释。这些观点与解释,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藉”字(赵孟頫)
3.1“藉”字说。
持此说者推测,按照古人的用字习惯,最初归有光可能使用了“藉”字,句子应为“藉书满架”。那到了现行语本课本中为什么变成“借”了呢?有人认为,应该是简化字改革后,将“藉”当成“借”的繁体字,从而“改革”为“借”了。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从词义的丰富性上看,“藉”比“借”的义项多。主要义项有:①与“借”通假,动词是假借义,介词是凭借义。②读作“jí”时为狼藉义,“错乱不整貌”。
这,就为阐释者的多角度理解提供了可能性——由此派生出以下理解——
第一种,“藉”通“借”,假借、暂时使用义。这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通用的解释——也是最受人质疑的——在语境中译为:借来的书放满书架。这个放最后再说。
第二种,“藉”通“借”,凭借义,所以理解为:凭借满架图书,“偃仰啸歌”。
第三种,本来就该是“藉”而非“借”,狼藉义。“借书满架”意为:纵横交错的书满架。
3.2“积”字说。
有人赞同四部备要本的归有光文,认为不该是“借书”,而是“积书”。“积”,积聚的意思。这句译出就是:书架上堆积满了书。
其实“积”同“借”、“藉”关系很密切。有人指出《康熙字典》上有注:“借,音积义同”。意为“借”就是“积”;而“藉”也有一个义项是“积聚”。(见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所以持此说者的逻辑是,通行版本虽统一作“借书满架”,但只不过把互训(或通假)的两个字统一成一个“借”字,但“积聚”的意义未变。
左一个是“借”,右一个是“厝”
3.3“厝”或“措”字说。
你相信这个“借”字是错别字吗?——有人就这么认为,而且说得还挺有道理。
他说,这个“借”该是“厝”。当把“借”的“亻”撇写平一点,竖再写“撇”一点,是不是就是“厝”的“厂”了?
“厝”什么意思?安置,放置。它和黄宗羲《明文海》里的“措书满架”的“措”是通假关系。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把书放满书架”的意思了。
这一说绕开了通假、互训,认为原文应该是“厝”字,只不过在辗转传抄或植字排版的过程中误作了“借”!
以上大多反对把“借书”视为“借来的书”。虽然反对者众,那是不是高中教材上译成“借来的书”就毫无道理呢?下面我们听听支持者的声音——
3.4、挺“借”者说
争议来自“借书”符不符合归有光的生活逻辑。那么先从生活逻辑的角度看:
归家经济宽裕,积书较多已成事实,那么归有光就不借书读了吗?那可不一定……
第一点,归有光书架上仕途经济的书多,偶寄闲情、消愁解闷的书不一定有!看他“偃仰啸歌”的高兴劲,你确定他在翻“高考”复习资料?所以有些书还是要借的。
第二点,“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而读是文人的雅好,借书不还是文人的怪癖!一位名人在书房里写道:“书与老婆概不外借。”另一位名人则告诫后人说:千万不要把书借给别人,因为我书架上的书大多数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说,借书满架,不仅写出了少年归有光博览群书、爱书成痴的一面,更写出了他少年心性、书生意气的一面。
再从文字的表现力角度看:
无论是“积”还是“厝/措”都在叙述一个事实——在书架上放上满架书,造语平淡;而一个“借”字,则含有故事和态度,与归有光的少年心性相结合,平中见奇。
当然,要是把“藉书满架”的“藉”解释成“狼藉”,句子译作书乱七八糟地满架都是,也见故事和态度,但投射在读者心中就没了诗意,与后文归家大院“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的杂乱又有何异!
以上理由包含悦华本人的部分观点在。
小结:能读到此处的朋友,佩服你的意志力!且说明你对枯燥的中国文字情有独钟,值得献上悦华的仰慕之情!顺便可以投下票……
你是支持哪种观点,请投下票吧 (多选)
152人
38%
藉字说
55人
14%
积字说
126人
31%
厝字或措字说
97人
24%
借字说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投票已结束
参考资料:
《“借书满架”之“借”疑为“厝”之讹字》(《东方教育有》2016年第5期,作者何春学)
《也谈“借书满架”》(《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作者郦卫华)
《“借书”何以满架》(《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12期,作者康鹏)
《也说“借书满架”之“借”》(来自百度文库,作者张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