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创作中必须掌握的写作技法:正绘与侧笔写作技法原创 湖畔悠悠心 2020-06-06 18:14:52
谈文学创作中必须掌握的写作技法:正绘与侧笔写作技法一.什么是正绘和侧笔写作技法(一)什么是正绘写作技法 所谓正绘写作技法,就是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它以作者或人物的视点从正面来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直接描绘、摹写或刻画。 正绘经常运用于描绘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和细节,也可以描绘景物,包括自然风景,社会环境与场面等。正绘描写实有的人物、景物,也描写想象虚构的人物、景物,另外,抽象的事理情感也可以用正绘的方法来表达。 1·正绘人物外貌:比如曹植的《洛神赋》中直接正面描写洛神的美貌: 曹植的《洛神赋》中直接正面描写洛神的美貌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 作者从体态、腰身、颈项、肤色,眉眼、唇齿、酒窝、仪表、情态、举止、言语等方面做了细腻地描绘 ,下文还有衣着打扮和动作的正面描绘,我们就不赘述了。这样,经过精雕细琢的正面描绘,一个气质优雅的神女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 2·正绘人物的语言动作:鲁迅的小说《药》 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在这里作者通过蛮横的言语,再加上,运用一系列的连动动词:“摊着”、“撮着”、“抢过、“扯下”、“裹了”、“塞与”、“抓过”、“捏一捏”、“转身”的动作描绘,一个蛮横、凶残、贪婪的刽子手形象便立在我们读者的面前了。 3·正绘社会环境(场景):比如鲁迅小说中“刑场看客”的描写: 鲁迅多次提过我国国民的劣根性之一的——“愚昧、麻木的看客”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鲁迅多次提过我国国民的劣根性之一的——“愚昧、麻木的看客”,他们专以看“杀人” 为乐趣。在这里以比喻加夸张的修辞手法,正绘了众多国民看杀革命党人的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广大民众的弊病以及唤醒“睡在铁屋子”里的民众的必要性。 4·正绘自然风景:比如鲁迅的《雪》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自然风景的正绘,有时按照时空顺序展开描写,有时按照作者主观感受的情绪或者认识次序展开描写。在这里鲁迅是把暖国的雨与江南的雪联系在一起,是出于联想;对雪野中山茶、梅花、杂草的描写也都是凭记忆泛起的顺序写来的;蜜蜂的出现是因为回忆激起了幻觉、记忆、联想的出现,都是主观感受的结果。 5·正绘人物心理: 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有一段:于连和德·莱纳夫人二人第一次相见时,各自的心理描写: 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有一段:于连和德·莱纳夫人二人第一次相见时,各自的心理描写
这个小乡下人面色那么白,眼睛那么温柔,有点儿浪漫精神的德·莱纳夫人开始还以为可能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姑娘,来向市长先生求什么恩典的。她同情这个可怜的小家伙,他站在门口不动,显然是不敢抬手按门铃。她走过去,暂时排解了家庭教师的到来所引起的悲伤和忧愁。于连面对着大门,没有看见她走过来。他听见耳畔有温柔的话音响起,不由地打了个哆嗦:“您到这儿来干什么,我的孩子?” 于连猛地转过身,德·莱纳夫人的温情脉脉的目光打动了他,他不那么胆怯了。很快,他惊异于她的美,就把什么都忘了,甚至把他来干什么也忘了。德·莱纳夫人又问了一遍。 “我来当家庭教师,夫人,”他终于说,对自己的眼泪感到很不好意思,尽量揩干净。 德·莱纳夫人愣住了,他们互相望着,离得很近。于连从未见过穿得这么好的人,尤其是一个如此光艳照人的女人,而且还用一种温柔的口吻跟他说话。德·莱纳夫人望着他颊上的大颗泪珠,这年轻的乡下人的脸刚才还那么苍白,现在却变得那么红润。很快,她笑了起来,小姑娘般疯也似地快话,她笑自已,想不出自己有多幸福。怎么,这就是家庭教师,这就是她想象中的那个来训斥和鞭打她的孩子们的衣冠不整的肮脏教士! 于连从未见过穿得这么好的人,尤其是一个如此光艳照人的女人。
《红与黑》中有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我们选的上段是二人第一次见面时瞬间的心理描绘。于连在自己家里一直受气,也重来没有接触过如此美丽高贵的女人以这样的语气与自己说话;而对于德·莱纳夫人来说,她一直为将要到来的家庭教师会对自己的孩子严厉而忧心忡忡。在见到如此温柔、可人的于连,一颗悬着的心便落了下来。 (二)什么是侧笔写作技法 所谓侧笔写作技法是和正绘技法相对而言的,这种写作技法主要是指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也包括侧面叙述。侧笔往往在表现事物的时候,通过描述侧面来表现正面和主体,就反应角度而言,是一种间接的折射,且多是以实写虚。 比如清代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宋代画家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集》中讲了同样的道理:“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也就是说,画家在表现高山、远水时,如果仅泼墨于山、水本身,则显不出其高其远,相反,如果让山腰缠于薄雾烟霞之中,在水面设置岛屿断脉,这种通过描述侧面来表现正面和主体;以间接衬托折射出难以描摹的“春之精神”、“山之精神”和“水欲远”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侧笔技法的运用。 侧笔大多数是从描述事物的这一面来表现事物的那一面,或从描述这一个具体事物来表现那一个具体事物的。 古代有位画家,老师命题让他画出“深山藏古寺”的诗意。他并未从古寺正面直接着笔落墨,只画了深山、涧水和一个在澗水边挑水的和尚。人们却可以由此自然联想到古寺的存在。这种间接表现古寺的方法,显然是把古寺虚写了。这种以眼前之实景写画面上看不见的“虚景”——“深山藏古寺”,更能调动人们的想象力,由于含蓄就更耐人寻味,这也许比正面直接描写古寺更有一点诗味,在艺术构思与表现角度上,更有它的特色。所以侧笔习惯上也称为烘托法,是烘云托月之法,这种方法是中国国画的传统技法,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使物像更鲜明突出。 徐庶推荐诸葛亮
比如: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叙写徐庶推荐诸葛亮: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徐庶如此推荐与赞许,可见其对诸葛亮是何等的钦佩,这其实是使用侧笔表现了诸葛亮的非凡才干、自尊与声望。 再有《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也是一段精彩的侧笔描述。由“旁观冷眼人”冷子兴嘴里介绍贾府情况更有说服力和可信性。 二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诠释正绘与侧笔技法的配合运用作为文学描写的一种手段,正绘和侧笔写作技法有着很长的历史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正绘与侧笔技法的运用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比如:《诗经.硕人》一诗,题目就是“硕人”(高大白胖的人,美人。当时以身材高大为美。此指卫庄公夫人庄姜。),该首诗的主题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貌的。仔细玩味全诗四章的所有描写的内容,就会发现,为了凸显庄姜的美丽,就运用了正绘兼侧笔的技法: 《诗经.硕人》中的正绘兼侧笔技法
齐硕人其颀,衣锦褧衣。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对庄姜外貌正绘的句子,第一章中仅有两句:“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这两句是扫描庄姜外在形态美:高大白胖的美人出嫁时,外罩御风尘用的麻布披风)除了这两句写她整体外在形态外,正绘其容貌的笔墨都集中在第二章,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恰似电影的特写镜头,犹如纤微毕至的工笔画,细致地刻画了她艳丽绝伦的肖像美——柔软的纤手,鲜洁的肤色,修美的脖颈,匀整洁白的牙齿,直到丰满的额角和修宛的眉毛,真是毫发无缺憾的人间尤物! 如果以上人物容貌正绘是静态描绘,接着的两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是化静态为动态。寥寥八字,却传达出美人之“神韵”。如果一味静止地正绘写形,很可能流为刻板、呆板、死板,犹如纸花,了无生气,动态地绘神则可以使人物鲜活起来,气韵生动,性灵毕现,呼之欲出,似乎从纸面上向你走来。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倩”“盼”二字尤富表现力。古人释“倩”为“好口辅”,释“盼”为“动目也”。“口辅”指嘴角两边,“动目”指眼珠的流转。可以想象那楚楚动人的笑靥和顾盼生辉的秋波,是怎样的千娇百媚,令人销魂摄魄。 所以我说,该首诗中肖像正绘技法的运用极富特色,高妙至极!为什么说“极富特色,高妙至极”再听我慢慢道出其中的奥妙: 人物肖像的正绘,静态的细腻描摹是基础,试想一下,假若没有前面对庄姜:柔软的纤手,鲜洁的肤色,修美的脖颈,匀整洁白的牙齿,直到丰满的额角和修宛的眉毛的精雕细刻的正绘,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没有依托,没有基础。形的描写、静态的描写必不可少,它们是“神”之美、“动态”之美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那么她搔首弄姿,也许会成为令人生厌的东施效颦了。 所以,我以为:高超的人物外貌正绘往往要把表情的直接性与表意的间接性,表形的具体性与表意的传神性辩证的统一起来,以形写神,与神显形。为惟其如此,方可做到形神兼备。 前文我说,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正绘与侧笔技法的运用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还在于该诗不仅注意到了在正绘时化静为动,以形传神,同时已经能够把正绘与侧笔相互配合来运用。这首诗中侧笔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侧笔1·介绍庄姜的身世:“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说她的出身——她的三亲六戚,父兄夫婿,皆是当时各诸侯国有权有势的头面人物,侧笔写这些,是意在说明她是一位门第高华的贵夫人。 侧笔2·婚礼的隆重和盛大:“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侧笔写婚礼的隆重和盛大,其用意仍然是在烘托新娘子的美丽高贵。 侧笔3·国事安排:“大夫夙退,无使君劳。”(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侧笔写大臣们早早地就退朝了,为的是让君王专心去准备迎接新娘子,其用意也是在渲染烘托这位新娘子娇贵、美丽不一般,深得君王宠爱。 侧笔4·壮美鲜丽的自然景象:“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那洋洋洒洒的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北流入海;那撒网入水的哗哗声,那鱼尾击水的唰唰声,以及河岸绵绵密密、茂茂盛盛的芦苇荻草,这些壮美鲜丽的自然景象,都意在凸显,只有如此美丽高贵的新娘子才享有这美好的时光和景物,连那浩浩荡荡的黄河之水都为美女的出嫁助势增威,那撒网入水的哗哗声,那鱼尾击水的唰唰声似在为新娘子出嫁奏起欢快的音乐,那河岸绵绵密密、茂茂盛盛的芦苇荻草也似在为这位美人送行示意。当然,“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自然景物也是庄姜一路上看到的景物,是一派生机勃勃、活泼向上的欢乐景象,这正是对庄姜出嫁时喜兴心情真实而形象的烘托。 侧笔5陪嫁姑娘和随从男士,个个一表人才:“庶姜孽孽,庶士有朅。”(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连陪嫁姑娘和随从男士都身材修美,仪表堂堂,以仆人烘托主人,那新娘的美艳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从华贵的身世到隆重的仪仗,从人事场面到自然景观,无不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衬托着庄姜的天生丽质,为这位主人公庄姜作侧笔渲染烘托。正如我前文所言:侧笔大多数是从描述事物的“这一面”来表现事物的“那一面”,或从描述“这一个具体事物”来表现“那一个具体事物”。 这所谓的“那一面”和“那一个”就是作者要突出表现的人或事物。这就好比戏剧舞台上的所有“龙套”都为了衬托“主角”的出场服务:隆重的仪仗、士卒将官的威武、先锋官的武艺高强,凡此种种都是为了突出“主帅”的闪亮登场服务。这就是侧笔在文学艺术中的作用。 像这种正绘技法和侧笔技法的配合运用发展到乐府诗歌中就更加出色了。最典型的有一首乐府叙事诗《陌上桑》。我以为如果拿《陌上桑》和诗经的《硕人》进行比较,同样是表现赞美女人的美丽,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相比《陌上桑》会更胜一筹。我们且仔细品读这首著名的乐府诗篇: 诗人通过侧笔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是对罗敷的采桑工具和她的首饰、衣着的正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他人的反应来凸显罗敷的美丽,是对罗敷的侧笔技法的运用)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对罗敷丈夫方方面面的正绘) 我们之所以说《陌上桑》比《硕人》在艺术上高,有以下几点: 1·同样是描绘肖像,《硕人》是直接写庄姜的长相(容貌)而《陌上桑》则是一反常套采用间接的的写法,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是其落笔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这些诗句一字不提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却已经从工具、衣饰等的铺叙描摹中映现出来。不直接描摹她的具体肤色、五官、形体却从她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落笔,这些描绘夺人眼球,已经使观赏者眼花缭乱了,这样更能调动读者的丰富的想象力,每位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依据自己对美女的审美评判展开自己的联想——想象出自己心中的美人容颜来。这要比诗经《硕人》直接描摹五官等高明百倍!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我讲到这里,有人会问:不直接写容颜,从采桑工具及衣着首饰落笔这还叫正绘吗?工具为罗敷所用,衣着首饰为罗敷所穿戴,总体来说,还是对罗敷这一人物的正面描绘,如果针对罗敷本人的五官容颜来说,则是侧笔写五官容颜了。亲爱的读者,本文我将专门谈谈:正绘和侧笔的辩证关系。) 我们接着谈《陌上桑》的高明之处的下一点: 2·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侧笔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尤其那句“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这位少年的动作暗示了自己未婚,正好说明这些少年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更为出色的侧笔则是下文中的这一句:“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以幽默的口吻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一个个场景:无论是“行者”、“少年”、“耕者”还是“锄者”他们都因为观赏罗敷的美貌而耽误了自己的正事,只落得“归来相互埋怨互相指责”的可笑结果。这种借助男性旁观者为罗敷的美貌所深深吸引的情状的描写,比《硕人》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其美貌,显得更加富有情趣,更让读者对罗敷之美产生无限的想象。 3·《陌上桑》这首诗对于罗敷的丈夫的描写基本运用了正绘的技法,这种正绘可谓极尽铺陈细腻刻画之能事。该诗对罗敷丈夫的正绘视角,不是出自诗人陈述,而是借助罗敷之口来“夸夫”,这就增强了对“使君”(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的讽刺批判意味。 调戏罗敷的是一位有钱有势的太守,罗敷夸自己丈夫尊贵,就使这位有妻室的无耻之徒显得卑鄙可笑;罗敷夸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看似是句句夸夫的正绘描写,而客观上又句句是在奚落太守,这些夸夫之语对罗敷的丈夫是正绘手法,对“太守”则是侧笔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这就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喜剧效果,同时也塑造了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从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的开朗、活泼、大方和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于是一位不仅外貌美丽绝伦,而且心灵纯洁、刚正的美女形象,便活脱脱地立于读者面前了。如果说《硕人》只是通过一个婚嫁的场面突显了一位美丽华贵的上层社会的贵族夫人,而《陌上桑》则是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讲述了一个批判社会丑恶势力的鲜活的动人故事。这里不仅有人物的外貌正绘与侧笔,还有人物罗敷的语言正绘。这就使罗敷这一形象的美,具有这样的特点:她平淡中含着典雅、质朴中透着高贵、清丽中显露豪华。这一形象的塑造使整首诗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三.谈侧笔技法的两种类型下面我们谈一谈侧笔技法的两种类型: 侧笔常常通过描述有关的其它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人物描写的侧笔也是以其他人物的感觉、反应、评价来表现主要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征。这里就有一个旁物、他物与主物的关系问题 。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宾主关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从侧笔描述本身的内部关系来看,就有两种侧笔类型: 一种就是:描述其他事物,着重为了表现显示主要事物这个主体,可谓“以宾显主”式,是“主写”型的侧笔; 一种是:描述其他事物,既为了显示突出主要事物(此物),也为了显示其它事物(彼物)本身,可谓“兼顾宾主”式,是“兼写”型的侧笔。 A.“以宾显主”式(“主写”型侧笔): 例1.比如,我们前文讲的《陌上桑》中为表现主人公罗敷的美丽铺陈了一段:“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段就是“以宾显主”即目的是凸显主要刻画对象——罗敷的美丽绝伦。 例2·李白的《子夜吴歌》中“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这里的“人看隘若耶”,写人人争餐西施的秀色,使宽阔的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溪都变得狭隘了,写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实际是为了凸显主要人物——西施的美丽。这一段也是“以宾显主”式侧笔手法。 例3·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描写小芹的美丽也是用的这种写法: “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 写青年小伙子们总爱和“小芹”搭讪,围着“小芹”转的文字是“以宾显主”式侧笔手法。
,马上有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这里写“青年小伙子们”总爱和“小芹”搭讪,围着“小芹”转,实际写作目的也是为了凸显《小二黑结婚》中女主人公——“小芹”的美丽。这些描写也是“以宾显主”式侧笔手法。 B.“兼顾宾主”式(“兼写”型的侧笔) 优秀的叙事性作品,特别是小说,戏剧里人物从来很少是虚设的。因而即使是侧笔描写的那些部分,有关人物也都是有个性或特点的,个个栩栩如生,这种情况大多运用“兼顾宾主”式的侧笔技法。《红楼梦》第32回写到贾政叫宝玉去会贾雨村,宝玉不高兴,接着有一段描述: 侧写没在场的林黛玉和宝钗就透露了宝玉,宝钗,黛玉这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各自的性格特点。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情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朋友。 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伍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顿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儿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她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她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她,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 这一段通过史湘云劝宝玉的一番话揭示了湘云的思想性格
本段中通过袭人的这一大段话既正绘了自己和宝玉的思想性格也侧笔写了没在场的黛玉和宝钗的性格气质
之所以说这段描写是“兼顾宾主”式(“兼写”型的侧笔)是因为在这一段:既写了当时在场的湘云、宝玉、袭人三个人物,正面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气质,又通过他们的谈话表现了不在场的宝钗和林黛玉的不同性格和气质:薛宝钗具有封建卫道传统观念,气质是遇到宝玉的奚落能忍耐,不急不躁。事情过后不和宝玉计较,如同袭人所评价的:宝钗这个人很有“涵养”令人“敬重”。袭人说:“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说明林黛玉的性格气质与宝钗不同,会使性子,耍脾气。上文中通过宝玉对黛玉的评价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反映出林黛玉具有叛逆精神,不支持贾宝玉热衷走仕途之路,说明宝玉和黛玉思想是相通的。从袭人的这番话里也说明袭人是同意湘云和宝钗的观点的。总之,上文这段文字既正绘了在场的湘云、宝玉、袭人三个人物的性格。又侧写了不在场的宝钗和林黛玉的不同性格和气质,同时清晰地透露了宝玉,宝钗,黛玉这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各自的性格特点。虽然《红楼梦》中宝玉无疑是“男一号”,是“主”,但这一段中文学大师做到了“一石五鸟”。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运用了“兼顾宾主”式(“兼写”型的侧笔),生动形象地“兼写”了宝玉、湘云、袭人、宝钗、黛玉五个人的形象,仔细品读该段,不得不为艺术大师曹雪芹的高超的艺术魅力拍案叫绝! 四.小结以及应指出的问题小结: (一)什么是正绘和侧笔的写作技法 1·什么是正绘的写作技法。 我们从五个方面举例阐述:A正绘人物外貌(曹植的《洛神赋》)、B.正绘人物的语言动作(鲁迅的小说《药》)、C.正绘社会环境(场景)(比如鲁迅小说中“刑场看客”的描写)、D.正绘自然风景:比如鲁迅的《雪》、E.正绘人物心理:(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有一段:于连和德·莱纳夫人二人第一次相见时,各自的心理描写) 2·什么是侧笔的写作技法。 例文:A.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叙写徐庶推荐诸葛亮;B.《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二)·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诠释正绘技法与侧笔的配合使用 我们主要通过《硕人》、《陌上桑》两首诗的比较,阐述了正绘与侧笔的配合运用。 (三).谈侧笔技法的两种类型 A.“以宾显主”式,是“主写”型的侧笔;(例1.《陌上桑》;例2·李白的《子夜吴歌》;例3·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 B.:“兼顾宾主”式,是“兼写”型的侧笔;(例文:《红楼梦》第32回写到贾政叫宝玉去会贾雨村,宝玉不高兴,接着有一段描述:) 应指出的问题: (四)正绘与侧笔这两种写作技法的辩证关系: 在弄懂本文前三个内容的基础上,最后再谈“正绘与侧笔的辩证关系”就容易多了: 其实侧笔描写和正面描写,往往很难截然分开,多数的侧笔描写不能离开正面描写,需要和正面描写以及其它写作技法相结合。就是侧笔描写组成的本身部分也离不开正面描写和其它技法。 宾主关系,彼此关系,对表现反映主体来讲是侧面,对宾体本身来讲则是正面。 比如,《陌上桑》中,显然“罗敷”这一形象是“主”,那些为了贪看“罗敷”美貌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种种表现是”宾“,侧写“宾”是为了烘托“主”——“罗敷之美”,就表现“主”——“罗敷之美”来说,描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种种表现”我们称之为对“罗敷”的侧写;如果我们换一角度看问题:侧笔描写组成的本身这一部分文字,对于宾体本身(即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来讲,则是正面描写即“正绘”技法的运用了。所以我说:正绘与侧笔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宾主关系,彼此关系,对表现反映主体来讲是侧面,对宾体本身来讲则是正面描写了。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4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