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科学界的顶梁柱与排头兵,杰出的科学家们就像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他们,就只剩下一堆散乱的砖瓦;他们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他们,就只剩下一片泛滥的波浪;他们是熊熊烈火的引信,没有他们,就只剩下一把冰冷的柴把;他们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他们,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
作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颜宁教授在2017年“一气之下出走清华”的消息震惊了学术界。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当一个科学家没有得到相应的嘉奖而选择了离开祖国,是否也说明了不正之风吹进了学术界,才会寒了这些科学家的心?
2019年4月30日对于颜宁来说 ,是非常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她刚刚起床准备像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科研工作时,打开手机,却被扑面而来的未接电话与短信祝福砸蒙了,原来在这一天,美国科学院刚刚宣布去了100位新院士,颜宁正是其中之一。
“颜宁”与“颜值”2019年,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在采访颜宁中时说:“您比较颠覆我们对于女科学家的想象。您应该叫颜值。”没想到一直和颜悦色的颜宁突然正色纠正他:“这是歧视,为什么科学家前面一定要加一个女字呢?”
正如颜宁所坚持的女性独立自强的观点一样,颜宁的确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女科学家,她工作严谨、认真、踏实又不乏上进心。5年前,颜宁在清华大学带领她的实验室破解了人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将中国青年科学家的能力完美的展现在了世界面前,成功的告诉了世人中国科学家的实力,也将中国分子结构研究方面的进展推进了一大步,这在整个世界来说都是质的飞跃,而此时的颜宁团队的平均年龄,甚至还不到30岁。
颜宁似乎是天赋异禀的科学家,她从小就拥有非常好的科研头脑,即使自己出生的家庭并未曾有过任何的科研背景,颜宁对于生物分子的天赋却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从中学时期开始,颜宁刚刚接触到生物这门奇妙的知识,就深深的为其中的精彩所折服,久久不能从书本中走出。在学校就读期间,颜宁的成绩也一直是名列前茅,在她对父母讲出自己的科研梦想后,父母也并没有打击她的信心,反而是更加努力的支持她去学习。
父母的保护也造就了颜宁直爽的性格。1996年颜宁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习,师从当时从美国回来的鼎鼎大名的施一公教授,在跟随施一公的科研工作的同时,颜宁始终保持着自己对于科研的热爱与热忱,在实验室的她能力出色,就连看人眼光向来挑剔苛刻的施一公都对她赞赏有加。
不仅永远保持着研究精神,颜宁骨子里还有一股不肯服输的狠劲儿。2000年她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第一堂课就出了不小的洋相,老师请他回答问题,她满脸通红却说不上答案,就在这时,她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总以为在清华已经足够优秀,可是想要成为真正成功的科学家还有很远,于是她在美国期间更加努力的学习,最终出色的完成了课业。
2006年,颜宁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回到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她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 实验室里深居简出,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2017年,颜宁申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名誉,没想到却被拒绝,也是在这一年,颜宁再次离开了清华。
新的尝试颜宁出走后,学术界流言四起,大家普遍认为颜宁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因此负气出走,来到美国普林斯顿教书。让颜宁有些焦头烂额。她只好一遍遍解释:“我只是想换个新环境而已。”
其实公众对于颜宁的猜测也不无依据,以颜宁的研究水平与成就,早已经不在她的老师施一公之下,先后攻克人体葡萄糖等一系列的科研难题,是世界科学家们用了几十年都无法破解的,这样的颜宁,似乎应该是中国科学院板上钉钉的准院士,因此在2017年她的落选,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在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制度上还有着很大的弊端:讲究资历。就像官场一样,这个时候莫须有的花花架子已经在学术界引起非常大的不满。
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都不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不免有人替他们感到不公,甚至伟大如施一公,都是在评选两次之后才成功当选,这让当时所有人都为年轻的颜宁打起了抱不平,更为讽刺的是,仅仅在到达美国两年后,颜宁就获得了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荣耀。
自己祖国的科学家在自己国家不能得到承认,却在异国他乡得到了院士殊荣,让很多人都愤愤不平。而这的确也能反映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的弊端所在——重资历而不重成就,只知道一味的讲究辈分,注定永远不能吸收最新鲜的科研血液。
好在以颜宁现在的成就,已经不需要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名号,她以自己的科研能力向世界证明着,中国优秀的年轻科学家们所做出来的贡献,绝对不比任何老资历的科学家差,中国的新一代科研力量,一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不在乎荣耀,要讲究就看脚踏实地的成绩,这是颜宁的一种坚持,这种坚持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也是用不凋零的希望和不懈的努力编制的彩虹——绚丽辉煌,是代表中国青年科学家的骨气与血性,不需要浮名的加持,不需要莫须有的认可,永远一心扑在中国的科研事业上,这种坚持,延绵不绝,固若金汤。
文/刘白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