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蒋勋说,我们一生所有的经验,几乎都可以在诗词里找到对应的语句,寥寥数字,却说尽悲欢离合,人生百态。这也正是为什么几千年前的诗,能一直流传至今并依旧被人们喜欢。很多时候,某个特定的场景,一首多年前读到或背过的诗词突然闪现,却与当时情景是那么贴合,就像是突然遇到一位老朋友一样。

千年传承,如今不少诗词已然成为我们经常挂在口边的俗语,像——海内存知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春宵一刻值千金,但愿人长久,人生如逆旅,此恨绵绵无绝期,天若有情天亦老,偷得浮生半日闲……但是很多诗只读了半句,或者读到的诗本就只有半句,或者原诗的内容可能与当时情景不符,于是就出现了各种拼凑版本: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
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
……
这些诗句虽然读着贴切,乍一看像那么回事,但真不是出自一首诗,这样拼凑,原作者知道了恐怕会气活过来。而且这也不利于我们读书、学习。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前半句是今人根据后半句作的,后半句出自宋朝苏轼《和董传留别》,所以它们更像是一幅对联;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句经常在港版西游记里听猪八戒深情吟诵,上下句也是相当贴合,但它们真不是一首诗。前半句出处不明,后半句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一句就过分了,前半句出自白居易《长恨歌》,后半句应是谚语化用而来,原句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这句翻译过来相当美好: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心里既清净如佛陀,又快乐如神仙。但这两句也是后人瞎凑在一起的。后半句出自《半半歌》,前半句出自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我们一起来读原诗:
《题鹤林寺僧舍》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人,世称“李博士”。
古人不像我们今天,走哪带个小本本,想到什么掏出手机就可以记录。在古时候,没有这么便利,但是灵感是一瞬即逝的,怎么办呢?那就只能身边有什么就写在什么上面,比如墙上,石头上,门上……中国历史上很多名人都这样干过。

这首诗就是诗人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于寺院墙壁之上。(今天可不能这样干,文明旅游,不要在景区乱涂乱画。)
历史上北宋奇才苏东坡很喜欢李涉的诗,“竹院逢僧”之处,也成了他在南山最留恋的地方,后来,还建了个“苏公竹院”,重享当年李涉与僧闲聊的情趣。

有人说“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句不如“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
非也,心情烦闷的人如何能得浮生半日闲?得闲不在环境,而在心境,是因为与高僧对话,得到开解,心中顿悟,方有得闲,有因才有果,有舍才能有得!此句蕴含无穷禅意。
而能得遇高僧,也是因为登山所致,若是整天闷坐在家,又何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