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史航说:
“我们要以欣赏唐诗、宋词的心态,去欣赏上译厂80年代的译制片。那是可以传世的艺术品。”
上译的全称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它成立于1949年,上世纪80年代是译制片的辉煌时期,获奖无数,引发全民追捧。
上译,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珍贵的回忆。
28年前的上译配音磁带
陈叙一、邱岳峰、毕克、尚华,刘广宁、赵慎之、施融等等,这些字眼后,是一条条卓越的声音。每每见到他们的名字,脑海中瞬间能匹配上他们的声音,同时,眼前蹦跳出一个个鲜活的电影人物。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来自一位当年上译的小粉丝。大意是:少年时,晚上回家,手里总提着一只小小的录音机,里面播放着上译录制的电影配音片段。寒冷的夜,狭长的弄堂,但是每每听到他们的声音,总觉得自己牵着父亲的手,走向灯光深处。
上译制片从90年代开始渐渐没落,人们更喜爱原声电影,而那些粗制滥造的配音更是加深了人们对译制片的反感。
可还是有很多人,对上译配音念念不忘。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上译的魅力所在。
旧厂址
每把声线都是唯一:老厂长的“一桌菜”理论
区别于如今电视银幕上清一色的华丽、圆润,同质性极高的配音,上译的声音可谓千奇百怪。
除了那些圆润、洪亮的、符合传统审美的声音外,你还能听到粗的、哑的、扁的这些“怪腔”,可就是这些声音凑在一块,完成了许多经典之作。这归功于老厂长陈叙一独到的眼光。
配音大师邱岳峰,曾经为自己"公鸭般嘎嘎"的声音感到羞愧,而陈叙一却说:
“嗓子好当然是好事,可是一盘菜再好吃,也不能满桌子都清一色。如果弄得将来在银幕上都分不出谁是谁,那又有什么好?将来咱们这支队伍,还是要各有特色,要凑成一桌菜!”
于是各色珍馐齐上,开了一桌声音的“满汉全席”。
老厂长陈叙一
1.邱岳峰:沙哑的声音也是顶级的存在
邱岳峰可谓是上译的一大高峰,当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的《大闹天宫》中的孙大圣,就是由他配音。后来86版《西游记》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特意按照邱岳峰的音质找到了李扬。
邱岳峰对电影人物是艺术性地再创造。《简爱》中的罗切斯特,邱岳峰用沙哑中透露威慑力的声音塑造他争吵时暴躁、刻薄的个性,用充满失落和渴望的呼唤凸显他对简爱的深情。这一部本来很普通的片子,因为邱岳峰的声音成为经典。
而在《狐狸打猎人》中,他一人分饰四个角色,狐狸的狡猾、狼的凶暴、老猎人的老道和年轻猎人的怯懦,一把声音四种性格,你绝对不会搞错。这就是邱岳峰的魅力。
另外,他是《悲惨世界》中的小店主德纳迪埃、《哪吒脑海》中的东海龙王、《阿凡提》中的巴依老爷《红菱艳》里的莱蒙托夫。他那种混杂着砂砾般质感的声音,加上自己的艺术修养,让“邱岳峰”这个名字成为配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后来,童自荣回忆起邱岳峰,他说:“令我苦恼的是,咱们再也找不到像邱岳峰这样的(配音大师),有那样的特殊的音色,观众那么喜欢他,我不甘心找不到,但事实上找不到……”
2.毕克:他的声音里,有一种可被信任的风度
小时候看《阿凡提》,只要阿凡提一张嘴,我的心就如吃了定心丸,因为那声音告诉我,他赢定了。
毕克的声音高贵华丽,是中年男子的稳健与文雅,有一种大树扎根,稳若泰山的力量。
毕克最著名的配音角色是《追捕》中的高仓健 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大侦探波罗。高仓健“硬汉”形象,毕克功不可没。而波罗那众所周知的聪明与傲娇,在毕克声调略提的语调里显露无余。他时常悠着悠着,把胸有成熟的推理一一推出,带着意味深长的尾音。
案情大白后的长篇论述,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将破案故事的离奇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声音构建起极强的戏剧张力,把观众带入电影中的世界。我们依然记得结尾处,毕克那句对爱情的忠告:“像美国人常说的:‘悠着点!’”
童自荣是《少林寺》中的李连杰,也是《佐罗》中的英雄佐罗。华丽如丝缎是他声音的表面,硬挺的男性力量是他声音的骨架。
《佐罗》无疑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声音属于“王子系列”,带一点“甜丝丝的”味道,声线里的温情叫人沦陷。
电影《佐罗》的扮演者阿兰德龙一把烟嗓,而童自荣赋予他清凉有力的嗓音。阿兰大呼,到了中国可不敢开口,怕破坏了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童自荣“完美”了阿兰德龙
阿兰德龙一人分饰两角,童自荣也用声音将两种个性表现完美:一会是柔弱无用的总督,一会是果敢的英雄佐罗,童自荣的表现恰如其分。毫不夸张地说,他的配音赋予佐罗这个形象别样的味道。
他最近一次被广大观众听到的作品是《大圣归来》中的反面角色,妖异邪魅,依然魅力无穷
另外,尚华、于鼎这“一急一慢”好哥俩配出了经典喜剧《虎口脱险》。
尚华的指挥家,急性子、小聪明,语速极快,带着艺术家的神经质。于鼎的粉刷匠角色却正好相反,慢条斯理,宽容大度。
于鼎塑造了善良的粉刷匠
尚华和于鼎在这部电影中发挥出色,有人评价他们如同两位相声演员“一逗一捧、配合完美。”
尚华的指挥家“形神兼备”
还有潘我源,《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玛吉史密斯的配音者,那声音简直“可怕”:嗓音干枯,仿佛一块纤维脆弱的布匹,稍一撕扯,立即丝丝缕缕,声音中有许多撕裂的口子与破洞。很怕她说话的时候,忽然哪那个字眼掉入黑洞,消失不见。
可即便如此,听她的声音,你依然感觉无比舒爽,仿佛有许多情绪与力量在那些缝洞中各就各位,带来丰富的情绪体验。
右一玛吉,年轻的《唐顿》老夫人
这一桌大菜,或清爽或肥美,鲜香咸辣,各有滋味,为你呈现回味无穷的饕餮盛宴。
追求极致的工作热情当年上译的译制工作可用“精细”二字来形容,那份不计成本的投入与打磨令人肃然起敬。
在台本翻译上,配音演员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做《虎口脱险》的台本翻译时,遇上一个难题:主角们在浴室,哼唱着“Tea for two and two for tea”。
“Tea for two”按字面意思可直译为两人份的茶,后来被翻译成“情侣茶”,但用中文唱起来,总觉得生硬拗口。后来,经过一番琢磨,发明了一个新译法“鸳鸯茶”。
“鸳鸯茶,鸳鸯茶,你和我,我和你。”这一段土耳其浴室中的三人相认情节,让人笑破肚皮,也成为了电影中的经典桥段。
又比如,《加里森敢死队》中,大家斟酌如何称呼小队负责人,叫领导、队长,都不合适,最终将"Yes ,sir."翻译成:“是的,头儿。”一个“头儿”,把江湖气和男人们之间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妥帖,也很符合口语的情境。
在配音工作上,每个人都投入120分的努力。
邱岳峰在没有自己的配音任务时,总是悄悄地呆在一边,仔细地观察别人的配音。为了吸收更多的经验,他还特地跑到其他电影厂听配音,往往连饭也顾不得吃。
尚华在配《虎口脱险》时每晚都睡不着觉,一直回忆着指挥家的面部表情,想象他的情绪,血压一度狂飙。他在配音前,往往要求放映员连放数十遍以便揣摩。回家还要琢磨口型,总要对上70、80遍才作罢;
毕克讨论口型细致到半个口型。比如,“到这里来。”中的“这里”,是两个口型,而针对屏幕上演员的口型,就要改成“这儿”,这就是一个半口型。
每场配音,都有口型员在场把控,细致入微,保证质量。
配音现场一
配音演员也是演员,而演员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台词,上译演员在配音前都会将台词背熟,不仅熟悉自己的台词也要熟悉别人的台词,这样才会在连接气口上做到一气呵成。
联想到如今有些演员,直接以1234代替台词,再看看这些幕后的译制人员,对工作的态度呈天壤之别。
每个配音演员都有自己工作特点,在琢磨如何更好地表达电影中的人物情感中各有绝招。其中童自荣的“鞋子”秘密,一直被大家当做美谈。
当年他配《佐罗》,一人分饰两角,如何更好地区别两个不同的人物性格呢?
当他配柔弱的总督时,他就穿上了拖鞋,感受自下而上的懒洋洋,塑造总督纨绔子弟的纤弱特质;而他配佐罗时,踩一双锃亮皮鞋,让自己有一种挺拔、紧绷的状态,从而使得声音中带出英雄人物高昂不屈的气质。
“穿鞋”理论反映出译制片成功的原因,这样愿意花心思,从声音以外下功夫的工作态度,注定了作品的成功。
配音现场二
为了加深对于影片的理解,配音演员们还有“刨根究底”的精神。
尚华为了配好影片《老古玩店》,阅读狄更斯的的原著,了解他生平与写作背景,最终将剧中人配得惟妙惟肖。
而邱岳峰要阅读剧本周边,只要相关的书籍、杂志,他都要进行查阅,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知晓它的历史背景、风俗人情,从而进一步体察角色的性格,心情和气质,考虑设计台词的语气、速度、节奏。他不论角色的大小,总要做精细的案头工作,每一句话都要反复推敲,往往要忙到夜里一两点钟。他的儿子对他的印象,也总是一人在灯下,低着头,手握剧本,口中喃喃自语。
结语:很多人都说,这群从未去过外国的中国人,用他们华丽、深情、贵族气的声音,引领当年的观众见识了一个浪漫、激情的西方世界。
他们对台本翻译的精益求精、对配音过程的反复推敲、对自身水平的不断要求,创造了配音史上的奇迹,让我们听到最优美的语言、感受到最动人的情感。
就像有一首歌词唱的:“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在反复聆听他们的配音作品,那从声轨中沙沙而来的声音如此诱人,如此抚慰人心。
作者介绍:安安,在文艺海洋中溺而不毙的双鱼女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url=]#头条青云“叫好又叫座”作品征集#[/url]
[url=]#新作者扶植计划第二期#[/url]
[url=]#心晴计划#[/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