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句童谣说的就是陈庆之了。陈庆之北伐的故事早已为人所熟知,上一篇文章已经分析了陈庆之所部为何战斗力如此强悍的秘密。文章主要还是从当时的军事制度、战术实施、部队编成入手。对于陈庆之本人并未多加笔墨。这篇就从一个侧面来看看陈庆之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陈庆之北伐中的最后一战,河阳之战。
一、孟津洛阳,在古时候号称“天下之中”,位于河南西北部的三川河谷之中。处在中条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嵩山之间,黄河、伊河和洛河三水环绕,从先秦一直到隋唐都是天下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洛阳周围,潼关霸崤函之险,为洛阳西方门户,通关中;虎牢居嵩山北麓与黄河之间的通道,为洛阳东方门户,通山东;伊阙阵龙门,守嵩山与熊耳山之间伊河河谷通道,为其南方门户,通汉江平原;孟津阻其北,扼黄河渡口,通河内、河东、河北;东南还有广成关(今临汝西)和轩辕关(今巩义西南)控制由汝河及颍河方向通道,通黄淮平原。所以占据洛阳,足以断天下之腰脊,战略地位之显赫,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而作为洛阳北方门户的孟津,是中国历史上一重要地名。昔日武王伐纣,与800诸侯会于此地而闻名。所谓津,即渡口。孟津,即黄河上最重要的渡口之一。《禹贡》称:“孟为地名,在孟置津,谓之孟津。”具体位置在洛阳以上,地处中原,是洛阳所在三川河谷北方的重要隘口和通行要道。
从孟津北上,可直通太行八陉之一的天井关。对于控制洛阳来说,天井关极为关键。因为山西这个地方有“表里山河”之谓,可利用太行山对河北、河南地区成形胜之势。如果天井关被山西方面控制,河内及孟津就会受到极大威胁。
即从战略上讲,洛阳对山西方面的防御应该成三线,第一线为天井关,第二线为河内,第三线为孟津。
如果天井关、河内等地不在洛阳方面控制之下,那么从战术上讲,在孟津以北应有一桥头堡,以保障孟津渡口安全,这就是河阳之地。
二、河阳之地洛阳北邻黄河,较为开阔,看起来这个方向最难防御。但是孟津这一段的黄河,向来风波险恶,船只在此很容易倾覆。所以此段亦可称为天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洛阳最重要的作用是天下之枢纽。而并不是把洛阳作为一个防御要点来看待。那么要使南北交通顺畅,仅仅一个孟津渡口是不方便的。所以晋武帝时的名臣杜预提了一个建议,修筑黄河浮桥。虽然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但在司马炎的大力支持下,这座黄河浮桥在公元274年10月修筑成功。从此,黄河南北的交通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在太平盛世,这种重大工程自然意义非凡。可是要是在乱世,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偏偏西晋是个短命王朝,不但短命,还带来了历史上北中国最大的动乱。在这种情况下,这座黄河浮桥屡次被毁,一直到公元493年,强大的北魏再次具备了修筑浮桥的环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平城迁都洛阳,再次修筑黄河浮桥。桥修成后,马上显示出巨大作用,拓跋宏近百万人的队伍,仅用两天就通过了黄河。
不过北魏深知山西方向和天井关对洛阳的重要性和威胁性。此时的北魏虽然国力鼎盛,但亦未雨绸缭,这是考虑国都安全的题中之义。拓跋宏迁都之后马上命令在北岸修筑了一座城池以保卫黄河浮桥北端入口,这就是著名的“河阳三城”中的北中城,又叫河阳城。这就是在第一大点中说的,要保护洛阳的安全,在战术上北岸必须要有一个桥头堡作为支撑点使用。而在有浮桥的情况下,这个支撑点更为重要。所以北中城造好后,北魏的精锐禁卫军随即进驻此城。
说了这么半天和陈庆之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陈庆之北伐的最后一战就发生在此地。
三、陈庆之最后的抵抗仅仅三十多年后,拓跋宏所设想的最坏局面就出现了。
公元528年,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宗室、大臣,这就是著名的“河阴之变”,北魏大乱。北魏北海王元颢降梁,请求梁朝出兵帮助他称帝。经过考虑后,梁武帝萧衍封元颢为魏王,派陈庆之率兵护送元颢北归。
公元529年3月,因为邢杲起义久久不能平定,北魏大军纷纷东出,河洛空虚。陈庆之遂护送元颢北上,史称陈庆之北伐。在经历47战后,陈庆之所向无前,遂带着元颢重返洛阳。北魏在黄河以南的州郡,纷纷投靠元颢,局面一时大好。
然而危险随之而来。这时,北魏实际的掌控者尔朱荣已平定邢杲,率军迎接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并击破在河内的元珍孙、元袭等人,占据了河内。正所谓:无天井关,则河内不保;无河内,难以守黄河。
公元529年闰6月,尔朱荣携战胜之威兵临黄河北岸,与元颢、陈庆之隔河对峙。
这个时候,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远见卓识发挥出作用,36年前拓跋宏所修筑的北中城将第一次迎来战火的考验。
面对来势汹汹的尔朱荣大军(号称百万,实际多少已不可考),防御的关键自然在黄河浮桥的控制权。如果没有北中城,那只有毁掉黄河浮桥一条路可走。如果毁掉浮桥,重建又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现在有北中城在,控制黄河浮桥的关键就在于守住北中城。
然而北中城孤悬于黄河北岸,作为黄河浮桥的入口势必受到尔朱荣大军的强力围攻。而且虽然有浮桥与南岸相连,一旦城破,溃败中的军队是难以迅速有组织通过浮桥撤退的,桥的容量也不允许这样的快速撤退。更何况一旦城破,南岸毁掉浮桥可能性亦是很大。
因此防御北中城这个任务只有胆略过人、坚忍不拔的将领才能承担。
元颢手下没人敢也没有人有能力承担这个任务,于是陈庆之率领他的不到万人的军队进至北中城,承担防御桥头堡的重任。而元颢的十万大军则沿河据守,其中元颢本人在浮桥的南岸为陈庆之后援。
尔朱荣乃北魏名将,自然知道北中城的重要性。无奈的是,连续攻打三天,三天之内与陈庆之交战11次,均以失败告终,自己还死伤甚众。见拿不下陈庆之孤军,自己又伤亡惨重,尔朱荣有了退兵之念,准备日后再战。但是北魏的黄门郎杨侃等人认为黄河防线延绵数百里,防不胜防。不如多做木筏,装出要从多路渡河的样子,然后集中兵力从一处突破,必能成功。正好尔朱荣手下的伏波将军从小生活在黄河码头,自愿充当向导。
然后史书称:尔朱荣大胜。一代名将尔朱荣听了这么个主意后居然大喜,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一大点战术得失里讲,这里先按史书来。
于是尔朱荣依照杨侃的计策而行,命尔朱兆、贺拔胜乘夜从硖石渡河,击破前来逆战的元颢之子元冠受。听闻败讯,元颢的十万大军不战自溃。见元颢这么草包,无奈之下的陈庆之只能集合自己的部队结成方阵渡河南退,一路且战且行,尔朱荣亲自率军追击,但仍然不能奈何陈庆之。陈庆之退到阳城遭遇山洪全军覆灭,陈庆之假扮成僧人,仅以身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陈庆之北伐,就此落幕。
四、战术得失评析在上一大点中我已经对杨侃的计策表示了呵呵。战役的经过应该就像史书记载的那样,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既然没有问题,尔朱荣也因此大胜,那么不就说明杨侃的计策很好很对吗?
结果并不说明一切。
这一仗,防御方的战术部署是没有问题的,这里就不再多说。
当尔朱荣强攻北中城不克反而损兵折将时,尔朱荣做出的反应是想退兵。那么为什么尔朱荣自己没想过南渡黄河而非要走黄河浮桥呢?
1、史书记载当时尔朱荣缺少船只。这当然是一个原因。可是杨侃不是建议了么,没有船可以造木筏啊。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
2、前文已经说过,黄河到了孟津这一段向来风波险恶。当年建议造黄河浮桥的杜预,他的祖父杜畿就是在孟津这一段试御楼船,船只倾覆而死。御楼船,那是给曹丕造的,可不是一般的小舟小船,可见孟津这一段黄河风波之险恶。
现在尔朱荣不光是没有船,想凭借木筏渡河,所冒的风险可想而知。
3、江河防御的要点。我早在《这才是战争》一书中就跟大家讲过,突破江河防御对西方人来说是天堑,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早已解决的问题。因为江河防御是典型的线防御,破其一点则全线皆溃。早在春秋末期吴越之间的笠泽之战,越王勾践就以两翼大张旗鼓,掩护中军渡江的战法击破了吴军的笠泽防线。
那么有人就要说了,杨侃的主意不就是这个意思嘛。
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突破江河防御的要点首先在于调动分散防御方的兵力,以隐蔽自己的作战企图。也就是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渡河点在哪。但是这只是首先。
第二个要点在于,渡河后必须能建立牢固的桥头堡,以策应自己的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渡河。
第三个要点在于,必须能保证有足够的运输工具和运载效率,以保证后续部队能源源不断的渡河。
杨侃的计策里对于后两点是根本没有考虑的。
那么我们先来看江河防御的要点。
(1)有能力阻止攻方渡河。这一点要求必须有强大的水军,当时元颢和陈庆之不具备这个能力。
(2)必须准确判断出攻方的登陆点。似乎元颢也中计了。
(3)歼灭敌军先头部队于滩头。
(4)打击敌军后续航渡能力。
4、而这两点,元颢是有能力做的。为什么呢?
(1)尔朱荣军无船,只能做木筏,而木筏的容量有限。这就说明尔朱荣军一次能航渡的兵力是极为有限的。史书记载,尔朱荣派出强渡的是精锐骑兵,那么连马带人带装备,一个木筏子上装不了多少。
有人可能会说了,那可以造无数个木筏啊。我们就算木材管够,但那么多木筏,怎么展开呢?
难道还几百里黄河全线强渡不成?那不就是给对岸去当靶子么。
杨侃的计策就算声东击西,以保障能集中一部兵力从一个登陆点上岸。从一个登陆点上岸,一次能展开多少木筏呢?
所以渡河的兵力不会多,这是非常清楚的。
(2)既然尔朱荣渡河兵力不多,按照作战常规,元颢应该坚决进行反击,将尔朱荣的偷渡兵力消灭在滩头。事实上元颢也做了,他儿子元冠受率领5000马步军进行了反击。可是反击失败,元冠受被斩。问题在于,这种反击作战往往都是拼死的苦战,一次反击不成马上就会有第二次反击,两次不成就有三次,要坚决把敌军打回水里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昔年项羽派蒲将军强渡三户津,章邯进行了潮水般的反击,蒲将军经过苦战打退章邯多次反击才站稳脚跟建立了桥头堡。
这一仗只在于元颢第一次反击失利,十万大军居然就不战自溃了。换句话说,尔朱荣的部队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其实尔朱荣这次行动能成功就在于这句话。
(3)尔朱荣的偷渡兵力并不准备建立桥头堡以接应后续部队。其一,尔朱荣派出的是精锐骑兵,摆明了就不是想建立桥头堡,而是要实施突贯作战。其二,尔朱荣根本就没有后续梯队。为什么这么说?一、因为是声东击西后的偷渡,这必然是夜间进行。二、宽大水面夜间坐木筏偷渡,没有向导根本不行。三、后续部队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在夜间找到上一梯队的登陆点。所以是不可能有后续梯队的。
其实就是说,元颢只要歼灭了这支偷渡的孤军,尔朱荣只能退兵。可是他的十万大军居然不战自溃了,送了一个大礼包给尔朱荣。
5、尔朱荣为什么会采纳这个计策?
尔朱荣是当时北魏的第一名将,不是不知兵的写史书的书生。那么为什么他会采纳这个计策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尔朱荣看准了元颢是个草包。这种高风险肉包子打狗的计划只能对付元颢这样的草包。
第二个原因,就是尔朱荣忌惮的只有陈庆之,而陈庆之人在北中城分身乏术。所以尔朱荣根本没打算全军强渡黄河,只是派一支部队偷渡,然而实施斩首计划,袭击在黄河浮桥南岸的元颢本阵,以此来打破元颢和陈庆之的防御体系。只要拿下黄河浮桥南岸出口,切断陈庆之后援。陈庆之部战斗力再强,也无法在失去后勤保障的情况下持久作战。
第三个原因,对于尔朱荣这种枭雄来说,用几千人的兵力来进行一次高风险但可能有高回报的军事冒险是值得的。成功则大获全胜,失败不过损失几千人而已,非常值得冒险。
所以尔朱荣明知这次作战不符合战术常规,却还是积极进行。最终的结果证明了尔朱荣第一个判断,元颢就是个草包。
其实从陈庆之撤退的过程也可以很轻易的发现,尔朱荣的偷渡兵力不多。陈庆之集合部队结成方阵向南撤退,在撤退的过程中没有遭到已渡河北魏军的强力阻击。如果北魏军大量渡河南下,陈庆之是结成方阵行军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在大量的北魏军面前那就很难撤退了。
可怜的陈庆之,坚守北岸北中城,打得尔朱荣没脾气,却因为一个猪队友,输掉了这场战争。
本文借陈庆之北伐的最后一战,讲述一些历史知识和战术理论,这也是本号文章的一贯风格,如果对您有所裨益,还请动动手指,关注本号。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