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
“如果完全从美学角度来讲,苏轼的成就大概是最高的。”
循着蒋勋老师的话,不禁好奇这么一个可爱又很男人的大文豪,身边的女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越读越震撼,越研究越感动:
有一种爱情,叫情投意合,情深似海,
有一种爱情,叫老夫老妻,影形相依,
有一种爱情,叫心意相通,誓死追随,
爱情的三种样子,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01 王弗——和苏轼情深似海温柔通透的才女
不像唐朝,到了宋朝,女人有幸能留下全名,但也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名字,苏辙的妻子至今也只知道是史氏史夫人,所以做苏轼的夫人是何其有幸,千古留名啊!
王弗和苏轼当时是自由恋爱的,很是难得。他们的感情是基于苏轼家姐被夫家在月子中虐待致死基础上的,前车之鉴,苏洵痛心。
是不是所有娇艳欲滴的花朵,都是生在苦涩腐败的土壤中?
王弗陪伴着苏轼走过意气风发的十一年。苏轼又是中进士,又是制科考试三等,一二等形同虚设(制科考试相当于皇帝御前答题面试),一发不可收拾,连宋仁宗都说,老天送来两个宰相(另一个是苏辙)。苏轼雄赳赳气昂昂地走马上任,做了凤翔签判,顶头上司是个子小,眼睛斜的陈希亮。这个人脾气暴躁,嗓门大,动不动就骂人抽人。苏轼几次都忍无可忍,跟陈希亮对着干,根本不惧他惩罚。
王弗看在眼里,细心观察,去了一趟知府送罚金,回来后就对苏轼软语相劝,用词委婉,她说老太守是个好人,凤翔十几个县,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王弗猜测,老太守是故意对苏轼严厉的。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老太守陈希亮为官已经数十年,对训练年轻官员甚是经验丰富,磨砺之法用得信手拈来。
苏轼也是后来为官多年后,方才领悟老太守的一片苦心,后悔自己年轻气盛,愚不更事。
王弗是个聪慧谨慎,知书识礼的书香女子。父亲王方也是进士出身,更是当地书院里的老师,曾经教过苏轼。王弗嫁给苏轼后,每每苏轼读书,她就在旁边默默陪伴,从不曾说过自己读过书。遇到苏轼有所遗忘的地方,她就反过来给予提醒,调皮的苏轼用其他问题来考王弗,她依然能对答如流,这让苏轼又惊又喜,对她刮目相看。
在苏轼宴请他人,与人客人交谈的时候,王弗经常站在屏风后面倾听,然后私底下和苏轼柔声细语地说出自己对客人的分析和判断,无有不中。这对于初入仕途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个强大的助力。
官场复杂,宦海沉浮,有了王弗这颗“定心丹”,想必心思单纯的苏轼少走了很多弯路。
王弗她把自己放在了和苏轼平等的位置上,严格来说应该是对等。她并不一味附和,也不一味打击,她跳出当时女子的局限,给予了苏轼及时的提醒,传递局外之人的清醒。王弗是个很有格局,很是低调的女人,聪慧大气!
27岁的王弗走了,也不知道生的什么病,留下了6岁的亲子苏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写给王弗的悼亡诗非常纯净,首句就将读者带进了浩瀚的宇宙和飘渺的时光隧道:眼前,一位中年沧桑大叔眼神凝滞,仿佛在梦里又看到妻子王弗出嫁时的娇俏模样。”
词中情真意浓,情深似海,虽然苏轼已经变成沧桑大叔,
但在他眼中,王弗还是出嫁时的年轻模样,
在他眼中,王弗永远定格在最美丽的娇羞时光。
悼亡诗的巅峰之作,对于已经离开的王弗是不是一种慰藉?我只知道写诗对于苏轼来讲,都是随意而就的事,是不需要着力的事,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而然,“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於所当行,常止於不可不止。”。随手一写,就是旷世杰作,真是有一种伤害叫做不想对比,真是有一种伤害叫做根本没法比?
02 王闰之——温良贤淑勤俭持家的老妻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或许是王弗担心儿子苏迈无人照顾,临终之前已有交代。
在王弗死后不到一年,王闰之和苏轼的婚事就定了下来,三年后迎娶进门。
她细心呵护继子和侄子苏迈,连同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迨、苏过,“三子如一,皆同所出”,苏家上上下下对她的评价都很高。
王闰之并不像堂姐王弗一样颇通诗书,她也不能为细心地帮苏轼分析身边之人的性格缺点,不能加以提醒。她只是一个安心照顾三个幼子的忙碌女人,把自己的世界定格在内院深宅中。
苏轼曾经写诗赞美她的贤惠,“妻却差贤胜敬通”,你看冯敬通人品好,文采好,却有个悍妻,而我苏轼就不一样了,我什么都不缺。“家有贤妻夫祸少”,王闰之为一生颠沛流离的苏轼提供了温馨安宁的家,陪伴着苏轼远谪天涯,如影随形25年。
苏轼被贬黄州,吃住都成了问题,王闰之持家有道,是个节约能手。每个月铜钱分成三十份悬挂于房梁上,每日取用,若有盈余就用来款待苏轼来访的朋友。衣服上有了补丁,金钗银簪都送进了当铺,素面朝天不施粉黛,她毫无怨言,尽心尽力。
条件虽然艰苦,但苏轼忙完政事带着一身疲惫回家,面对幼子的缠腻也会忍不住发脾气,王闰之则细心开导,“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能开心点呢?”苏轼也是因为被贬黄州心情郁闷,加之他天生的以民为本,诸事皆劳心劳力,不得顺遂,但是王闰之适时的劝导立刻就能唤醒乐天派苏轼内心的开心豁达,给苏轼原本灰暗的人生添加了很多浓重的色彩。
苏轼多次在诗词里谈及王闰之,视其为“老妻”。
广为后世文人诟病的王闰之“焚稿”事件,不知有多少人问出,若是王弗还在,岂会把苏轼书稿付之一炬?“乌台诗案”开始登场,苏轼被诬陷,类似下了“文字狱”。当时,大批兵丁上船搜查,动作极为粗鲁,“老幼几怖死”,王闰之被吓坏了,在另一条船上的苏轼都惊慌无措,女人害怕实属正常。王闰之在极度恐慌之中,骂道,天天写诗有什么用?把书稿都拿来一把火烧掉了,“十亡七八矣”。据猜测,其余小部分文稿书画,被王朝云藏起来了,世人慨叹,还好留存十之二三,可惜了那么多国宝啊,后世永不得见。
王闰之只是护子心切,惊吓过度,她安于内宅,把苏轼当成天,要他保护自己和孩子。当了母亲的人大抵能够理解她,能够护得老幼安全最好,她是活在当下的人,生死面前,遗作又有何不舍?
千古是非,任人评说。王闰之在多年之后,得以和苏轼在异乡合葬,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虽然不能同归故乡眉山,最终也算有个不算圆满的圆满。
我们对古人苛责诟病的时候,往往对于自己是宽松纵容的,我们是活在当下的,那又有何资格让古人舍命不活?难道不是对苏轼的作品存了觊觎和私心,只想去领略他文字的玄妙?
也有一说,当时王闰之烧书稿,是因为担心奸佞小人再次利用文字诬陷苏轼,索性一把火烧掉,不留把柄。想着王闰之平日里贤惠勤劳的性格,以夫为天,为了保护夫君,做什么过激的事也无可厚非。
03 王朝云——与苏轼心意相通的红颜知已
她生在杭州,是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的歌姬,12岁的时候因缘际会,来到苏家做侍女,后来被苏轼收为妾室,在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去世后,朝云就成了他的妻子(记载中大多均以妾室称呼她)。苏轼曾写诗赞美她的美貌:“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雪白的肤色,鲜红的嘴唇,天生丽质不需装扮”。
苏轼曾评价她是“敏而好义”,机敏好学,悟性极高,潜心研究,琢磨大义。
有一天苏轼下朝回来,抚摩着大概二尺七八的大肚子问侍女们,这肚子里是什么?有的人说是文章,有的说是才学,王朝云笑了笑说,“满肚子不合时宜”,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苏轼大笑不止,视为知己。
在苏轼短暂的升迁后随即又被贬惠州,家中姬妾纷纷散去,仓皇逃离,只有朝云苦苦相随,沉静如常。
惠州偏远,瘴毒肆虐,连苏轼自己都已经和家里做了诀别,痛哭流涕。那一个小女子抱着怎样的想法坚持伴其左右,不忍离去?无惧生死的超然。到惠州半年左右,朝云水土不服,终是因为瘴毒先他而去。
我的爱不是从你开始,但是到你这结束!
朝云死后,苏轼有两个不再:不再听《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因为那是朝云去世前时常唱的歌;之后,他一直鳏居,不再婚娶。
写给朝云的楹联这样表达: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和悼念原配妻子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同的是,这楹联没有那般深沉和苍茫的感觉,但有一种柔美“唯一”的味道,也凭添了一剪男性落寞的孤影。
我们现代人总是说,我不介意你的过去,只希望和你携手在现在和未来。想一想,有几人可以自信地说,不管是我离开还是离世,那人都不会再“步入凡尘,与他人共舞”?有几人敢说,我是那人爱情的终结者,非我不可,没我不行?
朝云年轻貌美,心思剔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收获了千年奇才苏轼的最终的爱,至死不改。
她仅仅活了34年,令人唏嘘,死的时候她念着《金刚经》上的偈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天女维摩”——王朝云就像佛经里的天女,带着柔情似水,带着聪敏坚贞,飞落到一生坎坷的苏轼身旁,让这个多灾多难的男人活得“有些温度”,不那么冰冷寂寥。
她走了,葬在了惠州栖禅寺庙松林中,三天后,夜里狂风大作,次日清晨,农人在她墓旁发现五个巨人的足迹,据说是被佛接到西方净土。
这让我不免想起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传说,当时苏轼一出生,天山上所有草木一夜之间失去绿色,好像老天把天地的精华灵气都给了苏轼。
两个传说联系起来,让我又想起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是否也和取经的师徒有相似之处呢?
冥冥之中,到底谁在拨弄?
茫茫之中,有谁和我与共?
我粗浅地认为,感情里终究是有最爱的,其实,在每一段感情里,苏轼都是深情的,真切的。作为夫君,他给于了每个妻子做自己的空间,
让聪慧大气的王弗和他比肩同行,
让贤惠大度的王闰之安心地做个小女人,
让长了一颗七窍玲珑心的王朝云做红颜知己。
三个女人都心无旁骛地做着自己,和苏轼一起谱写下令我们至今津津乐道的爱情故事。
#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文参考书籍:
- 《蒋勋说宋词》蒋勋著
- 《品中国文人2》刘小川著
-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夏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