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读者新语文 读者新语文 今天
王鼎钧先生的传奇一生,最终以文名显身中外。
王鼎钧
可以借用他的《讲理》一书中主人公杨老师的话,总结王先生的传奇:
“抗战时期我到四川,四川人说我是‘下江人’,意思是长江下游来的人,他们看不起这种人。我告诉他们,我从黄河下游来,不从长江下游来,可是没有用,你还是下江人。抗战胜利了,我到了南京,南京人管我叫‘重庆客’,‘重庆客’这三个字表示他们用另一种眼光看你。我对他们说,我在重庆的时候是下江人,为‘下江人’三个字受了不少委屈,现在我到了长江下游,你们待我亲切一点吧,可是没有用,你还是‘重庆客’。我先是下江人,后是重庆客,来到台湾又变成‘内地人’,说不定,将来回大陆后,我又变成台湾人。”
对此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三联出版社出版的王先生的自传体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冲淡、雅致、隽永的文字中饱涵文思,颇有古人“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境。我们今天要说的却是他早年创作的“作文四书”中的《讲理》。
对于我们的高中学生,议论文的写作一直是让同学们头疼的一件大事。毕竟事关高考60分!
以往我们的老师,总是改头换面地创造出很多议论文写作方法,什么“六字真言”、“九字真言”呀!什么新奇的写作法呀!而在“临床”上往往不起任何作用,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如果做一次教学“双盲实验”,不知结果如何。
其实,对于这些所谓议论文作文高考训练技法,两个字就足以概括——“套路”。起承转合,八股未尽之事业也。
而王先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告诉我们写作议论文的正道。杨传珍先生在序言里说,他在教学的时候做过尝试,两个班讲规定教材,两个班讲王鼎钧的“作文四书”。
一学年下来,听“作文四书”的学生,写作水平明显高于听规定教材的学生,至于人格建构上的飞跃,那就更难以估量了。
王先生当初创作《讲理》的目的就很明确。他在前言中说,“这本书的书名可以有个副题:论说文作法。”文中提到:
“现在的学生不怕抒情文,最怕写议论文。年轻人情感丰富,伤春悲秋无论如何可以写几句,论说文要有见解,就难住了他们。升学考试偏偏爱出论说题!”
王先生以一个成熟作家的身份在1964年出版了这样一部小书,可谓煞费苦心。他是一个非常有社会情怀的作家。在书的后记中,他说道:
我有向前方将士送棉衣的心情。
前方将士指得就是考生,当时,作文一项占台湾国文成绩的百分之五十。为了这一目的,王鼎钧将自己的一套独家设计运用到汐止中学的兼职教学中(为了实验,他特别应聘到中学兼职教了一个学年的国文课)。
王鼎钧先生将议论文的写作归纳为“讲理”两个字。所谓讲理,就是讲道理。他认为,议论文的核心就是见解和逻辑。作文指导书容易流于枯燥,但在这本书中,他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实例,轻松活泼地把议论文写法告诉了读者。
比如,在第一章中,他说,中国有句俗话,叫“理正泰山倒”。理的力量比泰山还大。跟人家讲理的文章,就是议论文。随后,他在文中举了三个例子。
“有一位太太带着一个小孩,在河边玩耍,他们不知道水里面有可怕的鳄鱼。小孩儿一不小心,被鳄鱼的尾巴打昏了,跌进水里。这位太太连忙哀求鳄鱼把孩子放回来,只要把孩子放回来,她愿意答应鳄鱼任何条件。鳄鱼说:‘我要你说一句话。’太太忙问是什么样的一句话,鳄鱼说:‘你说情愿让我把孩子吃掉。’”
“有一位小姐,不喜欢一位先生,这位先生偏要追她。天天坐在她家里不走。这位小姐,起初还应付他,后来觉得他实在讨厌,就下逐客令,要他永远不要再来。这个男的说:‘如果你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就永不再来。’小姐说:‘什么条件?你说好了。’那个男的说:‘你嫁给我。’”
“过阴历年的时候,我坐火车到乡下去拜年。车上乘客很多,有一个人,显然是喝醉了,也坐在车上。过了一会儿,列车长来查票,那个喝醉了的乘客拿不出票来。列车长说:‘请你补票。’他说:‘没有钱嘛。’列车长说:‘没有钱,为什么坐车?’他说:‘要过年嘛!’列车长说:‘过年坐车也得买票呀!’他又说:‘没有钱嘛!’”
三个例子通俗易懂,而且逻辑性强,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道理。
随后的章节中,王鼎钧先生分别利用很多生动的故事来说明议论文的文体、语言以及各类论据和各种论证方法。用骨骼、肌肉来形容文章的架构、论据、论证过程。巧妙地将胡适的《社会的不朽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作为例子全篇引入书中。
在“补习”一章中,王先生借用书中故事主角杨书质老师的话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论说文的句子,是一种‘是非法’的句子。”他又总结出了“杨八条”——
1.用“是非法”的句子组成骨干;
2.为这个“是非”找两个以上的依据;
3.如果可能,准备一个小故事;
4.如果可能,准备一两位权威的话;
5.如果需要,准备一些诗句;
6.如果需要,准备使用描写、比喻;
7.偶然用反问的语气;
8.偶然用感叹的语气。
随后,他还补充道:
“那个所谓‘杨八条’,并不是一条也不能缺少。一篇论说文,不一定要有反问的语气、感叹的口吻,不一定非用描写、譬喻不可,不一定要引诗,更不一定要穿插故事。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大体说来,你的论说文必须有个思想骨架,必须找出两、三个证据,这两项顶要紧,其余几项,在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减少。”
书的最后几章,用主人公杨书质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通过用辩论会、抽样调查、就事论理等故事,来说明怎么用身边的事物来写议论文。
读过王鼎钧先生的《讲理》,我相信,你会明白什么是“于平淡中见神奇”。
-END-
作者 | 李民刚
责编 | 杜普
编辑 | 墨语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