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品《草房子》《青铜葵花》等,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曹文轩
曹文轩老师喜欢写故事,也喜欢讲故事。他讲的故事不仅美,而且包含了很多道理。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曹文轩老师:“怎么才能写好记叙文呢?”
曹老师想,讲一个道理,说一些方法技巧,对自己来讲最容易,可是对这个学生来讲,理解起来就有困难。于是,他说:“这样,你听我讲个故事。听完故事,相信你就明白如何写好记叙文了。”
“好呀好呀。”学生很兴奋,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于是,曹文轩老师开始讲述:
“小男孩皮特家的院子里,长着一棵柿子树。皮特每天都会望着那棵柿子树喃喃自语:‘柿子啊柿子,你是最后一个柿子,你绝对不能掉下来。因为我想把你送给即将从东京回来的哥哥。’”
写记叙文,首先要设置一个特定的场景:院子里只有一棵树,这棵树上只剩下一个柿子,皮特要把这个柿子送给哥哥。
这就为故事规定了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这个场景简单明了,容易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文章的要素。
文章为这个精短开头,还设置了悬念:这个被祈求绝对不能掉下来的最后一个柿子,它能不能等到哥哥回来呢?
这个悬念的设置,使文章的叙述可以发生起伏。我们会觉得,这枚柿子可能会发生意外,而意外就会造成波澜。有了意外,有了波澜起伏,文章才能避免平铺直叙带来的枯燥无味。
曹文轩老师接着讲到:
“就在哥哥要回到家的前一天,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它停在树上,开始啄这个柿子。等皮特发现时,乌鸦刚好吃完了那个柿子。调皮的乌鸦在皮特头上盘旋了几圈,似乎在向他展示自己吃完柿子后是多么开心。皮特很生气,拿起石头向乌鸦砸去。乌鸦飞走了,皮特不甘心地追过去。追啊追啊,不知道跑了多远,皮特累得实在没力气了,就瘫坐在草地上。后来,他睡着了。”
读者的心理预设得到了验证,悬念也得以解开。果然,最后一个柿子被乌鸦吃掉。
但是,主人公向乌鸦飞走的地方追了过去,这就造成了又一个悬念,文章也跟着又一次起伏:男孩追上乌鸦了么?或者,男孩会遭遇什么?
这一部分,叙述者用了好多动词、形容词描写乌鸦,像“飞”“停”“啄吃”“调皮的”“盘旋”,真的是生动形象。描写皮特,也用了一些动词、形容词。这提醒我们,多用并且用好形容词和动词,是使记叙文变生动的法宝。
继续我们的故事:
“等皮特醒来的时候,他张开眼睛,发现蔚蓝的天空下,漂浮着朵朵白云,一群黑色的乌鸦正静静地从他的上方飞过,每一只乌鸦口中都叼着一个红色的柿子。哇,太美了。他站起来,向乌鸦飞来的方向望去,啊,他看到前面有一片柿子林,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红灯笼一样可爱的柿子。皮特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他多想摘下一个,送给明天就要回家的哥哥呀。”
第二次设置的悬念得以解开,皮特的故事峰回路转:就在皮特追乌鸦无望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片柿子林。就在这种情况下,皮特会不会摘一个柿子作为给哥哥的礼物呢?这个问题又一次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在这一部分的描述中,叙述者多次使用描写色彩的词汇——颜色词。“蔚蓝”“白”“黑色”“红色”,多个颜色词的使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在记叙文中,画面感能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多使用颜色词,是记叙文写作的一个成功经验。
故事还在继续:
“如果送给哥哥一个柿子,哥哥肯定会非常高兴的。想到这里,皮特来到了一棵柿子树下,可是,他刚想伸手去摘柿子,忽然又停了下来。他想,这是别人家的柿子,不经过别人的允许就拿,就是偷东西。我怎么能像那只乌鸦偷吃我的柿子一样,做这种让人痛恨的事情呢。再说,哥哥要是知道我给他的柿子是偷来的,一定也会不高兴的。想到这里,他转身离开了柿子林。”
皮特想得到一个柿子,却失去了那个柿子。如今,终于有了一个得到柿子的机会,却又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通过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凸显了皮特的优秀品质,文章也因此得到了升华。记叙文不但要波澜起伏,而且要凸显主流价值取向。
同时,这段故事主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方式,通过对皮特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达对皮特善良美好品质的赞扬。适当运用心理描写,让人感觉形象真实,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开拓文章的内涵和深度。
曹文轩老师讲到这里,觉得是时候结束这个故事了:
“正当皮特转身离开柿子林时,他被护林人——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叫住了。老爷爷听完皮特的诉说,转身摘下了一个柿子,递给皮特,说:‘这是爷爷给你的奖励,把它作为送给你哥哥的礼物吧。’皮特非常高兴,看着手中的柿子,仿佛看到哥哥正抚摸着自己的头发,高兴地夸赞自己呢。”
故事经历了又一次波折,皮特终于拿到了想要的柿子。善良的品质得到了奖赏,既真实又符合人们的阅读期待。
曹文轩老师拍了拍学生的肩膀,笑着说:“我的故事讲完了,相信你已经从中明白了许多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吧。如果你能像故事中为一个柿子而不断追寻的皮特一样,对这个故事反复研读、不断探索,那么你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写作记叙文的诀窍的。”
“嗯,我明白了。谢谢曹老师。”那个学生郑重地点了点头。
那么,聪明的你呢?
-END-
作者 | 刘十九
责编 | 杜普
编辑 | 墨语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