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至真斋主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在表现手法上继承了前人几乎所有的写作技巧,就书中的诗词来说,几乎都能找到前人乃至同时代人作品的影子。《红楼梦》诗词有的借鉴了他人作品的词语意象,有的借鉴了他人作品的词语表达,甚至有的借鉴了他人作品的思想内涵。《葬花吟》这首诗属于七言歌行体,作者赋予“花”多重意象,其中最基本的意象是以花喻人,名为咏花,实则写人。诗中的“春”也有特定意象寓意。全诗感情饱满,如泣如诉,以浓烈忧伤的情调表达了林黛玉对暮春落花的哀怜,对自身和红楼女儿命运的感叹。不仅如此,有些诗句还采用看似矛盾的、难以理喻的词语,让人产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联想,即采用影射的手法隐写历史事件,体现了《红楼梦》作者“一击两鸣”、“一喉二歌”的基本写作手法。我们再欣赏一下《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借鉴了初唐诗人刘希夷的拟古乐府诗《代悲白头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刘希夷(约651-约680),名庭芝,字延之,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吟》写暮春时节洛阳女子由落花感伤人生短促,红颜易老。并且通过白头老翁晚年沉沦,抒发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红楼梦·葬花吟》与《代悲白头吟》都是七言歌行,也都是在暮春时节见落花而感伤,在文学意象上以花喻人,由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有所不同的是,《代悲白头吟》写红颜女子自然的衰老,而《葬花吟》写红颜女子的突然死亡,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在一些词语表达上,《葬花吟》也借鉴了《代悲白头吟》。例如:
《葬花吟》:“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代悲白头吟》:“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葬花吟》:“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代悲白头吟》:“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葬花吟》:“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代悲白头吟》:“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葬花吟》不只是借鉴了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也借鉴了其他人的诗歌作品。公认的是《葬花吟》不但吸收了唐寅三十首《落花诗》的意境,还把他葬花的故事改造成黛玉葬花。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公元1498年,28岁的唐寅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因弘治十二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突发变故让唐寅心灰意冷,从此游荡江湖,沉醉在诗画之间。唐寅晚年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轩前庭院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明、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我们看《葬花吟》与唐寅的《落花诗》意境相似的诗句:
《葬花吟》:“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唐寅《落花诗》之十一:“绿杨影里苍苔上,为惜残红手自拈。”
《葬花吟》:“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唐寅《落花诗》之十三:“红颜春树今非昨,青草空埋土一丘。”
《葬花吟》:“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唐寅《落花诗》之三十:“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
1502年,沈周的长子去世。1504甲子年,沈周有感于春夏之交百花凋零,作《落花诗意图》一幅,并赋七律落花诗十首,文征明、徐帧卿、吕常等人纷纷唱和。沈周的学生唐寅和之《落花诗册》共30首。此时唐寅35岁,离科场被黜过去五年了,暮春时节他看到地上落英满布,联想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怅然不已。他在《落花诗》中反复描绘落花飘零的景象,抒发惜春、伤春之情,并且对古今无数绝代佳人不幸命运寄托追思与同情,同时也流露出万事最终成空的“色空”思想。
《葬花吟》中燕子衔花筑巢的意象取自诗人谢五娘和陈子龙的诗句。谢五娘是明朝万历年间女诗人,潮州人,当时人们称她为潮州韩江才女,著有《读月居诗》一卷,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收其诗9首入《列朝诗传·闺集》中。谢五娘的《春暮》诗这样写道:“杜鹃啼血诉春归,惊落残花满地飞。惟有帘前双燕子,惜花衔起带香泥。”在谢五娘这首诗中燕子是惜花的使者,而在明末清初诗人陈子龙的《山花子·春愁》诗中,燕子是无情的反面形象,其诗为:“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这跟《葬花吟》中的诗句“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陈子龙(1606-1647)明清之际文学家。字卧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进士及第,选浙江绍兴府推官,擢兵科给事中,未及赴任而明亡。乃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为马士英辈所嫉,乞归。旋受鲁王部院职,结太湖义师抗清兵,被缚,投水殉国。他的《山花子·春愁》这首词为吊古之作。明朝灭亡,陈子龙来到景阳宫前。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看到萧瑟的宫殿,昔日繁华景象不在,不禁感叹故国的覆亡,沉思明亡的教训。在这首诗中“无情双燕子”喻指那些让明朝覆亡的势力,它们在故国宫殿前欢快地凭借东风飞舞,那么在《葬花吟》中衔花筑巢的无情燕子喻指谁?只要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放在明末清初就有答案了。
(归庄)
令人惊奇的是明末清初的另一位著名诗人归庄的《落花诗》也有燕子和黄莺的意象,它们糟蹋落花,是反面形象。综合归庄多达16首《落花诗》的思想内涵,他把落花隐喻抗清志士,那么“燕子”和“黄莺”自然就是清人了。他在《落花诗》之一写道:“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竟安归?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荫肥。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芳草自菲菲。”蹴:踩;踏。燕蹴的意思是燕子蹬蹴花朵。“燕蹴飞花(红)”借鉴了杜甫的《城西陂泛舟》诗句:“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还有南宋诗人邓有功的《过秦楼·燕蹴飞红》:“燕蹴飞红,莺迁新绿,几阵晚来风急。”莺衔是指莺儿叼去花瓣。借鉴了唐朝卢纶的《奉和李舍人昆季咏玫瑰花寄赠徐侍郎》:“独鹤寄烟霜,双鸾思晚芳。旧阴依谢宅,新艳出萧墙。蝶散摇轻露,莺衔入夕阳。”
归庄(1613-1673),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又自号归藏、归来乎、悬弓、园公、鏖鏊钜山人、逸群公子等。昆山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曾孙,书画篆刻家归昌世季子。他是明末诸生,与顾炎武相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称。顺治二年归庄在昆山起兵抗清,事败亡命隐居,卖书画为生,拒不仕清,野服终身。著作有《归玄恭文钞》、《归玄恭遗著》。他在《落花诗》自序中说:“落花之咏,昔称二宋,至成、弘之际,沈石田先生有落花诗三十首,同时吕太常、文待诏、徐迪功、唐解元皆有和作,率以十计...... 然诸公皆生盛时,推击风雅,鼓吹休明,落花虽复衰残之景,题咏多做秾丽之辞,即有感叹,不过风尘之况,憔悴之色而已。我生不辰,遭值多故。客非荆土,常动华实蔽野之思;身在江南,仍有大树飘零之感。以至风木痛绝,华粤悲深,阶下芝兰,亦无遗种。一片初飞,有时溅泪;千林如扫,无限伤怀!是以摹写风情,刻画容态,前人诣极,嗣响为难;至于情感所寄,亦非诸公所有。无心学步,敢曰齐驱;借景抒情,情尽则止。”吴伟业评其《落花诗十二章》说:“流丽深雅,得寄托之旨,备体物之致。”宋琬评:“以磊落崎□之才,为婀娜旖旎之词,兴会所至,犹带英雄本色。”
“燕子”作为反面形象,在明末清初大思想家、诗人王夫之的诗里也有体现。他在《正落花诗》之九写道:“歌亦无声哭亦狂,魂兮毋北夏飞霜。蛛丝罥迹迷千目,燕啄香消冷一房。世少杜陵怜李白,昂须唐珏葬姚黄。蓉城倘有华胥国,半枕留仙我欲杭。”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夫之与两位兄长同赴武昌乡试,他和长兄都中举。十一月北上参加会试,因李自成军克承天,张献忠军攻陷蕲水,道路被阻,王夫之兄弟无奈自南昌而返。南明永历政权建立后他曾短暂供职,积极参加反清斗争,失败后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王夫之的落花诗是一组大型组诗,计有《正落花诗》10首、《续落花诗》30首、《广落花诗》30首、《寄咏落花》10首、《落花诗体》10首、《补落花诗》9首,共99首。
(王夫之)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刘利侠在《王夫之<落花诗>政治意识浅论》一文中说:“落花为常咏之物,而将强烈的政治情感蕴含其中,却是清初诗人的首创。又以王夫之《落花诗》最为特殊。借落花之咏,抒写家国败亡的政治幽愤,不仅是王夫之诗学观念在诗歌创作中的集中反映,而且与明清之际士大夫独特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是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落花诗》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不幸生逢乱世,‘天崩地解’,42岁的王夫之暂时避开了社会动荡,隐居衡阳,并结茅为屋,取名‘败叶庐’。在经历了数年血雨腥风的战斗生涯和颠沛流离的漂泊之后,他的心中郁结着太多的不平之气:深重的亡国之痛,对以往斗争失败的强烈愤恨,政治挫败的无限苦闷,对摇摇欲坠的南明政权和抗清斗争的担忧,以及对清政权的仇恨和誓不低头的决心。这些郁结的情感无处宣泄,只能寄发于文字,熔成五千余言的《落花诗》。身处在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遭受着家国与民族的双重灾难,回天无力,报国无门。这种萧索、凄凉的景象,最能够契合他们的处境,是‘摇落深知宋玉悲’,所以也最容易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真实强烈的情感。除此之外,一般还认为,花色红,红即‘朱’,与朱明王朝就有了某种婉转而密切的联系。百花盛开的春天,有王朝兴盛的象征意蕴;风飘万点、春意阑珊的暮春之景,是明王朝从没落逐渐走向败亡的最佳比喻。清初诗人喜咏落花,借对落花的诸多感叹来表达对故国旧君的哀思与凭吊,从而为落花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同时赋予了这一主题更加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时代气息。”
王夫之的“落花诗”在意象上有所拓展,他不仅以花自喻,抒写心志,幽寄哀怨,他还把“花”比作一个王朝的意象,“落花”比喻王朝的衰败。不仅如此,他还很明确地把南明政权比作“春”。借花落春去的凄凉之景,寄托亡国之思。例如,他在顺治十八年(1661)秋天,闻听南明永历帝逃亡缅甸时,作的《补落花诗》之五写道:“记得开时事已非,迷香逞艳炫春肥。尽情扑翅欺蝴蝶,塞耳当头叫秭归。桃李畦争分咫尺,松衫云冷避芳菲。留春不稳销尘土,今日空沾客子衣。”这首诗隐写了南明永历政权内部权力斗争、互相倾轧的境况,一些大臣全然不顾严峻的时局,在秭归啼叫国将灭亡之际,依然“迷香逞艳炫春肥”、“桃李畦争”,导致“松衫云冷避芳菲”,君子逃离是非之地,“留春不稳销尘土”,南明政权败亡而无力回天。我们再看他的《续落花诗》之一十八:“珊珊欲下故来迟,卖眼惊飙万片齐。绛雪回风依树急,繁星陨雨贴天低。三春卷土终无计,尽日何心独向西。恋萼黏须无限恨,悬知此去隔云泥。”这首诗中的“三春卷土终无计”隐喻南明政权失败了想卷土重来最终无计可施。在《红楼梦》薛宝琴的《咏絮词》中有这样的句子:“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如果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放在明末清初,薛宝琴《咏絮词》中的“三春”与王夫之《续落花诗》中的“三春”意象隐喻是一致的。这就彻底揭开了《红楼梦》一再惜春、伤春、怜春、叹春、恼春的奥秘!
明亡清兴改朝换代后,身在清朝的明遗民文人为表达对明朝故国的追思,他们在诗文中迫不得已采用意象表达方式,把对故明的情感隐藏在“月”、“春”、“花”等意象中,把对满清仇恨情绪隐藏在“风”、“雪”、“金秋”、“燕子”、“黄莺”等意象中,形成了集体的自觉意识。《红楼梦》中的“月”、“春”、“花”、“风”、“雪”、“金秋”等意象,与明遗民诗文中的同类意象其寓意内涵指向是一致的。要破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就必须把时代背景放在明末清初,并且多读明遗民作家的作品,不要再被胡适红学误导,在清中期乾隆年间的曹家打转了。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对《红楼梦》评价并不高,他认为《红楼梦》诗词大多数都是抄袭明末江南汉人名士的,诗词的水准也并不高。余秋雨受胡适红学的误导,当然不认为《红楼梦》的文学水平有多高,这与胡适晚年竭力贬低《红楼梦》是一致的。然而,余秋雨毕竟是饱学之士,他还能看出《红楼梦》大量借鉴了明末清初江南汉族名士的诗文作品,这比当今所有红学家都强,他们要么根本就没看出来,要么就是故意回避,唯恐触动他们坚持《红楼梦》是清中期作品的敏感神经。我不为继承胡适红学的红学家们惋惜,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我否定,追求真理的品格和精神,他们为了维护既得的所谓“学术”地位,可以继续蒙蔽自己误导读者。我只为余秋雨惋惜,如果他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前移到明末清初,就会恍然大悟,为什么《红楼梦》要大量借鉴那个时代江南汉族名士们的诗词作品?因为《红楼梦》就是那时候的江南汉族名士写的,《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与明遗民是一致的。这样也就揭开了《红楼梦》的奥秘。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视角,新观点,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