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师们都像这样点评学生的作文,家长会怎么想呢?成为学习者工作室 学法咨询师 项恩炜
“大象作文”之大象品评作文:题目:《森林美容小屋》
时间:20191112
场所:大象作文|上海沙龙群
1、整体感受学生原作
优点:有分段,且不是简单的三段式。第二段字数稍多,其他几段字数稍少,给人感觉有详略。最后一段以感叹号结尾,有收束全文的意思......第一感觉这孩子是会写作文的。
不足:开篇段落,给感觉稍稍大了。第二段第三段,第一行是“第一个”“第二个”开始,给人感觉,分段理由太简单。一般流水账通常都这么写的。
建议:开篇段落少一行;第二段、第三段开篇句子去掉“第一”“第二”的字样。比如,在不动原意情况下,改为这样:“小喜鹊飞来了......”“就在这时,小猴跳了出来......”
改好后,感受下,是不是比“第一”“第二”给读者感觉好一些。
2、题目【题目:森林美容小屋】
1、优点:
(1)题目挺有趣味。以一个地点为题目,给人想象空间。而且,还把人类社会才有的“美容”,和暗示了本文极可能是一个童话的“森林”二字放在一起,让人对文章充满了期待。
如果是命题作文,这是个好题目。
如果不是命题作文,是孩子自己起的题目,那更要重点表扬。
(2)题目居中。小作者在题目左边空了7个格子,在题目右边也空了7个格子。显然孩子是有意识数了格子,努力把标题放中间的。表扬。
2、不足:无。
3、建议:无。
第一段
3、第一段:【原文:“噼噼啪啪!”伴随着阵阵鞭炮声,小刺猬的森林美容小屋开张啦!小动物们听说了这个消息,纷纷跑去美容。一眨眼,森林美容小屋门口就挤满了动物。】
第一段一共3句话。
优点:第一句,声音开篇,有文采。这是不同于绝大多数同学文章"从前,在森林里有一个......."或者“有一次......”赞!
而且第一句出了主人公“小刺猬”,点出了地点“森林”,点出了核心事件“美容小屋开张”......写法非常凝练,小作者是高手!一般同学要讲清楚这三个意思,并且还要有文采,没有两句话是办不到的。这位同学第一句话就实现了这四点,非常厉害!
第二句话点出其他动物跑去美容院。为后面故事发生,做了准备。没毛病。
第三句话点出:美容小屋门口挤满动物。结束了第一段,也暗示后面故事要发生了。
不足:考虑到全篇的布局,这一段段落有点大;第二句和第三句,意思有重叠,文字有浪费:第二句说动物们听到消息跑去美容,第三句说结果是“挤满动物”,但下文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挤满”而发生。
建议:可以把第三句删除,同时把第二句最后的"。"改为“......”,用第二句传递给读者:“很多动物都来到美容小屋,故事马上要开始了......”这样的信息。
第二段
4、第二段:【原文:第一个来的是小喜鹊。它刚飞进来就对小刺猬说:“请你把我的羽毛染成彩色。”小刺猬听了说:“好,这边坐。”于是小刺猬拿起了桌上彩色的颜料和一支画笔,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好了。小喜鹊抖了抖身体,往镜子上一照,连它自己都呆住了。“我不是在做梦吧!”喜鹊说道,“这彩虹般的羽毛一定能让我在森林秀美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它说完,就飞走了。】
第二段一共是8句话。
第一句:交代本文的第二位角色”小喜鹊“是第一个进来的。
第二句:小喜鹊提出要求”羽毛染色“。
第三句:小刺猬答应。
第四句:小刺猬帮小喜鹊染羽毛的过程。
第五句:小喜鹊满意的动作表达。
第六句:小喜鹊满意的语言表达。
第七句: 小喜鹊满意的语言表达。
第八句: 小喜鹊飞走了。
这样一分解,其实家长和孩子自己也知道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所在了。【题外话,忍不住写一句。】
优点:
(1)故事讲清楚了。有起因:小刺猬答应喜鹊染羽毛。经过:小刺猬帮助喜鹊染羽毛。结果:小喜鹊非常满意地飞走了。
(2)对小喜鹊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且符合特点:" 抖”、“照”、“呆”......还有心理"不是在做梦吧"“秀美大赛一等奖”....
不足:故事的写法,避重就轻了。
你看:
第一、第二、第三句是起因,第四句是经过,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句是结构。
一共8句话,起因用了3句,结果用了4句,真正写过程的,只有1句——就是第4句。
笔墨的重点分配不够合理。8句话,无论怎样把第4句写具体写形象,都很难成为这一段8句话的重点了。
建议:
压缩1、2、3句;扩写第4句;压缩5、6、7、8。
比如:1、2、3句,压缩为“一直梦想着能有一声彩色羽毛的小喜鹊,扑扇着翅膀先飞进了屋,请小刺猬帮忙。只见小刺猬胸有成足地......”
第三段
5、第三段:【原文:第二个是小猴,只见它红着脸,说:“我的尾巴太长,老受到别人的嘲笑,能帮我修断(短)一些吗?(”)可刺猬说:“你的尾巴帮助你保持平衡,剪掉就没办法走路了!”小猴听了,说:“哦!”】
第三段一共4句话。
第一句:点出猴子第二个来。
第二句:点出剪短尾巴的需要和理由。
第三句:刺猬拒绝的理由。
第四句:结果,猴子理解了。
优点:
(1)结构上,呼应了第一段的“动物们”。出现了小猴子,表示森林里来的动物,不仅仅是小喜鹊。
(2)有趣味:符合儿童的特征。儿童更可能会考虑,一只猴子进美容屋,想着尾巴剪短。成人,不大容易想到。
(3)有生活:大象老师读到“嘲笑”一词的时候,感受到的这符合同学的心理,孩子在学校里也可能会遇到自己或者其他人“被嘲笑”的情况,可能对这个现象有看法。借助通话中,小猴子的话写出来......如果是这样,这是一次非常棒的写作体验。
不足:
(1)第二个动物,虽然是略写,但还是占用了4行。影响了第一个动物的表达。
(2)和前一段的衔接生硬:“第一”、“第二”需要改。
(3)和后一段的衔接生硬:这一段最后的收尾“哦!”,无法让人想象到后面是什么故事。
建议:这一段砍掉。或者变为一句话:随着小喜鹊的宣传,“想把尾巴变短的小猴子”、“想让脖子变漂亮的长颈鹿”、“想让皮肤变白的小蚯蚓”都来了.....
第四段
6、第四段:【原文:许多动物都变很美,而且知道了一些道理,因为它们来过森林美容小屋。森林美容小屋可真好啊! 】
亮点:
有结构意识:第一句很厉害,第一句分了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动物变很美”,总结了第二段小喜鹊的情节;第二个分句"知道一些道理",总结了第三段小猴子的情节——这是一般孩子做不到的。需要有超强的构思能力,有长度且坚韧的思维品质且有书写基础的孩子,才能做到。以上三个条件,任何一个条件不具备,孩子就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来。(试想,一个有思维水平, 结构意识的孩子,懒得多写几个字,这样的句子也写不出来吧......)
最后用一句感叹句结尾,中规中矩,也是结构意识的体现。反复出现“森林美容小屋”,也是作者有点题意识、结构意识的体现。
不足:仅一段来看,没有不足。结合全篇,需要前面修改后再修改结尾。
建议:修改全文的基础上,再推敲结尾。
7、总结亮点:
全文而言,
想象合理,充满童趣;
故事清晰,描写精彩;
有结构意识,思维很好。
不足:
详略不当。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人物设置太多,虽然有详略,但还是冲击了重点人物的文字量。
第二: 事情安排详略不当。原因结果讲太多,核心过程没有写具体。
建议:
删除第三段;把第二段分两段,重点把事情过程写具体。
与之相应的,修改结尾段落。
以上是仅仅根据静态文字所作的品评。
能感受到小作者是有一定写作基础与思维品质的孩子。
建议家长还是鼓励为主。
具体情况,大象这里掌握信息有限。
如有不当,请见谅。
欢迎提供更具体的佐证信息,一起继续交流。
【品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