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herinspace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查看: 525|回复: 3
收起左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对于中国文化,我们并不能完全丢弃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93 名

发帖:NO. 96 名

在线:NO. 64 名

贺老师 发表于 2020-3-8 19: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对于中国文化,我们并不能完全丢弃原创 极致研习社 2020-01-09 14:10:06
如今,各种古装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却也鱼龙混杂,单看那些影视剧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呈现,就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古装影视剧错误百出,他们真该好好的学习一下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常识了。
曾看过这么一句话,我们的手指在史书上划过一行,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翻过一页,就是一个王朝的兴衰。诚然,说到历史,我们关注的往往就是历史的大层面和大事件,而那些细微末节却鲜少注意到,譬如,各朝各代古人的衣食住行,我们并未花费心思去考量这些本该知晓的常识。
好在,如今还是有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并不遗余力地在辽阔的历史海洋中拈取一个又一个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浪花,然后分门别类地编撰成书,比如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这本书出版数十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第四次修订版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精选图片,改谬补漏,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勾勒出情趣盎然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书介绍了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和什物十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几乎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将古代文化常识一点一点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内容细致又不至于艰深,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列、精美的图片,甚至是加点字注音等,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古代文化基础知识的途径。
回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古代文化灿若星河,既包括非物质文化,比如天文、历法、乐律、宗法文化等,也包括物质文化,比如衣饰、饮食和什物文化等。


1. 非物质文化:天文、历法、地理、乐律、宗法、职官、科举、礼俗、姓名
看罢天文、历法两章,惊叹于古人先祖的智慧,在过去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古代,他们靠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天文历法等方面竟然摸索出了一套卓然不群、无与伦比的知识体系。
读"天文"一章时,书中引了一段顾炎武先生的话:"三代以上,人人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确实,在如今我们学习"天文""历法"等知识犹如读天书一般时,而古人上至宫廷钦天监,下至目不识丁的老农妇人,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可见,古人在这些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普及超乎现代人的想象。
这本书对七政、二十八星宿、三垣、四象、十二次、分野等古代天文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了解释和普及。比如,七政或七曜是指金木水火土和日月。比如,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和"七月流火"中"流火"就是宿中一星。还比如,我们或许还知道的多一点的四象,就是指二十八星宿归纳为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一章让我们对古人的天文系统了解了个大概,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当初古人如何确定"日"、"月"和"年"的呢?我们所讲的阴历、阳历等都是怎么来的?原来,古人将经常观察到的天象,即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等进行总结,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对"年"的概念大约是由于庄家成熟的物候而形成。在《尧典》中的"岁"是从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年"是从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在日积月累的经验中,古人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是阳历。古人还创造了一套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其精确性一直影响至今。
乐律的诞生,也是彰显古人智慧的一大发明。比如,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击或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谱上的1(do)2(re)3(mi)5(sol)6(la)。后来再加上变宮7(ti),变徵#4(fis),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比如,上世纪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让我们发现远在西周时期,古人对音乐方面的造诣就已让我们击节叹赏了。
在地理气候方面,让人惊异的是,近3500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三个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和三次大规模变冷。在变冷的时代,无不是发生在国家混乱,乃至战争频发的历史。所以,所谓气候变暖,未必伤害人类狭隘的短期利益,反倒是变冷需要积极应对,警惕重大危机。
在宗法、职官、科举、礼俗几章里,本书为我们呈现了远古时代社会的秩序性,古人无论是入仕为官,还是作为平民百姓,都生活在一个"秩序"的世界中。
为官有为官的秩序。从至高皇权到文武百官、从中央到地方,一级级品阶勋爵位在其列,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比如,三省六部的设立;还比如,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隋唐时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为上下二阶,共三十级。明清时九品各分正从,共十八级。
百姓有百姓的秩序。宗法制度时代,人民"高度自治",常见民事纠纷请"三老"(同族的三位长者)裁断,不能裁断,才会开祠堂。祠堂里的族长和长辈甚至可以决定当事人的生死。经过宗法过滤后仍需要上升到官府的案子是不多的。宗法制度和"三百文官治天下"的国家政府相辅相成,共同治理社会。
客观来说,当"宗法制度在1949年后訇然中塌,被摧毁得几乎不留痕迹"时,所带来的后果有好也有坏,"宗法制的解体带来了社会某些方面的进步,但宗法体系所具有的维护国计民生的力量,也永远地消散了。"
姓氏文化的影响更是贯彻古今,甚至如今的每个姓氏都能在历史中找到根源。远古时代,古人的"姓"和"氏"都是分开而谈的,姓和氏都是宗族血亲关系的代号,姓本来指母亲一系,氏本来指父亲血缘。而今天的"姓"是先秦的"氏",姓氏早已混肴。姓氏文化太深奥复杂,本书讲解很清晰透彻,值得一看。


2. 物质文明: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古人还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
从简陋的洞室到精美绝伦的宫殿,古人在建筑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日趋完善。但自古至今都秉持的常识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物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而由宫室建造发展而来的风水学经过漫长历史的浸润愈发玄秘诡谲。
车马,一般是一起出现的,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古人按一辆车所配马的数量来区分职位高低,比如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一。古代马车的车厢叫做舆。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古人是站在车舆里的,叫"立乘"。
上古的粮食作物有所谓五谷、六谷和百谷。一般来说,五谷是稷、黍、麦、菽、麻;六谷则多一稻。百谷指的是有多种粮食品种。稷是小米,又叫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重要的粮食,以此代表谷神,与土神(社神)合称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就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牛最珍贵,只有统治阶级吃的起,比较普遍的肉食是羊肉。家禽有鸡鹅鸭。古人也吃狗肉,汉代樊哙"以屠狗为事"。
古人所吃的糖为麦芽糖。中国本土过去的制糖术只知道熬煮甘蔗汁,后经印度传入制糖术,又经过我国先人们的发展完善,才有了现在的红糖、白糖、冰糖之类的。
唐代饮茶方式是将茶饼碾碎筛出,筛子叫茶罗,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还要加盐葱姜、桔皮、薄荷之类。这种茶汤真让人目瞪口呆,这是汤,不是茶水啊。感觉还是如今直接用水泡煮的方式比较合适。


古人在穿衣方面有很多讲究,特别是在皇家,颜色、饰品、花纹等都有严格的标准。比如,清代只有皇帝和皇后穿龙袍,皇子等人都是蟒袍,两者差异在五爪还是四爪。皇太子、皇子、等人虽然也是五爪,但颜色不是明黄而是杏黄。
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种。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也是冕和弁的总名。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前沿圆玉是旒,"冕旒"可代称帝王。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与皮弁。
衣裳并提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衣,一体的衣服称为深衣。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一般来说,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汉代以后袍才成为了朝服。上古的鞋叫屦,葛屦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屦。
古人衣襟右衽,左衽不是中原习俗,上古敛死者才左衽。束衣有丝织大带,有皮做革带,大带又叫绅,"缙绅"就是把所执的芴插在带间,"缙绅"成为仕宦的代称,"绅士"的意义也由此发展来。
古人席地而坐,席的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
战国时代就有照明用的灯了,点灯用膏,膏是兽类的脂肪,用植物油是后来的事。
上古的烹饪器有鼎、鬲等,有陶制的,也有青铜制的。鼎是用来煮肉盛酒的,一般是圆腹三足,也有长方形四足的。古人盛饭不用碗,用簋和簠。先秦时代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大约到汉代才普遍使用筷子。



看罢此书,那些历史上的诸多细枝末节,即便是看不太懂,也让人觉得很有意思。从天文历法到饮食衣饰,从乐律礼俗到职官科举,从流畅的文字到直观的图片,一切细小却重要的常识尽显眼底,让人深深为古人的智慧和精致叹服不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现代人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是人们研究古代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在古代,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常识就是"常识",而如今的我们与这些本该熟悉的传统文化常识之间却有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相望却不相识。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这些常识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很多人已经忘了这些"常识"背后的深意。现在,若要钻研传统文化,必然不能跨越古代文化常识,它们是我们重拾传统文化的基础所在。
或许这些常识过于繁冗琐碎,但这些文化常识,却是生活中最本质的一面,是丰满历史骨架的血肉,有了它们,历史才能丰腴起来。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3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28 名

发帖:NO. 28 名

在线:NO. 20 名

誓约之剑 发表于 2024-3-12 09: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捧着电脑读着这样的好帖,享受。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十二 发表于 2024-6-15 1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怎么我回帖都没人理我呢?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9 名

发帖:NO. 10 名

在线:NO. 60 名

璀璨星辰 发表于 2024-8-16 15: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对牛弹琴的人越来越多了!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8 11:41 , Processed in 0.314432 second(s), 6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