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查看: 379|回复: 3
收起左侧

他们的黄金时代:80年代文坛往事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59 名

发帖:NO. 66 名

在线:NO. 27 名

俺乃小潜mg 发表于 2020-4-28 12: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他们的黄金时代:80年代文坛往事古代契约文书收藏馆 2020-04-26 17:33:52








80年代初的一个傍晚,《人民文学》小说编辑朱伟如往常一样,骑着辆凤凰牌自行车,呼呼穿过北京二环内的大街小巷,去阿城家里催稿。
刚涉足文坛的阿城并不知道,多年后自己编剧的《刺客聂隐娘》,会帮助导演侯孝贤拿下第68届戛纳最佳导演奖。那时才30出头的朱伟也不会想到,自己在新世纪里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资深主编,主管的杂志叫《三联生活周刊》。平时,朱伟若是早上去阿城家,阿城也不锁门,知道他来了,总会在被子里瓮声瓮气地说一句:“催命鬼又来了?”算是打过招呼。
这天傍晚朱伟进了屋去,没看到阿城,倒是看到了桌上给他的留言:面条在盆里。








< 作家阿城 >

那是一个作家容易成为“明星”,编辑也与有荣焉的时代。在《人民文学》做编辑的几年里,朱伟先后发掘了莫言、余华、苏童等一批青年作家。这些如群星般闪耀了中国文坛的年轻人,当时相处得如同一家人一样,完全不见外。
那个时候,朱伟住在白家庄。几位青年作家中,史铁生住在雍和宫大街,阿城住在厂桥,张承志住在三里屯,李陀住在东大桥……距离最近的只有两站公交车的距离。
没有电话和手机,他们兴致一来想见谁了,常常骑着自行车说到就到。坐在家里的人可能还在发着呆,哗的一帮人不打招呼就进了屋:“告诉你,今天找到一本萨特……”也不用太多寒暄,坐下就开聊。

当时众人还有一个保留节目——夜里“轧”马路。一伙人经常从张承志家走到李陀家,可能在李陀家楼下买一个西瓜,当场切开,临着路灯坐在马路边,一边吃一边聊文学。
吃完后,还没聊够的人又沿着朝阳门外大街一路晃荡,直到走进东四四条郑万隆家里。而此时,夜间活动的下半场似乎才刚刚开始。
据此不久的1978年,《今天》杂志创刊。诗人北岛和芒克蹬着三轮车,带领朋友们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先后把杂志张贴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单位的门口,又转身奔赴北大、清华。
那时负责在北京电影学院张贴的,是刚刚入校的新生陈凯歌。








< 芒克和北岛 >

大家都兴奋地意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北岛在《今天》的创刊词中郑重写下:“我们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为历史已经前进了。”

诗人是敏感的。即将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无与伦比的80年代。对于许多人来说,此前和此后许久,这样纯真的岁月都不曾、也再没有出现过。

《今天》创刊同年年底,身为诗人和画家的黄锐拉着阿城等人成立了“星星画会”。成员几乎都是想创造些新艺术的年轻人。

画会为争取艺术家自由表达的空间,首开突破权力先河,在露天办展,被屡屡叫停之后,并没有退让,最后不惜与官方公然对抗,引来众多社会人士在其中斡旋调停,一时成为社会热点。

这也被视作整个80年代大幕拉开之前一段意味深长的预演。“星星美展”上有观众留言:但愿星星落下之后,是一个晴朗的早晨。








< 星星美展 >

黄锐一开始为画会取名“星星”,为的就是强调在十年动荡之后,每个人都应该如同天上的星辰一样,作为独立的发光体而存在。








作为串连起80年代文坛众人的幸运儿,朱伟出生于上海,60年代末开始在黑龙江插队。1971年,心气颇高的他写出了一部40万字的小说,那年他才19岁。

因正逢培养“知青作家”风潮,不久,他被请到北京修改小说,从此告别艰苦的农活,还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虽然小说经过几番修改,最终没能完成,但修改过程中,朱伟发现相比于写小说,自己的天赋更多在编辑上。《人民文学》也发现了他对文字的判断力,起了爱才之心,想把他留在北京。

刊物领导跟他交底:你的户口在黑龙江,《人民文学》没法为你解决户口,但准备复刊的《中国青年》可以。最终,朱伟曲线救国,在1978年先去了《中国青年》。

就在朱伟加入《中国青年》的第二年,“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冯骥才写出了自己的中篇三部曲。得到稿费后,他终于可以把“战斗”牌香烟换成“恒大”牌的。那时最让他发愁的,是每天收到的读者来信实在太多了。








< 冯骥才 >

他动手用木板专门制作了一个大信箱,挂在院中墙上,此外还准备了一个敞口提篮。每次打开信箱,他都得用提篮在下面接着,不然来信就会落满一地。

一些读者并不知道他的具体地址,只是写着“天津,冯骥才”,居然也能顺利寄到。更多读者把素未谋面的作家当做了最值得信赖的人,很多信的开头大同小异:我要告诉你一个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的秘密……

冯骥才看过太多秘密后,深觉责任重大,又写了一篇《作家的社会职责》:我认为作家的社会职责就是“回答时代向我们重新提出的问题”。

那两年他因为写作过劳,心脏不好,只能停写,到北戴河静养。不想这惊到了众多圈中好友。还在《北京文学》做编辑的刘恒代表整个编辑部扛了个大西瓜前去探望。更戏剧化的是陈建功,他不知道从哪儿听到了冯骥才已经去世的误传,白白动情地大哭一场。

1982年,朱伟所在的《中国青年》举办第二届“五四”青年文学征文活动,包含笔会环节。

相比于第一届时,朱伟只能简单收拾出《中国青年》杂志社的几间宿舍让青年作家们闭关写作,这第二届笔会,选址在风景如画的桂林。

那一年三月里的桂林,会有年轻人手拿一本存在主义哲学家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到处晃荡,也有人更享受榕树下的闲散漫谈。上海青年陈村脖子上挂了个相机有备而来,目标最为清晰。他提出:我要去手术室看医生做手术,体验生活!

至于朱伟,充当的是“监工”的角色,每天的工作就是软硬兼施,逼这些年轻人写出最好的小说。期间,他成功阻止了陈村和另两位青年作家偷跑去张家界游玩的密谋。








< 1982年桂林笔会成员。前排左二:朱伟。右一:陈村。>
来源:《重读八十年代》 朱伟 中信出版社

朱伟对笔会作品的要求非常高,但一开始陈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20多天的悠哉时光很快过去,陈村随便应付出了一篇小说,不想被朱伟毫不客气地毙掉。朱伟知道他的才气,逼他再写一篇。

在朱伟的强迫下,本来想着收拾好行李就可以开心回家的陈村,不得已又埋头赶出了《花狗子嘎利》。

朱伟对陈村哭笑不得:他不愿写长,写累,除非被我逼着。

《花狗子嘎利》最后在朱伟的建议下改名为《蓝旗》,并获了大奖,可陈村仍然忍不住当面“控诉”朱伟:因受你压迫,方知写稿笔会的风险!以后再不会答应参加要立马交稿的笔会。我不会上当了!

直到90年代,朱伟还对已经拿了好几次上海文学艺术奖的陈村说:你比(王)安忆懒多了。陈村接受批评,回道:Yes,她专心。








1984年春天,和陈村同病相怜、也被朱伟在笔会上折磨过的作家李陀,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招待所里写剧本。同一栋楼里还有陈凯歌的《黄土地》摄制组。

几天后,摄制组出发拍外景,他去送行,也因此第一次见到了摄制组全部成员。大家都戴着太阳帽、穿着牛仔裤叽叽喳喳准备上大巴。李陀大吃一惊:印象中能参与拍摄的应该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没想到这个组几乎全是一群孩子模样的年轻人!

当时就算组中年纪最大的两人——导演陈凯歌和摄像张艺谋,也不过三十出头。

《黄土地》拍出来后,因为不同于以往主旋律电影,一度遭到一些无端批评。李陀想到那一车年轻人,不忍心,特地撰文声援摄制组。








<《黄土地》剧照 >

李陀是内蒙人,有少数民族血统,仗义豪爽,平时大家都很爱聚到他家。江湖上人称“陀爷”。

同年秋天,年轻作家马原带着新作《冈底斯的诱惑》慕名拜访李陀,两人相约聊聊小说。极有个性的马原一进门坐下,就宣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是霍桑。”语气简直不容置疑。李陀表示不同意,马原又立刻回道:“你根本不懂小说!”陀爷听了,竟然也没把马原赶出门去。

第二年,朱伟就在《人民文学》上刊登了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马原出名后,顶着一头长发到华东师大讲课,再配上一双大皮靴,下面的女学生们全看傻了,觉得他就是超级明星。

1985年,调到《人民文学》两年后的朱伟,被破格提升为小说编辑室副主任,副处级别。他一时春风得意,立下豪言:我只和一流作家合作!

当时他眼里的一流作家有一位,叫莫言,刚满30岁。








< 莫言(拍摄于80年代中期)>

那个时候,他们合作了好几部作品,互相已经非常信任。莫言告诉他,自己正在研究家乡的红高粱地和其中的传奇,小说名字就叫《红高粱》。朱伟知道了很兴奋,马上与莫言口头约定:你写完了一定先拿给我看。莫言答应了。

当时全国各大编辑部为了争取到好作者,常常发生“抢稿”大战。所以朱伟煞费苦心,一边要盯紧莫言的稿子,一边又不敢催他太急,怕催急了给写砸了,只能久不久问候一下。有一天朱伟照常问他写完了没有,却听到莫言说:刚写完,但被《十月》的创始人张守仁拿走了。

朱伟当场就急了。莫言也很无奈:我亦没办法,刚写完他就到了,说想看,坐在那儿看了就一定要拿走。这么好的人,我没办法拒绝啊!

朱伟当时就一个念头,一定要代表《人民文学》从《十月》手中抢回《红高粱》。

他也不顾张守仁是自己的前辈,一个电话打过去:老张,这稿子是莫言说好给我们《人民文学》的,您怎能就拿走了呢?文学界如果都这样,还有信义吗?!

张守仁很有雅量,没有废话也没有开高价,两天后又把稿子退给了小辈朱伟。

一年后,张艺谋看上了刊登在《人民文学》上的《红高粱》小说,因为莫言不愿意自己改编,就辗转请来朱伟改第一稿。

张艺谋那时在拍《老井》,一有空就找朱伟聊剧本。两人常在朱伟20多平米的家里指点剧中河山:这里需要大片大片的高粱地!北影厂烟火不够,这里战争场面需要简化!罗汉死后,那首歌要唱起来:高粱红了,东阳鬼子来了,国破了,家亡了……!

把第一稿写完时,是一个雪后天,朱伟骑着那辆凤凰牌自行车在冰缝里扭来扭去前去送稿。

自行车仿佛在雪地里跳舞,好几次要摔倒,却终究没有。那天极冷,但朱伟心里充满热情:这是什么样的岁月啊!








1982年,22岁的余华还在浙江的乡镇卫生所里认真履行一名牙医的职责。

这时专跟虫牙、假牙打交道的余华,断然料不到,12年后,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活着》会被改编成禁片,并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一个高光时刻——为葛优赢得了中国第一个戛纳影帝。

在乡镇卫生所工作的日子里,余华偶然读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顿时惊为天人。他深情地形容:“川端拥有两根如同冬天里的枯树枝一样的手臂,他挂在嘴角的微笑有一种衰败的景象。”

把川端康成引为知己的第二年,余华奉献出了稍显稚嫩的小说《星星》,登在《北京文学》上。因为这篇小说,他告别牙医生涯,进入海盐县文化馆。

1986年春天,余华在杭州的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卡夫卡小说选》,那是整个书店的最后一本卡夫卡,却被同去的朋友抢先买去。他一路追到朋友家,憋了很久,说:“我有一本《战争与和平》。”终于,他用托尔斯泰把卡夫卡换回了家。








< 余华 >

读到其中的《乡村医生》时,他恍神愣了半天,然后突然明白,什么叫做“用异常锋利的思维,轻而易举,就直抵人类的痛处。”

随之他写出了一篇残酷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并暗自得意:“这篇文章发表后,朱伟就会来找我!”

果然,一切仿佛尽在这个年轻人的掌握之中。朱伟找到他,相谈甚欢,两人第一次见面讨论的话题是:古人的想象力与叙述之简洁。

因为卡夫卡,这个似乎总是一脸坏笑的年轻人,从此不惧于在作品中直面人类所有苦难。

几乎同一时间,《北京文学》登出了一篇《桑园留念》。作者23岁,外表看上去,就“像个虎头虎脑的清纯少年”,非常羞涩。

但朱伟评价他:一出场就是一流作家,写的最好的就是欲望。“吱呀响的木门,涂过桐油的木窗,沿河濯衣的石阶,还有桑园里开花甜腻的桂花树,都为表达霉菌一样在其中发酵的欲望。”

这个年轻人是苏童。看着这个害羞的大男孩竟这般熟知旧时代中姨太太们之间的战争,朱伟推测是因为他来自苏州。








< 苏童 >

后来他写的最好的小说,被张艺谋拍成了电影,叫做《大红灯笼高高挂》。

1988年,苏童新婚不久,在北京新街口附近分到一个上下两层的小木楼,没地方做饭,却有咯吱响的老木梯,舒适老旧的调调,总吸引着一帮朋友跑去席地而坐大聊特聊。

那一年,朱伟全家回上海过年之前特去拜访。为表贴心,苏童还尽地主之谊,在自己的书房外为客人精心准备了地铺。可最终也没让客人睡好——当时的人谈起文学来,可以不分昼夜。苏童除了偶尔抱怨一下微波炉热饭完全没法吃之外,一直都抓着朱伟狂聊西方文学。

《大红灯笼高高挂》拍摄时,朱伟去乔家大院探班。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身上落满雪的张艺谋忙得一个镜头来回拍,根本没空招呼他们。一行人就自己顺着梯子登上了房顶。整个大院的房顶都是相通的,但有隔墙。人在其间穿梭找路,宛若进入迷宫。

在全院最高处,他们看到了雪夜里的乔家大院全景——“门窗都是黑的,窗口透着青光”。院落里,将会响起那句著名的吆喝:“一院点灯!……二院点灯!……”大红灯笼挂起。

很多年之后,朱伟还记得——“那天的好处,是在全院的最高处,领略了雪光中这座北方院落之美。”








如果非要给80年代的文坛选择一记最高音,大概许多人都不会反对1986年冬天举办的“中国·星星诗歌节”当选。

诗歌节上,顾城、北岛、舒婷……十大诗人从全国各地赶来,首次聚齐,却也是十个人最后一次聚首。粉丝们“诗人万岁”的高呼声中,摄像师肖全摁下快门,那些风华正茂的脸庞从此得以不朽。








< 左起:舒婷、北岛、谢烨、顾城、李刚、傅天琳 >

也是这次诗歌节中,盛名之下的朦胧诗派被第一次公开呛声,新的诗人和诗歌找到了崛起的空间。

如今回望1986年的鼎盛荣光,会发现在那之后,许多事情都慢慢发生了变化。

1987年,诗人张枣出国一年后,又带着无限眷恋与国内诗人朋友们重聚。可他失望了:“我在国外最怀念的谈话突然变得不那么沉醉过瘾,大家在谈论诗歌的时候也开始有些心不在焉。”

当时全国较有名气的诗人里,就属北岛不怎么和大伙打成一片。他还一度设立了“今天诗歌奖”,试图与他眼中的“官方文学”抗衡。也许因为他一直抵抗的姿态,他总是表情严肃。

可清高如北岛,在1988年春节前夕,还是来到中国作协领取了“优秀诗集奖”。这是他一直“看不上”的官方荣誉,奖金2000元。领奖时见到老朋友,北岛有些尴尬:唉,快过年了,没钱花了。

朱伟很早就向北岛约小说稿,但两人直到1985年才第一次见面。见面时,朱伟看到北岛神情持重,还暗自好奇——早时的北岛,也是这般永无释怀的样子吗?

80年代末,北岛远走国外。1990年,朱伟第一次到美国。北岛带他进了一家唱片店,说:送你一张CD,自己挑。朱伟选了一张马勒第二交响曲,39美金。付钱时北岛就笑:这小子真会挑,花我40美金。

当时北岛的经济也并不宽裕,常需要教课贴补家用。虽然教的是写作课,但他每次开课前都会重申:写作是教不会的!因为它来自每个人的内心。

朱伟曾说,80年代,起码在文化圈内,还是一个不谈钱的时代。但韩少功却有不同的经历。

1988年,刚翻译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韩少功,决定远赴新成立的海南省。受“新建一个‘精神意义’之岛”的理想感召,他创办了市场化杂志《海南纪实》,首期就卖出60万册,开杂志实现经济自立之先。








< 韩少功 >

在韩少功的带领下,这个杂志文人小团体很像一个理想主义公社——有公约,遵循民主、按劳分配等原则。

可惜一年后,乌托邦散伙。原因是:公约无力阻止团队在创获财富后产生的分歧。

那是1989年。

面对即将到来的90年代商品化浪潮,文人们沉浮其间,并不清楚等待他们的,会是怎样的一个新十年。

同年,诗人海子自杀。一个时代结束了。许多年轻人仿佛在那一年纷纷老去。








< 海子 >

朱伟记下一笔,就像一声轻叹:那一年,大家都无暇于文学了。

回望这段岁月,北岛写下了那段被熟知的文字: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80年代最后那两三年里,原本长发不羁、走到哪儿都有文学女青年求教的马原娶了太太、生了孩子,时间越来越多地被世俗生活占用,一度远离了原来的圈子。

90年代初,他突然找来器材,并给全国文学圈旧友们一一打电话——他要拍一部《中国文学梦》。“使大家能看到活生生的汪曾祺,看到活生生的莫言与余华。”

才进入90年代,他就已经开始怀念80年代了。

1998年冬天,李陀在90年代初去美国后,第一次回国,约了朱伟等一群老友,去看望当时身体已经不太好的史铁生。

大家快十年没有聚得这么齐,都在一个小饭铺里坐下。凳子很小,每个人都挤在一起。有那么一瞬,仿佛80年代的时光又回来了。可聊起各自近况,又让人顿时叹息:彼此已经分道扬镳,距离已远。

2018年,朱伟已经从《三联生活周刊》主编的位置上退休三年。《三联》于1995年创刊,创刊之初就意在市场化。

即使主编一职为朱伟在21世纪里带来了更多荣光,可让他无比眷恋的,还是那个更遥远的80年代,他这样回忆:“八十年代的重要性在于,国家的强大首先是因为个人的强大……我自己能够清晰地感觉到,通过八十年代怎么样从一个很小的我慢慢变得越来越大。”

转眼40年流过。

80年代,应该会永远召唤着这些多情的亲历者们,无法抹除、忘却,只是不会再轻易重现。

但它也永远会在那里,等着后来的人去发现:原来有人曾经那样热火朝天地活过,而你本来也可以,或者,你也可以。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叉烧往事(ID:chashaows),作者:叉少。
叉烧往事,专注于发掘旧时光中的闪光时刻。这里写的都是跟时间有关的故事。时光是个魔术师,当年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却在冥冥之中决定着历史和人生走向。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3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暂未上榜

发帖:NO. 274 名

在线:NO. 27 名

落尘 发表于 2024-6-20 18: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太高深了,理解力不够用了!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37 名

发帖:NO. 43 名

在线:NO. 27 名

一条龙 发表于 2024-6-21 17: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不错哦,楼主这是要火的节奏啊!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7 05:32 , Processed in 0.264394 second(s), 6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