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herinspace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查看: 476|回复: 0
收起左侧

薄葬、厚葬之风交替对帝陵封土的影响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巴西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83 名

发帖:NO. 78 名

在线:NO. 43 名

六月清晨搅 发表于 2020-6-10 13: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巴西
来自- 巴西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薄葬、厚葬之风交替对帝陵封土的影响原创 享受书法 2020-01-14 20:52:15
薄葬与厚葬是中国两种基本的丧葬文化。中国丧葬文化始于薄葬,厚葬起于秦汉,以厚葬为荣,薄葬为辱,东汉时达到第一个高峰,形成“废事生而营终亡,替所养而为厚葬”的风气,普通百姓往往因厚葬而一贫如洗;曹操、曹丕重开薄葬之风,其影响延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厚葬反弹,是厚葬的第二个高峰;宋代相对汉唐的厚葬,属于厚葬中的薄葬,尤其是南宋的“攒宫”制度,属于临时安置灵柩,希望有朝一日北返安葬巩义祖陵,所以更是薄葬中的薄葬;明清时期又把厚葬推上新的高峰。
总之,薄葬与厚葬之风,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它对帝陵建设的影响具体而深远,体现在帝王丧葬的方方面面。“事死者如事生”观念、丧葬中的等级观念和彰显皇威的观念,使厚葬在帝陵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本文从帝陵封土的视角,盘点薄葬与厚葬文化的影响。
一、不封不树
何为“不封不树”?唐孔颖达疏:“不封不树者,不积土为坟,是不封也;不种树以标其处,是不树也”。“不封”即坟不封土堆;“不树”除不栽树之外,后来还包括不立碑、不建寝殿,不造园邑,不通神道等地面建筑标识。
(一)古制的不封不树。《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于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这种情况在黄河流域持续到了春秋晚期,从根本上说是原始的薄葬方式。
(二)以节俭和防盗为目的的不封不树。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薄葬。曹操对身后事的安排是:“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即葬后恢复西原高地的地面原貌,也不立碑,不搞地面纪念性建筑。“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即入殓时穿平时穿的衣服,不藏金玉珍宝。从对曹操墓发掘的出土文物的情况看,虽不是厚葬,也谈不上薄葬。也许是曹丕不想让他的父亲太寒酸而为之。
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继承了其父薄葬的传统,曹丕在《终制》里交代说:陵墓的位置定在首阳山东,葬制为“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

大明白人魏文帝曹丕


曹丕作为曹魏的开国皇帝,为何如此处理身后事呢?曹丕认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他从“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汉氏诸陵无不发掘”的原因,就是“祸由乎厚葬封树”。因而必须薄葬,让人别惦记;不封不树,让人找不到。
曹丕在终制中特别强调:“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由此可看出其态度之凛然,言辞之峻刻,并不是虚伪的表演。
曹丕四十岁死在洛阳,葬偃师首阳山。其墓准确的地点,至今也无人知道。真正实现了“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的目的。
(三)对人生通达后的不封不树。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9月,63岁的陶渊明感到自己去日无多,遂作《自祭文》。陶渊明认为死亡就是“辞逆旅之馆”,入土则是“永归于本宅”。基于此认识,文中有“ 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句,表明自己对生前的美誉都不以为然,更不会看重那死后的歌颂,所以要不封不树。
(四)传统风俗的不树不封。蒙古游牧部族有秘密潜埋葬制习俗。据史料记载,贵族死后不起坟,埋葬之后“以马揉之使平”,然后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然后派千骑士兵守护。到来年春天,草生长茂盛之后,士兵迁帐撤走,人们看到的只是茫茫草原,不知墓地所在。皇室要祭祀时,就拉着那只倒霉的母骆驼引路,母骆驼悲呜之处,就是墓地了。倘若母骆驼已死,则墓葬永远成为秘密。元朝统一中国后,仍然保留了不封不树的习俗,因而很难找到元帝陵之所在。
二、封土为陵
不封不树是薄葬的极端形式,好处多多,却不利于生者对逝者的祭奠。孔子三岁丧父,父亲就是墓而不坟,孔母死后,在众人的帮助下,找到了父亲墓,并把父母合葬在一起。由于孔子四处讲学,担心自己以后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就“封之,崇四尺”,即在父母的墓上面筑起了四尺高的坟丘。春秋战国时期,在墓葬上堆土造坟丘成了一种风俗。
随着国家制度的完善和皇权的至高无上化,帝陵封土成为皇权帝威的象征,秦、汉、宋、明、清的帝陵均是高起封土为陵;唐代帝陵一般因山为陵,但在唐关中十八陵中,初唐高祖献陵和晚唐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四陵也都是封土为陵。由于封土为陵工程可繁可简,规模可大可小,也较少受地形制约,灵活性强,故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和北宋,又恢复堆土为陵的传统。
纵观帝陵封土变化,可看出两个发展趋势。
(一)帝陵封土总体上由方形向圆形演变,中间有反复。秦和西汉的帝陵为方形封土,包括正方和长方。墓室之上划出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基址,然后层层夯筑黄土,下大上小,直到一定的高度,封土顶端仍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方形封土形为四愣锥状,称为“方上”或“履斗”。

秦始皇陵效果图


汉武帝陵的方形封土


东汉时封土由履斗形变为圆丘形,有点像馒头,这种变化迅速又彻底,所有东汉的帝王陵均如此。封土变方为园,是天圆地方思想在帝陵上的反映。如今老百姓的土葬风俗,就是受东汉帝陵的影响。

宋陵封土又承袭汉制,恢复为“履斗形”


明代朱元璋的孝陵封土又变方为圆,改成“宝顶宝城”形制。 即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称宝顶。

宝城、宝顶、方城、月楼


这种封土葬制的雏形,见于成都前蜀高祖王建的永陵。成都多雨,永陵封土为圆形以利泄水,封土下部砌筑条石以避免封土流失。秦、汉、宋三代帝陵封土,由于没有宝城对封土的保护,风吹雨淋久了,封土逐渐缩小,甚至夷为平地。所以,很多汉陵、宋陵,至今找不到准确的位置。而朱元璋孝陵宝城宝顶的封土建制,成熟规范。明代宝城彻底解决了千年以来帝陵封土流失问题,为清代帝王仿效,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

清帝陵椭圆形宝城宝顶


宝城宝顶的封土葬制,也多为后世仿效。

许世友墓就是微型的宝城宝顶


(二)帝陵封土规模由大逐渐变小。帝陵封土以大为荣,规模最大的为秦始皇陵。由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秦陵封土体积已大为缩小。即使如此,秦陵现底边仍长350米,高64米;据推测,最初封土底边长应在700米以上,高度应在120米以上。远远望去,巍巍壮观。

秦始皇陵的封土


西汉帝陵与秦陵相比已有所缩小,最大的帝陵底边边长不到300米,高不到50米,最小的边长只有150米,高26米;东汉帝陵为圆形封土,直径只有70米到130米不等,高度不足20米,其规模比西汉又有缩小;宋代皇帝生前不修陵,死后七个月必须安葬,所以受修陵时间限制,陵墓规模不大。底边长约60米,高不过20米。明清宝顶规模大小不一,朱元璋的孝陵宝顶直径达400米。
三、依山为陵
以山为陵,即直接在山体上开凿墓室,以山丘作为封土。首开“以山为陵”先河的,是西汉汉文帝的霸陵。而被确定为帝陵制度,并诏令子孙后代“永以为法”者,乃是唐太宗。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最初的想法是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但虞世南认为汉制既劳费财力民力,又使盗贼生心。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于荒野,不可仿效。他建议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 。“因山为陵”既能节俭民力又能防盗的建议,最终被唐太宗接纳,并称为大唐帝陵的主要建造模式。在关中十八唐陵中,有十四座依太宗诏因山为陵。

昭陵


因山为陵,以山丘、山峰为封土,比人工夯筑的封土相比,一是更为雄伟壮观,而最为壮观的,当为太宗的昭陵和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二是帝陵与自然融为一体,避免了人工封土的自然损毁和人力破坏,山峰成为帝陵的而永久标识,不像汉、宋封土陵那样,年代久了久找不到了;三是山体坚固,不易被盗。除了秦始皇陵,历代唯一没有被盗的就是唐朝的乾陵。

乾陵气势宏伟,至今没有被盗


因山为陵虽然有诸多好处,但唐亡后,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和丧葬观念的改变,宋明清三代改“因山为陵”为依山为陵,宋代依嵩山、明清依燕山而陵,唐代的因山而陵遂称为绝唱。
帝陵封土只能反映厚葬、薄葬之一角,汉唐帝陵的高大,明清帝陵的宏伟;宋陵的寒酸,魏晋帝陵的虚无,都是厚葬薄葬之风使然。在时间面前,高大宏伟的帝陵也不过是建筑材料的堆积,寒酸虚无的帝陵,也丝毫不会减弱曾经的历史存在。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巴西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巴西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8 12:06 , Processed in 0.262159 second(s), 5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