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信息!
胃是人的消化器官,每个人都有,但是鱼类就不一定都有胃。不同种类的鱼,消化系统差异比较大,从消化道的角度来说,鱼分为有胃鱼和无胃鱼,鲫鱼、鲤鱼、草鱼等都属于无胃鱼,鲶鱼、乌鱼等属于有胃鱼,大多数鱼类是没有胃的。鱼类肠道结构与其食性密切相关,鱼类经过进化,可以利用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就自然环境来说,鱼类可以分为两类或者三类:一类以食肉为生,另一类以吃植物为生,不过很多鱼以杂食为生,可以吃肉也可以吃植物,这类鱼居多。很多鱼类经大多数人投喂的饲料,就是荤素搭配混合的饵料。
(鱼的内脏)
一、有的鱼饿得快,有的鱼饿得慢
有胃鱼的胃位于食道和肠道之间,但这个鱼的胃与人的胃不同,它只是一段明显比肠道粗很多的肠子而已。鱼的胃的作用是利用胃部的酸液将食物充分分解,使食物变成易于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理论上说,食物在胃部停留的时间越长,肠道的工作压力就越小,消化和吸收也越好。
对于那些没有胃的鱼来说,消化速度要比有胃的鱼快一些,甚至可以边吃边屙。比如草鱼就是无胃鱼,鲶鱼就是有胃鱼,所以草鱼的饥饿速度就比鲶鱼快很多。也可以这样说,无胃鱼的耐饥饿能力弱于有胃鱼,因为无胃鱼等同于没有"粮仓"储备。有胃的鱼消化速度要慢一些,但是消化效率高,对食物中营养的利用率高。
总的说来,鱼类的投料量不宜多宜精,因为多数鱼类是无胃鱼,吃下的饵料不经(胃)储存分解而直接进入肠道继而排泄出外,喂料过多过急时在没有充分吸收分解后会加速"粪便"的排除,浪费饵料徒增成本。
(鱼的内脏)
二、肠长肠短
植食性鱼的肠道特别长,比如吃草性的草鱼,肠壁较薄,直径小,肠道为体长的2倍多,经过8次盘曲至肛门。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草鱼前、中、后肠特点基本一致,仅可以从细胞结构来区分,这是因为草料里有很多纤维素和木质素,要求要有更长的消化时间。
肉食性鱼的肠道特别短,大多是直肠子,这是因为对于鱼来说,肉食比植草更容易消化,不需要那么长的消化时间。所以,肠长肠短是迫于消化机能的不同而促成的。
(金鱼:无胃鱼)
食草性和浮游生物饵料的鱼类,无胃,肠道又细又长,在腹腔中盘旋非常复杂,肉食性鱼类肠道一般呈直线型,有胃,无回折,较体长短。又以草鱼为例,它属于无胃鱼类,肠分三段(前肠、中肠和后肠),以其前肠兼具"胃"的食物存储功能,通俗理解就是"肠胃"。但对于大食量的草鱼来说,这种"食物存储"功能是比较弱小的,因为草鱼贪食,“直肠子”鱼类,时常还有“一边吃食,一边排便”的习性,所以它的"食物存储"功能无法与陆生动物和有胃鱼类相提并论。
(龙鱼:有胃鱼)
对无胃鱼而言,肠子都很长,其它无胃鱼也和草鱼(也是无胃鱼)一样,都在食道后部和肠道最前部之间有一个膨大部分,借用了少许"胃"的功能但却不能算是胃,这个膨大部分只有短暂贮存食物的功能,而不能分泌胃蛋白酶参与消化,因此消化能力较差。无胃鱼的饱食感往往比较迟钝,也就是俗话说的"吃饱了还晓不得放碗"。一般有胃鱼饵料摄取足够时便不再就食,而无胃鱼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则容易吃得比需求量略多,但“反应慢”并不意味着就是“不知饱”。
(草鱼:无胃鱼)
三、无胃鱼
一般来说,还有一个规律可寻:肠道很长的鱼没有胃,有胃的鱼肠道都很短。较长的肠道可以使消化酶与食物最大限度接触,这样即使是很难消化的食物也能够得到消化。因为没有胃,他们可能会持续不停的摄食,且不会有饱腹感,能一直吃到塞满肠道,因此,容易造成肠道没有充分"休息"而经常发生肠炎病。比如我们常见的草鱼就最容易患发肠炎病,道理或原因即在于此。因此,无胃鱼在平时喂养的时候,切记不要喂太多,不然容易消化不良引发病患(肠炎病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没有胃的鱼类更容易生病,因为经常会大意没有控制好喂食量,很容易造成吃得过多引起机能紊乱。
鲤鱼、鲫鱼、团头鲂、草鱼等都是无胃鱼,摄取饲料由食道直接进入肠内消化,一次容纳的食物量远不及肉食性的有胃鱼,是摄食缓慢的鱼类,一天内摄食的时间相对较长,采取多次投喂有助于提高消化和吸收率,提高饲料效率。
还有一个鱼粪现象:水面上通常可见那些比较长形的鱼粪便,往往就是没有胃的鱼所排泄的,因为肠道长所以粪便也会比较长,比如草鱼、花白鲢的粪便形状基本上就是长条形的。
(锦鲤:无胃鱼)
四、有胃鱼
有胃鱼一般吃食凶猛,比如肉食性鱼类。以肉饵为食的鱼类,一般肠道都很短而且有胃。本质上来说,有胃鱼和人类的食物消化过程都是一样的。食物吞进去后进到胃中开始消化,胃里面的大量的酶就参与分解食物。消化酶会把食物分解成小块或粒,然后进入肠道,在肠道末端,有用的物质与血液结合后被运送到每个需要的地方。最终,肠道中剩下的物质就是粪便了。正常情况下,80%的食物会被吸收,20%变成废物被排出体外,因此,在有胃内物质的参与下,有胃鱼的吸收率比无胃鱼要高,时常的饵料系数就低一些。
(有胃鱼的胃所处的位置)
五、胃和肠的关系
鱼的胃在食道的后方,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鲤科鱼类通常没有明显的胃,其外表与食道并无多大差别,也可以说鲤科鱼类是无胃鱼。但鲇科鱼类等肉食性鱼类的胃却很发达,界线也很明显,即是有胃鱼。胃后是肠,其长短因鱼的食性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偏于肉食性的鱼肠较短,偏于草食性和滤食浮游生物的鱼肠较长,杂食性鱼类的肠管适中。
有胃鱼大多是肉食性的,肠道长度很短,而无胃鱼多是杂食性的,由于没有胃,无胃鱼的消化功能全由肠道完成,因此拥有比有胃鱼更长的肠道,但与陆生动物(相当于体长5-6倍)的肠道相比,无胃鱼的肠道还是很短,多为体长的2倍左右。总体而言,鱼类消化道短,容纳能力差,因此,鱼类在饲喂时(特别是无胃鱼)往往要求采取“多次少喂”的方式,道理或原因即在于此。
(有胃鱼:乌鱼)
按照生物进化理论,有胃鱼比无胃鱼的进化程度要高,在层次上来说,有胃鱼要高档一些,无胃鱼的层次要低档一些。当然,有没有胃其实无所谓,都是进化的结果,各安其命,没有谁好谁差之分。所有的食物无非都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物的混合体。能消化,能保持每天生长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
(刘文俊,20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