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濠河
南通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江海文化成就辉煌。“家絃诵而户诗书”,崇文重教是南通的文化传统。早在宋代就开始大兴州学,科举方面是名闻遐迩的“利市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南通已成为人文荟萃之邑,文化名人层出不穷。
宋明大儒 诗书传家
北宋时的胡瑗(993-1059),如皋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南通历史上第一位大儒。他先后主持苏州、湖州州学和太学30多年,弟子数千,礼部选拔官员,门下子弟占十之四五。他创造的分斋教学制度,被宋仁宗定为“太学法”,其教育理论被朱熹推为“百世之法”。北宋如皋王观、王觌、王俊乂兄弟叔侄三人具有文名。
胡瑷画像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北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大理寺丞。王观落笔成章,与高邮秦观齐名。曾因进献《扬州赋》,获赐“绯衣银章”。后因著《清平乐》词被贬为江都知县,自号“逐客”,卒于任所。王觌(1036-1103)是王观堂弟,两人同为胡瑷弟子。王俊乂为王观堂侄,考选太学上舍生,徽宗亲阅其卷钦点为第一。三人俱文名卓著。
到了明代,南通出现几个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其中有“司寇一门俱善诗”陈氏家族,“十世衣冠数卷诗”李氏家族,而范氏诗文世家,从明代范应龙起到当代范曾连绵十三代。明末清初范风翼、范国禄父子诗文堪与同时代一流诗人比肩。范当世(1854-1905)是这个诗文世家的高峰,因排行居一,世称范伯子。他是清末杰出的文学家,“同光体”诗代表人物。张謇曾有诗赠范当世之子范罕:“九代诗人八代穷,郎君十代衍家风。懒牛尚逊蜗牛贵,三范凭开一范雄……”对这个诗文世家以及这位后辈传人有极高的评价。
范当世
清代南通文史领域出了著名的“江东三俊”,即胡长龄、马有章、李懿曾。其中胡长龄(1758-1814),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官至礼部尚书。胡长龄遍阅经史,工诗赋,史学造诣尤深。
曲艺书画 名家辈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通的书画、篆刻、音乐、戏曲、医药等方面均出现突出的成果,具有深厚造诣的文化名人更是层出不穷。
明代名医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至今仍是大学中医教学必备参考书;近现代有王胪卿、王蕴宽的秘方“王氏保赤丸”是享誉医药界的儿科中成药;汤回春擅长内科,用药以味少力专见称;著名蛇医季德胜研制的“季德胜蛇药片”远销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南通通剧
音乐方面的杰出人才有明末的白在湄、白彧如、白壁双祖孙三代,是弹琵琶的能手。明末著名的评书艺人柳敬亭是通州余西人,本姓曹,幼年随父移居泰州,先后在扬州、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献艺,声望甚高,被誉为扬州评话开山祖师。明末清初,邵潜倡导、影响了大批篆刻能手,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东皋印派”,代表人物有许容、童昌龄、乔林、钱文英、黄学屺等,在印林独树一帜约200年。
明末清初的李渔(1611-1680),生于如皋,祖籍浙江兰溪,是戏曲理论家,其《闲情偶寄》中“词曲”、“演习”二部,为我国最早的戏曲理论专著,所著《笠翁十种曲》脍炙人口,刊书制笺和编印的《芥子园画谱》亦闻名于世。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晚年隐居如皋水绘园,一时名士来聚,参与文会者先后300余人,并收养江南抗清志士遗孤20余人,其诗文著作和戏曲活动,影响涉及大江南北。
如皋水绘园
通州画事之胜,有明至清,书画家有四五百人之多,且多名家高手。如清初有“三张一范”,即张经、张雨森及张尚祖孙三代和范箴。《海曲拾遗》中记载了张经,说他无师自学,善画山水。张雨森在乾隆时为宫廷画师,他的画屡得乾隆嘉赏。接着有“三李”,即李屾、李山、李堂,长于花卉。稍后又有“三钱”,钱球、钱莹(钱球弟)、钱恕(钱球之子)接轸宋代画风,学古人而不落其窠臼,苍润古朴,别具风采,山水独树一帜。
范箴《丹枫鹤唳图》 《松石蔷薇图》
钱球著《钱氏画谱参解》可谓通州的《芥子园画谱》。李敩谟的荷花,包壮行的墨梅,姜渭的指墨,汤密、周拔的墨竹,顾骢的竹石,谢谷的以枯笔作画,曹星谷的书与画,江鼎的水墨写意画兰、竹,以及陶云骧、朱石甫、李芳梅、白懋初以书法名家,人称陶朱李白,皆通州书画界一时之选。冯云鹏、冯云鹓兄弟的著作《金石索》,在中国金石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民间画家王燕,则以画人物见长。
《钱氏画谱参解》
乾嘉时期名噪大江南北的李方膺和丁有煜,代表了通州画坛的高峰。丁有煜(1683-1764),字丽中,别号个道人,其功于诗、书、画、印,自成一家,郑板桥曾有诗赞:“秋风秋雨双薇树,江南江北个道人。”李方膺(1697-1756),字晴江,号虬仲,别号衣白山人、借园主人等,绘画题材以梅兰竹菊松石为主,而以画梅为著。他视梅花为“平生知己”,名其画室为“梅花楼”,李方膺被归入“扬州八怪”。
李方膺画作
近代以来,南通有陈师曾、李祯、王个簃、刘子美、尤无曲、范曾、袁运甫、袁运生、顾乐夫等画家辉耀于海内外画坛。金石书画家李祯,别号苦李,祖籍浙江绍兴,寓居南通20余年,擅长山水人物,花卉尤精。
艺术流派 扬名海外
南通的土壤还培育了“仿真绣”、“梅庵琴派”等艺术流派,出现了沈寿、徐立孙、赵丹等艺术大师。
“仿真绣”是近代刺绣艺术大师沈寿(1874-1921)创立的艺术流派。仿真绣在艺术思想上以写实为宗旨,追求物体的自然形态,光影层次的立体效果,在技法上吸收日本刺绣技术,创造了旋针、散针两种新针法。仿真绣改变了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将刺绣艺术带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在中国刺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沈寿作品《耶稣像》
1914年,沈寿应张謇邀请来通创办刺绣学校,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先后招收了15期学员,150余人。在南通期间,沈寿完成了旷世杰作——《耶稣像》,作品在1916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大奖。沈寿晚年把积累几十年的绣艺经验“审思详语”,由张謇分类记之,著成《雪宧绣谱》。该书对仿真绣艺术进行了理论阐述,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刺绣论著,近百年来出版了数十个版本,至今被奉为经典。
沈绣精品《宫廷牡丹》
1919年,欧阳予倩主持的伶工学社把现代话剧带入南通。其后,南通文艺青年组成新民剧社、小小剧社、青年剧艺社等团体,通过进步的戏剧活动,启迪民众。从这些社团里诞生了赵丹、顾而已、江村等一批著名戏剧家和表演艺术家,也使南通有了“话剧之乡”的美誉。赵丹(1915-1980),名凤翱,祖籍山东肥城,幼年随父定居南通。赵丹少年时就显示其艺术才华,中学时同顾而已、钱千里等组织小小剧社演出现代话剧,后成为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主要负责人和主要演员。抗战后在上海参加中国电影制片公司。其从事电影、话剧活动50年,主演和导演38部电影、话剧,塑造了60多个艺术形象。
古琴大师——徐立孙
南通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南通琴人活动导致了广陵琴派的产生。近代南通徐立孙、邵大苏等继承山东诸城王燕卿琴艺,形成“梅庵琴派"。1917年,徐立孙、邵大苏等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古琴家王燕卿学习古琴,1929年夏他们在南通创办琴社,以在南京高师学艺处“梅庵”命名,授徒传艺,其中有代表性的弟子如吴宗汉、刘景韶、邵元复、陈心园等。1931年他们编印出版了《梅庵琴谱》。梅庵派琴曲旋律清新活泼,节奏明快,风格独特。1956年,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徐立孙演奏梅庵名曲《捣衣》大受好评,奠定了梅庵派在中国古琴界的地位。不少梅庵琴人远赴港台、东南亚甚至欧美,成为最早向海外传播中国古琴文化的使者。
《嶺南晨曦》 水印木刻 丁立松作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波及南通,史白、徐惊百为南通新兴木刻的先行者。史白(1908-1946),原名施椿寿,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毕业。其木刻作品《柔石之死》、《胡也频传》、《我们期待明天》入选鲁迅主编的《青年版画集》,经他设计装帧的《写作与阅读》、《枫叶》等刊物面貌焕然一新。他创作填词的《别处哪儿有》、《纺纱织布》等曾在苏中根据地广为流传。徐惊百(1915-1946),名震,1932年入上海美专,次年入中央大学教育学院美术科。1936年,徐惊百负责第二回全国木刻巡回展在江苏展览的策划联络工作,并成功引进到南通举办,新兴木刻在南通从此生根。新中国成立后,南通的版画事业得到发扬光大,与南京、苏州成鼎足之势,成为地方美术的品牌。
南通博物苑
回顾南通的文学艺术发展史,在文史、绘画、曲艺、书法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历代文化名家为南通的江海文化不断增添底蕴和色彩,让南通在文化领域大放异彩。
文章来源: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
文字编辑:张星煜
美术编辑:沈 洁
End
作者:赵明远
简介: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任民盟南通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南通市政协常委,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理事,南通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江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要编著:《南通濠河文化》《通商与通商精神》等。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