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已不复往日辉煌,江河日下已成不争事实。此境况让人不胜惋惜,那些看着港片长大的人对此更是扼腕叹息,港片如他们的青春一样一去不返,只能停留在记忆中,任人凭吊。
港片的衰落,最直观的表现是后继无人、人才凋零。活跃在大众视野并被接受的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些人。随着他们的老去和退出,港片留下的最后一丝光辉也必然黯灭。
港片的衰落,总有人说是97之后,其中意味,大家心知肚明。这种解释我理解为想当然、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
(港片的衰落总是伴随了香港在大中华文化圈地位的降低)
想说清楚港片为什么衰落?必须要说明香港电影为什么会崛起。
一,香港城市的特质。
香港原本是个不毛之地,从1840年到1945年,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巨变,社会动荡,战争迭起,人们追求无非是生存。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文化、政治的进步更是奢望。而香港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确实如乌托邦的存在。一大批内地人为了稳定的生活,纷纷迁往香港,他们中间有文化人、商人、军人、政客、底层劳动者等三教九流。他们利用香港特殊的地位,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他们包括他们的后人为香港电影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张彻、胡金铨、李翰祥、楚原、吴宇森、徐鞍华、王家卫、袁和平等这些早期的大导演,他们来到香港,为香港电影的开创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一些父辈从内地迁到香港的,比如:成龙、周星驰、张国荣、梅艳芳、曾志伟等等,更是数不胜数。
香港从一个小渔村,经过百年的历程,最终成为国际大都市,可以说香港从一开始就是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接纳了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不断贡献才成就了今天的香港。香港电影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二,内地和东南亚人才的输入。
甲,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直接体现对香港电影的影响上就是各种电影公司的成立,比较有名的就是邵氏,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巅峰期,给香港电影留下最大的财富是电影行业里一大批人才,导演、演员、编剧、幕后。
乙,题材的来源
涌入香港的各阶层的人,他们在香港为了生存和发展,谱写了黑与白、血与泪的各种篇章,成为香港电影题材的主要来源。
文人的来港,比如金庸、黄霑、倪匡、蔡澜等,他们创作的作品成为香港电影源源不断的题材库。
那时候,香港电影的香港特质并不是很明显,各种历史情怀和家国精神的电影也是层出不穷。
三,特殊时期香港特殊的地位
那个时候的内地相对落后,经济上还是计划经济,文化上远没有今天开放;台湾在政治环境上也远远比不上香港。这造成了香港在当时在整个中华文化圈的特殊存在,在经济和文化形成相对较高的维度,香港的东西更容易被接受和喜爱,就如上世纪上半页的上海。这就为香港电影市场的打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些条件和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造就了香港电影的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和巅峰。
而如今,以上的条件在香港已不复存在。进入新世纪直到今日,香港电影的没落已成事实。
香港电影没落,最直接的就是市场的萎缩。电影不挣钱甚至亏钱,形成了连锁反应,直接影响整个电影产业。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没有了市场:
一,内地电影的崛起和观众审美的疲劳。
2002年,英雄横空出世。大制作、高票房、全新的营销方式,这些都区别香港电影以往的套路。这说明了内地电影人已经开始了追赶和领跑。冯小刚的贺岁电影相对于香港电影,在内地更接地气,再加上对香港电影的审美疲劳,观众更愿意为内息电影掏腰包。此时,内地电影动辄几亿的票房更是香港电影几千万的票房无法相比的。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更加剧了香港电影的衰落。
二,香港的相对衰落
其实,香港肯定比以前更好,但是相对于内地的发展,香港显得慢了,特别是内地加入WTO后,香港失去了重要的支撑。人们再也不会一股脑的认为只要是香港的就是先进的、值得模仿和喜爱的。这种心理的变化,也使得人们很难再接受新的香港电影人,人们喜爱香港电影,很大程度上是怀旧,怀念。但这一情况随着老一辈的电影人陆续离开,香港电影将留下最后一丝余晖。
三,好莱坞的冲击
四,香港电影的原罪
电影公司就是挣钱,谁的票房号召力高,就用谁,这也造成了在其巅峰期,以“双周一成”为代表的知名演员占据了绝大多数资源,堵住了新人进步的道路。从导演、编剧、演员到场记、武指,后继无人。
五,香港电影甚至是香港,已经没有了开放包容。
他们专注于香港这块小地方,专注于发生在香港的人和事,已经没有了以前纵贯古今、容纳五湖四海人和事的气度和能力。这时的香港电影更像是孤芳自赏的半老徐娘,一边回忆这往日的花枝招展,一边又拒绝接纳和融入新的环境。
香港电影是在特殊时期,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地方,由一大群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共同造就的一个时代记忆。她最终会成为一段令人回味但又必然进入博物馆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