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是个无用的人,一块土也不曾丢给你们,两间房子都没有了。第二的侥幸进了一个学,将来读读书,会上进一层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悌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力见识来……”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儒林外史》中最有名的人物肯定是范进,因为他进入了中学课本,占了普及方面的便宜。其实,除了范进,还有一位下层人物也塑造得很成功,那就是匡迥,又叫匡超人。
匡超人出身贫寒,年轻时流落在外,拆字为生,衣食难保,幸亏得到当时学界有名的马纯上先生资助,才得以返乡。匡家是标准的“矮矬穷”家庭,匡超人的父亲是个老实人,生平没挣下半分产业,老年又瘫痪在床;大儿子也没什么出息,卖些布偶、糖果糊口,对爹娘不是太孝顺。
匡超人回家后,全力承担家庭的重任,白天卖豆腐养家,晚上一面照顾病中的父亲,一面在灯下刻苦读书,凌晨又赶早磨豆腐。在他的辛苦经营下,家庭得以勉强维持。然而,偏偏在这时,他们所住的村庄失火,房子被烧得精光,他们一家不得不寄居在庙宇里。匡超人有志气,哪怕在这种状况下还是坚持奋斗。一日深夜,在服侍父亲睡觉后,他又在灯下大声读书,恰巧当地知县来视察灾情,听到这荒村野外有朗朗读书声,大为感慨,就叫过当地的保正来问。保正回答:这人是个孝子,孝顺父母,养家糊口,还坚持苦读诗书,很不容易,可惜现在连个童生都不是。
知县听了,觉得凄恻,同时又被这种励志故事所感动,于是极力照顾匡超人,在功名的道路上,一直为他开绿灯。当然,匡超人也很争气,肯下功夫钻研,又聪明善学,文章越来越长进。后来,他终于中了秀才,成了县里一个体面的人物。
就在匡超人的人生道路往上走的时候,父亲病危。父亲临终在病榻上对正在进步的儿子说了一番话。在这番话中,他承认自己的一生很失败,没有给儿女留下半点资产,甚至仅剩的两间房子也被烧掉了。他觉得次子匡超人还比较有出息,总算成了能出入官府,能和官员士大夫交流的读书人,他也觉得儿子很有潜力,凭着聪明和勤奋,将来再高升也不是没可能的。
然而,这位穷困一生的父亲,对儿子最大的寄望不在物质方面,也不在权位方面,却在德行方面。在这位人生失败的父亲眼里,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只有德行才是至高无上的。而且这位父亲有着长远的预见性,警告儿子将来不要因为日子过得顺利了,反而变得市侩和势利眼,“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力见识来”。
就凭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匡超人的父亲是一位人格伟大的父亲。他一生卑微贫穷,却知道人生应有的坚持和最高境界;他受尽贫寒的折磨,却还是教诲儿子:富贵功名不要紧,德行才要紧;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所以可以洞悉并预见人性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匡老人家的人生并不失败。
果然不出其所料,匡超人在得到功名之后,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市侩小人。
像匡超人父亲这样平凡而洞悉人生并坚持原则的人,其实在民间有很多,他们一生并无傲人的成就,但他们宁肯失败也要坚持清白的人格,不失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