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鲁迅之所有能有如此大影响力,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表情包界的成就,而是因为在哪个领域,你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他学过医,又因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而弃医从文;他做过官,又因为政治黑暗而改行做了喷子;他当过老师,又因为时代潮流而成为思想解放的先驱。
鲁迅或许在某一个领域不是最顶级的存在,但综合多个领域,却又发现无人可以超越他。
1936年10月19日,这位全能的文学巨匠迎来了自己生命的终点。
虽然肉身已逝,但是鲁迅先生却将他的精神财富永远的流传给了后人。
今年的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82周年。
我们还要不要读鲁迅,还需不需要鲁迅?
少年时,我们都不太爱读教科书里的鲁迅文章。
但当我们成年后,当我们踏入社会后,我们再读鲁迅才明白鲁迅的深刻、悲悯乃至伟大。
他笔下的事,笔下的人,文字里的哲思,依然鲜活,而他不仅真的一直都在,活得也比我们所有人更为鲜活而立体,也更为深情。
今天让我们借此机会重温先生的文章《说“面子”》,以示纪念。
正 文
“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因为好像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
但近来从外国人的嘴里,有时也听到这两个音,他们似乎在研究。
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
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
这是不是事实,我断不定,但这故事,“中外人士”中是颇有些人知道的。
因此,我颇疑心他们想专将“面子”给我们。
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胡涂。它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价,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
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
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
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
而“丢脸”之道,则因人而不同,例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才成为“丢脸”。
但车夫也并非没有“脸”,不过这时不算“丢”,要给老婆踢了一脚,就躺倒哭起来,这才成为他的“丢脸”。
这一条“丢脸”律,是也适用于上等人的。
这样看来,“丢脸”的机会,似乎上等人比较的多,但也不一定。
例如车夫偷一个钱袋,被人发见,是失了面子的,而上等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却仿佛也不见得怎样“丢脸”,况且还有“出洋考察”,是改头换面的良方。
谁都要“面子”,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
九月三十日的《申报》就告诉我们一条新闻:沪西有业木匠大包作头之罗立鸿,为其母出殡,邀开“贳器店之王树宝夫妇帮忙,因来宾众多,所备白衣,不敷分配。其时,适有名王道才,绰号三喜子,亦到来送殡,争穿白衣不遂,以为有失体面,心中怀恨,……邀集徒党数十人,各执铁棍,据说尚有持手枪者多人,将王树宝家人乱打。一时双方有剧烈之战争,头破血流,多人受有重伤。……”
白衣是亲族有服者所穿的,现在必须“争穿”而又“不遂”,足见并非亲族,但竟以为“有失体面”,演成这样的大战了。
这时候,好像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
这类脾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袁世凯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有一国从青岛撤兵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万民伞上为“有面子”。
所以,要“面子”也可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但我并非说,人应该“不要脸”。
现在说话难,如果主张“非孝”,就有人会说你在煽动打父母,主张男女平等,就有人会说你在提倡乱交──这声明是万不可少的。
况且,“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
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扳谈为荣。
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有面子”了。
别的许多人,不是四大人连“滚开去”也不对他说么?
在上海,“吃外国火腿”虽然还不是“有面子”,却也不算怎么“丢脸”了,然而比起被一个本国的下等人所踢来,又仿佛近于“有面子”。
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
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云:“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
也说穿了“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
▲鲁迅自日本回国后留影,1909年摄于杭州。
1、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2、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3、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4、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5、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鲁迅为《阿Q正传》俄译本所摄,1925年5月28日摄于北京
6、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7、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去光华大学讲演,1927年11月16日摄于上海
10、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1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2、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13、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14、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五一”国际劳动节所摄, 1933年5月1日摄于上海
15、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16、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鲁迅大病初愈后在大陆新村寓所门前, 1936年3月23日摄于上海
17、说话到真人厌恶,比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
18、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19、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在第二回木刻流动展览会上,1936年10月8日摄于上海八仙桥青年会,沙飞摄
鲁迅一辈子喊着国事天下事,对政治上晋身却无所求。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他无愧于“民族魂”、“中国的脊梁”的称谓。
学生阶段,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今天,看到这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你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