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北宋举全国之精锐,大将云集,为何最后还是一败涂地?原创 读历史看好书 2020-05-21 09:39:25
引言北宋建国以后,就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威胁。北方的辽人从新生的宋帝国建立以来就一直对其虎视眈眈,而因为在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辽人后,中原北方地区再无天险可守,而中原王朝的步兵也没办法在平原上抵抗辽人机动性很强的骑兵。
所以宋帝国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四年率军平灭北汉以后,带领大军直扑燕云十六州,想要从辽人手中收回这片中原王朝失却已久的土地。但是最后还是因为仓促之间,准备不足,在高梁河被辽人击败了。
高梁河之战后,辽国政局动荡,所以北宋再次看到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但是这次的北宋吸取了之前在高梁河之战中惨败的教训,准备完全以后才下令军队发动进攻,宋军先胜后败,雍熙北伐还是十分可惜的失败了。
这次北伐改变了辽宋之间的战略关系,宋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向了战略防御。之前的高梁河之败是因为宋军的准备不足,那这次准备充足的雍熙北伐,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呢?
一、宋帝国在战争前期为何会获得优势?1、宋帝国国内的局势正在逐渐稳定,并且在战前就做了极为周详的准备。
宋帝国在高梁河之败以后,国内对于皇帝的不信任达到了最高点,而且之前宋太祖的驾崩有着太多的疑点。
太宗战败以后国内的形势开始逐渐不稳定,所以宋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的强硬手段开始稳定国内局势。
据《宋史》记载:“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乙卯,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
经过数年的努力,太祖的子孙先后去世。迫于无奈,文官集团开始承认太宗一系对于皇位的正统继承权。
而之前的高梁河之败虽然为宋帝国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毕竟消灭了中原地区的最后一个武装割据势力,北汉,结束了自唐中后期以来中原藩镇割据,乱战不断的悲惨局面。
这两个因素加起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北宋的社会趋于稳定,国力也开始了发展。
雍熙北伐之前的宋帝国国力比之前就已经强了不少。而且宋太宗自己也需要一场恢弘的胜利来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威望。
宋太宗为了这次北伐,调动了自己手头上近乎的所有的力量,征调了七十多个州的资源,民夫为这场战争提供后勤保障。
而且本次战争近乎调动了宋太宗手上全部的精锐部队,超过二十万的禁军,而且领导这些部队的也是在之前的统一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的老将军们,宋太宗对于这次北伐早已是势在必得。
在北伐之时宋太宗除了调集军队和物资以外还做了很多其他的时期以图保证整场战争的胜利。
他下令大宋的情报系统积极收集关于辽人在燕云十六州的军事布防情报,下令密探拉拢在燕云十六州地区的心存中原王朝的汉人官员,同时对于这场战争进行了大量的动员和宣传。
张齐贤曾说:"圣人举事,动在万全,百战百胜,不若不战而胜。自古疆场之难,非尽由戎翟,亦多边吏扰而致之。
同时宋太宗根据上次高梁河失败的经验,对于本次北伐进行了极为周密的策划,这次宋军没有直接进全力扑向幽州,而是向军队分成三路共同进攻,徐徐图之。
在以东路军为主攻的同时命令中路军吸引辽人主力而北路军进行合围。这样的周详的战略使得宋军在战争前夕一度占据上风。
3、雍熙北伐的主力禁军部队多有着多年的作战经验。
这次雍熙北伐近乎集中了宋太宗手上的全部力量,超过二十万的精锐禁军。这些部队很多都是多年来跟随太祖太宗的精锐老兵,每一个都是在战场上百战而还的战士,甚至有一些战士早在后周时期就在当兵了。
这些精锐的士卒在多年的战斗中积攒了大量的战斗经验,并且宋太宗为了这次北伐,调动了全国的力量支援前线。
这些富有经验的老兵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战斗力极为强悍。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所向披靡,连续攻破数座辽人城市,甚至一举拿下了云州,虽然这有一部分是辽人诱敌深入的计策,但是这些宋朝老兵的战斗力依旧是不可置疑的,他们是当时极为少数的可以和辽人正面作战的部队。
可,以说这些精锐战士也是宋太宗统治国家的重要根基之一。
二、宋军在前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后不久,情况就开始急转直下- 1、宋太宗对于当时辽人的判断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准确因素的存在。
在雍熙北伐之前,辽景宗亲自率军入寇大宋,但是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连辽国太尉也在这场战争中死去了。辽景宗回国后因为战事失败,心情郁郁,年仅三十五岁就驾崩仙去,为辽国留下了年幼的儿子和年轻的太后,这是典型的主少臣疑。
而且辽国是虽然学习中原文化,但是毕竟还是游牧民族出身,辽人中的贵族都开始蠢蠢欲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宋太宗决定发起雍熙北伐,一举收回燕云十六州。
但是宋太宗漏看了一个人的存在,那就是萧太后。萧太后在临朝称制后不久就凭借着极强的个人魅力获得了大批辽人贵族和大臣的支持。后来又通过政令,下诏给予辽国境内的汉人和辽人拥有着同等的地位,由此获得了国内汉臣的支持。
据《契丹国志》记载:“戊辰保宁元年,辽大赦境内。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帝卧牀榻间,拱手而已。”
在雍熙北伐之前萧太后就已经统合了辽国国内的各个派系。
而且萧太后还命令大军讨伐不臣,之前因为辽圣宗年幼而心怀的鬼胎的附属国和贵族势力都被萧太后雷霆镇压。雍熙北伐之前的辽国完全不像宋太宗想的那样处于分裂状态,反而在萧太后强硬的政治手腕之下,已经统合到了一起。
所以在雍熙北伐时宋军面对的是统一的辽国。随后不久,辽国萧太后带着辽圣宗亲自来到前线,皇帝的到来极大的鼓舞了辽军的战斗士气,战局也开始向辽军偏转了。
- 2、宋军大将贪功冒进,攻击速度过快,补给跟不上大军前进的脚步,部队严重脱节。
雍熙北伐开始之前宋太宗就警告诸将绝不可套功冒进,要持重缓行。但是战斗开始后不久,作为主力的东路军就马力全开了,短短十二天内连克三城,这样的攻击速度也使得宋太宗感到十分的惊讶和担忧。
在东路军出发后不久,中路军也随之出发。中路军进展同样十分快速。当月二十三日到二十八日,连破飞狐,灵丘二城。次月十七日,中路军已经兵逼蔚州。而负责迂回转进的西路军四月初三就已经收复云州,西路军统帅潘美随后率军与中路军汇合。
主力南路军因为进展过快,补给线漫长,前线将士缺乏粮草。随后南路军粮道被辽人所阻断,南路军在涿州停留十数日以后因为粮草匮乏被迫撤退,随后刚刚收复不久的涿州再次回到了辽人的手上。
南路军获得补给之后重新向涿州前进,但是遭遇辽国大军。宋军依托地形修建防御工事,但是当时的气温在不断升高,天气炎热的同时辽国军队还在不断袭扰南路军,南路军部队精疲力竭却得不到喘息的机会,物资补给也在长时间的消耗战中不断的减少。
随后天气突变,开始下雨,原先的道路变动泥泞无比无法走动。辽军主力抓住战机,在道路泥泞和宋军早已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向宋军发动全面反攻。
宋军不敌只能且战且退。五月三日,宋军被赶到歧沟关附近无法再继续前进,只能在此安营扎寨,辽军将南路军彻底包围,同时发挥辽军骑兵的高机动性优势不断袭击南陆军的粮道,失去了粮食补给并且长期无法得到休息的宋军已经濒临崩溃。
在中将脱逃后不久,南路军全线溃败,作为雍熙北伐主力的南路军战败后,也就象征着这次北伐彻底失败了。宋军将领为自己的贪功冒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结语这次雍熙北伐作为战场绝对主力的南路军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中路军和西路军同样随时不小,大宋多年来积攒的精锐将士在这次战役中近乎赔光了。
在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太宗被迫改变国家的政策,失去了大部分精锐部队的大宋已经没有办法再次发动进攻,只能被动防御,而这次战争的失利对于宋人的打击十分之大,终宋一朝,再也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希望了。
雍熙北伐的历史告诉了我们,遇见事情的时候不能过于着急,欲速则不达。在战争中贪功冒进只会带来失败的结局。这场战争中宋王朝准备的十分充分,但是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依旧是十分无力的。
本来宋军在战争前期就取得了不小的优势,只要稳扎稳打未必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可惜的是最后还是失败了。
参考文献:
《宋史》
《辽史》
《燕云十六州与宋初宋辽的军事策略》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