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十万古墓——宝鸡市凤翔县,一直备受关注的就是这座“秦公一号大墓”。
“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学史上“五个之最”:它是目前我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墓内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等级最高的葬具实物;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据史书记载,秦国包括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共有36代国君,其中19代建都雍城(今凤翔),时间长达294年。位于雍水河西面的三畸原(北园),距雍城约6公里,被秦国统治者定为秦公陵园区。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遗址分为城址区、秦公陵园区和国人墓葬区三部分。
“秦公一号大墓”就位于秦公陵园区,是迄今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古墓。秦公一号大墓考古发掘开始于1976年,到1986年发掘结束,整整10年。陵墓全长300米,比河南商代国王墓大10倍,比长沙马王堆一号大墓大20倍。从墓道的一端望去,整座墓葬就象一道幽深的峡谷。
回到1976年,古墓被考古学家发现的故事极具戏剧性。
由于秦国地处西部,现代考古学家想知道秦国人到底属少数民族还是华夏子孙,于是在陕西到处走访考察。偶然间听说,在宝鸡凤翔南指挥村有块土地,无论雨水多寡肥料多少收成都很差,有个人想从这块地上挖点土给土屋补墙,却发现挖出的土颜色不同。
敏感的学者们意识到老百姓说的“颜色不同的土”可能是“夯土”(被打实的泥土),立刻前往该地,果然挖掘出了一座占地近两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的、深度达二十余米的巨大古墓葬——“秦公一号大墓”。
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们发现这个墓竟然已经有了247个盗洞,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汉代,一直到唐宋和明清时期,让他们不由得心头一凉。
不过幸运的是即便大件青铜器所剩无几,出土珍贵文物依旧达到3500多件,其中还包括最重要的刻有290多个篆文的石磬(古代乐器)。被盗了247次还能有3000多件文物,那之前到底是有多少陪葬品啊……简直难以想象。
最关键的,通过这些文物的发掘和文字的解读,学者们终于证明了秦人的族属为华夏子孙,而非少数民族。由于盗墓情况严重,考古人员在清理棺椁的时候,开棺以后并没有发现遗骨,这让探求墓主人真实身份的难度大大增加,几近于零。
又是一个“意外惊喜”,考古人员们发现刚找到的刻有铭文的石磬上有着关键信息。铭文上有话—“共桓是嗣”,意思就是“秦共公和秦桓公的继承人”,即秦景公,墓主人的身份终于得知。
在一众大小物件中,墓里还出土了我国最早、等级最高的“黄肠题凑”葬具实物,这是目前发现的体量最大的帝王级不朽墓具。
“黄肠”强调的是材料和颜色,也就是黄心的柏木。“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合起来解释,“黄肠题凑”是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堆叠而成的厚木墙。
“黄肠题凑”是周朝天子的丧葬规范,但按照周礼,当时作为诸侯国的秦,即便是国君也无权享有这样的丧葬规范。由此考古人员也得出秦国当时国力足够强大,秦景公使用周天子才可享用的葬式可见秦的雄心已经超出关中一带。
除了够大、够久,这个墓最惊人的其实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排场”。
在大墓第2层台基处,考古队员发掘出了一个头骨,他的嘴大张,死前像是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什么。晚些时候,距离头骨不远,人们又发现了一节折断的胳膊残骸。
考古队员共清理出人骨遗骸20具。这20具神秘尸骸都无棺无椁,位置杂乱无章。显然,他们都是殉人。在接下来的土层中,众人陆续发现了166具棺木,棺木们打开后,里面的殉人全部蜷缩下肢。这使考古专家想起史书上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秦人中盛行屈 肢葬,即在人刚死之时,用布带将其下肢向上卷曲捆扎,然后入棺埋葬。
这166具尸骸,按其生前地位分别以匣殉和箱殉安葬,据考古人员推测,箱殉的72座尸骨生前可能是墓主妻妾和近臣,而剩下的94具骸骨则很可能是专为秦王制作各式工具的工匠。令人意外的是,经过考证研究,这166位殉人都为自愿殉葬,并没有受到强迫。
至于最早发掘出的那20具尸骨,他们都是在墓葬完工后,被用以祭祀而残忍杀害的奴隶和俘虏。从发掘地尸骨遍地看来,当时的屠戮现场非常血腥。
如此大规模的人殉场面,也足以反映当时秦国经济实力的强盛,以及统治者的残暴、奴隶劳役之凄苦。从已有的考古发现可知,自秦朝建立之后,残酷血腥的人殉制度,才逐渐被陶俑所替代。这种殉葬的方式,在规模浩大的秦兵马俑中可见一斑。
站在车马坑西望。大概有一个足球场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