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自然是中国人自己最愿意娓娓道来。然而,一套由日本人撰写的中国通史读物却在中国翻译出版、被国内众多著名学者联袂推荐,并且数次再版印刷。到底是为什么?
或许,诚如大家苏轼曾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站在山外观望,会有不一样的景致。
1.
先听听他们的「讲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也不同,通读气贺泽教授的这本隋唐史,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当代日本隋唐历史研究的综合性成果,体现了日本学者观察隋唐历史的独特视角。
——节选自《绚烂的世界帝国》推荐序
清华大学教授 张国刚
川本先生的专业为东亚古代史。他以中国为中心,对东亚的政治史、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等进行过长期的研究。本书深入浅出,文笔兼平实与活泼之致,颇具可读性;其对魏晋南北朝史的叙述和解说,来自川本先生长期研究的个人心得,也能反映日本学界对此期历史的许多看法。
——节选自《中华的崩溃与扩大》推荐序
北京大学教授 阎步克
由于著者具有日、韩的身世和文化背景,集中、日、韩三国历史和文化之学养于一身,故其眼界与视觉较一般中国学者有其独特之处;同时,著者虽以中国古典文学《三国演义》作为研究专业,但是其对于三国历史也有着深入认识和研究,故而得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具体而微、生动活泼的解读。
——节选自《三国志的世界》推荐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黎虎
怎样全面地认识和深刻地理解秦汉历史,从司马迁到今天,人们已经探索了两千多年。今天学者对许多秦汉史的基本问题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异见。本书中译本,就提供了与许多中国学者视角有所不同的对中国秦汉史的另一种说明。
——节选自《始皇帝的世界》推荐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子今
在可谓林立的史学读物之中,本书以其严肃的学术性、贴切的脉络感和风趣幽默的笔触,得以脱颖而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作者作为史家的沉稳、机敏与睿智。本书对于史事叙述者立场之警觉,对于材料取舍原则之敏感,对于过度黑白两分的研究判别方式之戒惕,处处予人以启发。
——节选自《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推荐序
北京大学教授 邓小南
作者从一二百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东亚最早的人类、不同的石器工业传统谈起,娓娓道来。由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与谱系,再到大的时段划分,则颇有指点江山、纵横捭阖的大将风度。这些叙述是解读远古中国必不可少的轮廓性勾画。日后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喜剧,都是在这个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们奠定了后世中国发展的基础。
——节选自《从神话到历史》推荐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许宏
本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可读性强。平势隆郎先生是当代日本学者研究先秦史最有代表性的专家,全书比较集中地融入了其长期以来的主要学术成就。同时,也吸收了日本学界以及中国等学者相关重要的学术成果。
——节选自《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推荐序
武汉大学教授 罗运环
本书并未依照“唐—五代—两宋—元”的历史变迁主线来呈现公元十到十四世纪的中国史;相反,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作是阻断、破坏了本应由两宋来实现的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不再仅仅是出现在音乐正剧里的几段不和谐的变奏或插曲,而都在本书中担当起积极、正面的主演角色,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这一时段的中国史进程。也正因如此,刻画出一段很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节选自《疾驰的草原征服者》推荐序
复旦大学教授 姚大力
正如简介所言,本书生动地展示了海洋历史和明清时代五百年的历史,试图将明清这一对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时代进行阐述,达到了向大众提供关于明清史全面而正确的知识的目标。
——节选自《海与帝国》推荐序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李伯重
本书将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中期到中日战争开始前的1936年,归结为「复兴中华的尝试」。从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意义上看,这一归纳不无道理。我想: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学者并不少见,但能够深入中国内地进行深入调查,并能够从社会的基层了解和理解近代中国追求的外国学者则不是很多,菊池秀明先生是其中之一。
——节选自《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推荐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步平
2.
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书
在日本,大学者一向有为大众编著通俗读物的传统。而走下讲坛、为大众写作,自然要考虑到读者参差不齐的文化程度,因此著作要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读来既要让人不觉艰深,又兼具现有知识边界的学术前沿性。借用读者评价来说:它既有趣而不枯燥,又性感而不是八卦,并且充满了怀疑精神。
比如:第一卷作者是考古学家,他除了对中国考古学史有全景式的扫描外,又加入了个人在中国参加田野调查的见闻和体会。甚至还掺杂了许多对各地美食的评价,这大概在别的历史书中很难见到。
又比如:第四卷作者是集中、日、韩三国文化背景于一身的专家,他把三国时期的历史与大家熟悉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作比较,通俗有趣;还将三国历史放到整个东亚史中去解读,让人耳目一新。
3.
在日本,为何国别史只会单独出中国史?
人们通常有一种误解,以为日本研究的东洋史就是中国史。事实并非如此,在日本,东洋史其实是指亚洲史。不过,在研究亚洲史的相关学者中,相当一部分是研究中国的。
并且追根溯源,日本文化的很多方面都在于古代中国文化。特别是近代以前,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和中国有关,都是向中国学习的结果,这也是日本大多数学人的共识。因此,日本人认为,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就无法真正懂得日本文化。
包括「东洋」和「西洋」两个词最早也起源于中国——明代张燮就有《东西洋考》一书:古代中国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自然中国以东的地区都叫东洋。一直到晚清,东洋才变成特指日本。
4.
「讲谈社」百年献礼之作
作为日本讲谈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献礼之作,这套书可谓「历时五年,五次调版,十易封面」。最终,以精美的印刷呈现每卷书中地图、照片上百幅、彩图若干。
首先是由从中方提出报价,日方不断审核出版资质;同时,找寻合适的翻译者、合适的推荐学者、翻译、编辑、制作地图、选配图片、地图送审、重大选题送审、排版调版、设计封面等,几乎耗费了五年的时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的译者,有的本人就是该领域内的学者专家,比如第八卷的译者乌兰女士,即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名元史专家。
5.
关于讲谈社,你了解多少?
作为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社之一,有着百年历史的讲谈社与集英社、小学馆并称为日本出版界的“漫画三雄”。其出品保持着一个传统:定位于大众阅读,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延请专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致力于创造“最有益、有趣”的内容。
1930年(昭和5年)时期的讲谈社图书出版部
不过,回顾讲谈社的创立过程,其实颇具机缘性:1909年(明治42年)的日本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改革,学校大力兴办辩论堂。日后被称为“传媒界松下幸之助”的讲谈社创立者野间清治,恰好于此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创立演讲大会”,这成为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野间清治(1878-1938)和他创立的讲谈社
演讲大会后,他希望借此编一本演讲范本杂志,用来指导青年学生掌握演讲技巧。于是,讲谈社的第一本杂志《雄辩》于当年创刊,并创立了讲谈社的前身“大日本雄辩会”。长久以来,讲谈社和大日本雄辩会两个名称一直通用,直到1958年,改为现在的名称“株式会社讲谈社”。
讲谈社部分杂志
《雄辩》杂志的成功让野间清治在文化出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先后创办《讲谈俱乐部》、《趣味俱乐部》等9本杂志,在当时轰动一时。只要是识字的日本人,一生中必读一种讲谈社的杂志。
讲谈社图书馆一角
全盛时期,其杂志的发行量占整个出版业杂志发行量的70%。此后百年间,讲谈社相继拓展图书和漫画领域,拥有29个图书品类、31本杂志和38本漫画杂志。至今,由野间清治执笔的“三大社训”牌匾——"浑然一体"、"诚实勤勉"、"纵横考虑”,依旧挂在讲谈社的办公楼内。
----------- 这是一本正经的「读史看中华」分隔线 -----------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
----------- 这是二本正经「插播」的分隔线 -----------
《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中文版
北京日报出版社 | 出版
寻求报道请添加微信:mmzzmm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j159010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