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你真的写得对、说得对吗?
满嘴病句惹笑话!解放前,盘踞山东的大军阀韩复榘,是个不学无术的大草包。可他却常常装出一副很有学问的模样,到处发表演说。有一次,齐鲁大学校庆,他也赶去凑热闹,屁股还没坐稳,就开始发表演说。
“诸位先生们:今天是个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到会的人十分茂盛,看样子大概有五分之八啦!没到的请举手!”
“今天校长请我光临贵校,本人深感侥幸。在诸君面前演讲,真是鹤立鸡群哪!”(学生们哄堂大笑)
“你们笑什么?我是个大老粗,和你们比不了。你们大家都是大学生,都会七八国的英文,我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我虽然说话不怎么样,可是打起仗来,我能赤膊上阵。”(学生们个个捧腹大笑)
-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的组织规律、不符合客观事物的事理、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句子。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是高考中主要考查的六种病句类型,其实我们日常语言运用里边稍不注意也会常犯这些错误,尤其是写文章的时候。)一、语序不当
所谓语序不当,是指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一类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多项定语语序不当。
多项定语一般可按以下顺序排列:▲表领属或表时间、处所的定语 ▲表名称或数量的定语 ▲动词或动词短语 ▲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如:①我们拜访了附近的(表处所)几位(表数量)在这一带工作了几十年的(动词短语)最优秀的(形容词短语)水稻(名词)专家。
②她是国家队的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
③美丽的金色晚霞。
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就会造成语序不当。
2.多项状语语序不当。
多项状语一般按以下顺序排列:▲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词短语 ▲表时间的名词或介词短语 ▲表处所的名词或介词短语 ▲表范围、程度、频率的副词 ▲表情态的形容词或动词 ▲表对象的介词短语。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应放在谓语中心语前。
如:所有参赛的人当即(表时间)在获奖现场(表处所)都(表范围)真诚地(表情态)对他取得的成就(表对象)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就会造成语序不当。
3.定语、状语错位。
定语、状语错位,即误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或误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
如:考古科学工作者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再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4.虚词位置不当。
主要指配套使用的关联词中的前一个位置不当。复句中,两个分句是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两个分句不是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面。
如: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
再如: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副词的种类多,用法灵活,但用在句中,和其他词或短语共同对最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进行限制修饰时,就应该放在最前面。
如:我们如果把这本书不认真读好,就谈不到读别的书了。
(副词“不”与“把这本书”“认真”共同修饰动词“读好”,所以应把“不”调到“把这本书”之前。)
5.主宾颠倒。
句子中有“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体位置是否颠倒的情况。
如: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该句中,主体“大多数中学生”和客体“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位置颠倒了,应改为“大多数中学生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比较熟悉的……”。)
6.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
一个分句中有并列的词语或短语时,这些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有时间、空间、流程、范围大小、数目常规等关系,如果排列顺序不当,就会造成不合逻辑、失去照应等问题。
如: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7.前后对应的词语位置不当。
前面的表述如果存在并列词语或短语,后面承接的句子或词语必须分别对应搭配。
如: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又如:电影《非诚勿扰2》中的男女主人公是人们熟悉的舒淇和葛优。7.前后对应的词语位置不当
8.修饰语和中心语位置不当。
指修饰语与中心语的位置互相弄反,也就是把修饰语当作中心语,而把中心语当作修饰语。
如: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禁令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以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
(从句意来看,“禁令”是中心语,“关于……饮料”是修饰语,句中将两者位置弄反了,可将“禁令”移至“饮料”后,并在“饮料”后加“的”。)
9.分句间逻辑关系颠倒。
一个句子由几个分句组成,各分句之间常有主次、轻重、因果、承接、递进、条件、假设、转折等逻辑关系。如果颠倒了,就会造成分句间语序不当、逻辑关系颠倒的问题。
如: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又如: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
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小说,给世界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有些句子的主语或谓语由并列短语充当,并列短语中的一部分也可能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
如: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近2500名电影人”与“300多部电影”共同作“参与”的主语,但“电影”显然不能与“参与”搭配,属于主谓搭配不当,可改为“近2500名电影人前来参与、300多部电影前来参展”。)
2.主宾搭配不当。
主宾搭配不当常常是因为句子较长、成分复杂。
如: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由于全句较长,造成了主语“当今的世界”与宾语“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能搭配,可将“世界”改为“时代”。)
3.动宾搭配不当。
主要是指谓语动词与宾语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应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4.修饰限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这里的修饰限制语主要是指定语、状语、补语。
如: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又如:请柬的封套上古色古香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士。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两面词是指本身包含两个相反意义词素的词语,如“成败”“得失”“好坏”“高低”“能否”“是否”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两面词或者语意包含两面的词,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前后照应不周的语病。
如:计算机产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关键在于加速造就一批专门人才。
但也要注意,并非一出现单个两面词,句子就一定会有语病,一定要谨慎地加以判断。
如:居住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居民的心情。
又如:是否解放思想,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程。
6.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碰到有关联词的句子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配套使用,关联词的使用是否多余,关联词所显示的句间关系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等。
如:①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②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③我国发明的指南针,不仅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而且在航海事业中很有实用价值。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除无主句、独词句和省略句外,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规范,句子必须具备的语法成分却不具备,就是句子的成分残缺。成分残缺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残缺。滥用介词会造成主语残缺。
介宾短语只能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所以滥用介词,介词就会和主语构成介宾短语,从而使句子的主语残缺。“介词当头审主残”,意思就是遇到 “在”“对”“从”“通过”“经过”“由于”“根据”等介词放在句首时,一定要看看它是否造成了句子的主语残缺。
如: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又如:《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
再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今天,任何脱离国际化市场的需要去谈志愿、兴趣,都是不恰当的。
(2)谓语残缺。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
如:我市最近开展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工作。
(3)宾语残缺。有些动词,后面必须带名词性宾语,若它们的后面没有接宾语中心语,就导致宾语残缺了。
如: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4)缺少必要的虚词或附加成分。缺少必要的虚词或附加成分就会造成句子表意不严密、前后不照应等问题。
如: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2.成分赘余。
成分赘余是用语意思重复或句中出现不必要的成分,造成重复啰唆、表达不简明的一种语病。
如:他同老农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实验。
四、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的语病主要表现为句式杂糅、中途易辙和前后牵连三种情况。
1.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是指本来两个结构合理、表意清楚的句子糅合在一起,前半部分用了一种句式,后半部分却用了另一种句式,这就引起结构混乱。句式杂糅是近几年考查的热点之一。
如:专家认为,军队建设要根据国家的现实经济状况出发,控制军队员额及武器装备的数量,努力建设一支精干的、机动灵活的现代化军队。
2.中途易辙。
中途易辙的特征是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说另外一事,使前一句话的意思游离。
如:新疆地震灾区的广大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重建家园的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3.前后牵连。
前后牵连指将一个句子的结尾部分兼作另一个句子的开头。
如:一位村民向国家赠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句中“一枚古代玉佛珠”既作动词“赠献”的宾语,又作“具有”的主语,宾主两兼,造成结构混乱,可将句中的“了”改为“的”。)
五、表意不明
清晰明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如果语意令人费解,或者不能表达确定的意思,就会造成表意不明的错误。
1.词义两可。
如“这座楼的房间都没有锁”中的“锁”是多义词,此处有歧义,“锁”可以理解为名词“门锁”的意思,也可理解为动词“锁门”的意思。
2.停顿两可。
如: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3.修饰两可。
如: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4.语意两可。
如:他在《教育科学》杂志“课堂教学”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学生主体性的文章,否定的人很多。
5.指代两可。
如: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六、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就是指句子表达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不符合客观事实。这种语病有的是由于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错误而产生的,有的是由于语言表达不妥而导致的。
1.自相矛盾。
同一个句子,应该保持语意的前后一致性。否则,就会造成自相矛盾的错误。
如:这位战士受伤后被抬到后方,陷入昏迷中。医生断定他可能会牺牲,便通知后勤部门做一副棺材,准备收殓。
2.分类不当。
主要指概念并列不当的现象。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种概念,如果划分的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属(大)种(小)概念并列不当的错误。
如: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3.不合事理。
指语句陈述的事情或表述的观点不符合生活的常理或人们普遍认同的公理。
如: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4.强加某种关系。
复句的分句间总离不开某种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关联词的使用。若没有弄清分句间的关系,误用关联词,则易造成强加某种关系的语病。
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因为现在部分高等学校和大多数中学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
5.否定不当。
指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将本意弄反了。导致此类语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误用了否定副词,二是不理解反问句本身就表示一种否定。
如:在贵重物品展览期间,如何防止贵重展品免遭盗窃或抢劫,是组织者深感头痛的事。
又如: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除上述几种情况外,“主宾颠倒”及“‘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等语病,也可视为不合逻辑,在此不再赘述。
大家可以自查一下,平时的语言运用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这些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