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夏打盹。困,是生活的日常。可能是闲暇时的消磨,而紧张繁琐的工作和学习时刻,才是倦怠发生的最大时机。
选文是文坛鬼才三岛由纪夫三十多岁时的一篇随笔。空虚中忆起青春,他发现那才是最为倦怠的时刻。青春的迷茫、无所事事的时光、奢侈与富余而来的乏、浮躁的身体和精神的成长……这是一篇关于倦怠的病理分析,夹杂着些许人性的思辨。
饶有意味的是,三岛由纪夫并没有开出万全的药方,甚至自己也病了。如果真要说如何缓解,他说那就运动,或者读书。
青春的倦怠- 文 | 三岛由纪夫
- 译 | 唐月梅
- 来源 | 《思想独步旅行》
- 图 | kawase Hasui
1、什么是倦怠?
王尔德曾经说过:“人世间有两类不幸,即一无所获的不幸和整个拥有某种东西的不幸。后者更为不幸。”这更为不幸的后者,就是倦怠。
然而,所谓青春就是尚未得到某种东西的状态,就是渴望的状态、憧憬的状态,也是具有可能性的状态。他们眼前展现着人生广袤的原野和恐惧,尽管他们还一无所有,但他们偶尔也能在幻想中具有一种拥有一切的感觉。把这种感觉同上述倦怠的定义两相对照,就会明白所谓青春的倦怠是语言本身的矛盾。
实际上,青春是不可能有倦怠的,而且倦怠这种感觉同青春的意义是相反的。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青春的倦怠”这样的词呢?因为它是一种带点俏皮又有点忧虑的说法。也就是说,这是忧郁的却又带有某种甜蜜感觉的词。
2、青春的孤独
青春在一个个瞬间体味着孤独,并且眼看着行将从孤独中解脱出来时,顷刻间又消失,复陷入孤独。青春不是孤独的状态。也就是说,人既不能充分享受相互亲密、和睦共处,安逸地、圆满地共同生活,也不能习惯于这种状态。乍看酷似倦怠的那种孤独,就在那里出现了。
我们所称的孤独,是指在这种精神性的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那种唯独自己行将被埋葬的感觉。但同时,也是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即在这种精神的共同体里,比别人会有更多的憧憬。年轻人对这种状态比别人抱有更强烈的憧憬,在憧憬之余,又不满足于这种憧憬。
我们经常遇见挂着一副诚实面孔的少女和青年,她们和他们着实认真对待人生,不能宽恕丝毫的罪恶,也不能容忍一点污垢。他们憎恨所谓的成年人,弹劾成年人的肮脏行径。尽管如此,大人们都在从事某项工作,而他们还没有工作。也就是说,他们还处在青春的倦怠状态。我想说的是这种倦怠对于人生显得很真挚,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却是一种狡猾的自我辩护。这是一种不使自己受到伤害的自我维护。
3、充实孤独的方法
于是,作为充实这种倦怠和孤独的方法,人们就读书。
大多数年轻人读书的情况是,缺乏客观性地读书,无批判地读书,为了自己只抽出自己喜欢的书来读,自己先做结论,甚或只取出迎合结论的书来读。表面上看,这种读书似是一心为了探索自己所不懂的东西,而实际上从结果来说,很多都是如上所述的读书。我们小说家知道如何从商业角度去施展手段来迎合这样的读者。可悲的是,只为迎合这样的读者而写作的小说家,也并非没有。
但是,我并不是说这样的读书全都是负面的。在为了充实青春的所谓倦怠,为了自我辩护而读书的过程中,宛如沙里淘金留下金子一样,最后总是会有一点好东西留在自己身上的,这种情况也是为数不少的。
这就像读书,最后意想不到地触碰到核心的东西。这个核心的东西,最后会向读书人说声“不”,在最后的瞬间说声“不”,这是违背读书人为自我辩护而读书的初衷的。在真正一流的读物中,洋溢着这种“不”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威胁着他们,把他们从先前心安理得的状态中驱逐出去,并促使他们腾飞起来。那里就有读书的不可思议的效果。没有遇上这样一流读物的人,只能说是他真正的不幸。
我已举出一个读书的例子,不过,青春是那么难以捉摸,为了抚慰不知如何消遣才好的心情,人们或许会去看电影。电影会把人生截断达一个半小时之久,让你沉湎在各式各样的梦中,沉浸在多姿多彩的幻想里。结果,电影有时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电影仿佛就是一种现实。当然,电影将会利用这种错觉。它帮助人们消磨时光,使人们最轻松自如地消遣。
我认识的一个年轻人,一周之内竟到处看了十部电影。他们只是像躺在床上张口等人来喂药的病人那样,简直是主动接受别人酌量发给的某样东西。然后,这样做即使能够消遣时光,却丝毫也不能排遣他们原本所说的倦怠或孤独。他们越发感到孤独,最后,剩下的就是一些无法清理的陈腐的渣滓。
4 、怎样克服倦怠
昔日尼采曾就希腊古代的厌世主义做过论述,它是就提过阿提卡地方的抒情诗中屡屡出现所谓阿提卡的忧愁所做的说明。
尼采将阿提卡的忧愁阐释为,这是至今依然处在朝气蓬勃的青春年代的希腊民族的丰盈本身所产生的一种苦恼。尼采说明,它虽然是一种厌世主义、悲观主义,但却是强有力的悲观主义。尼采是说,丰盈和丰饶本身会产生一种苦恼。这就是同我们前面所说的拥有一切者那种可怕的倦怠有所区别的缘故。
在这里,实际上就成立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也就是说,这里的不平衡是由肉体能量的过剩所产生的不平衡,是精神的未完成与肉体的已完成之间的不平衡。缘于此,只须稍许扣除多余的一方,以补足、增加少的一方,就可以取得平衡。体育运动与精神行动是青春的同义词,其道理就在于此。
总之,要消耗过剩的东西,把过剩的东西消耗尽,才是最符合青春的生理要求的。如果让某些过剩的东西原封不动、不加处理的话,那么过剩的能量就会反过来压倒精神,促使精神发达不起来。就像梅树开花必须剪枝一样,青春为了自我调节,为了使自己的精神能够充分地发挥,就有必要通过体育运动或其他活动来消耗自己的能量。
当人的肉体受到残酷的使用时,人就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即这种残酷实际上会给人带来某种爽朗的喜悦,同时也会使人精神焕发。
总之,喜欢深入思考问题的人需要到户外去四处走走。但是,只顾四处走走,进行体育运动全然不运用精神,也是一种畸形。通过体育运动消耗过剩的能量,随后在愉快的疲劳里思考问题,这才能取得平衡。于是,思考才能变得正常,精神本身也就不为过剩的东西所烦恼,而能清澈地发挥作用。另外,如果肉体获胜而变得过剩,那就有必要尽量运动以消耗体力,使它转换到精神上来。
归根结底,我认为,青春的种种问题,都是出自精神和肉体的不平衡。人们会逐渐察觉到,乍看知性离奇发达的人绝不是使精神本身发达的。为什么呢?因为精神这种东西,在受到肉体压迫期间,是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即使人们试图单凭精神的力量去解释、压迫或完美地分析肉体,这在青春时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这样说,绝不言过其实,到了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就可以称为成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