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
明朝建国是在1368年,而日本自1336年起内部开始分裂,出现了南朝和北朝,北朝以京都为政治中心,南朝以吉野为政治中心,同时出现了两个天皇。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
当时日本的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得以独立发展,但尚不发达。日本的许多生活必需品如丝、布、锅、针及药材等都靠中国供给。当中国货物缺乏时,价格大涨,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生活困难的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贸易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
明初,朱元璋即颁布了“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严禁私人海外贸易。明政府严厉的海禁政策明朝建立后,尚有张士诚等南方的残余势力以及沿海走私商与日本海贼合作,以日本一些岛屿为基地,在中国和朝鲜沿海进行侵扰。
明朝建国后,东南沿海一带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农业、手工业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商品经济也日益繁荣起来。利润上的巨大差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各地形成了许多私人海上贸易集团。为了利益,他们也挑战朝廷的海禁政策。私人海外贸易规模反而更大,“倭寇”在东南沿海迅速泛滥的情况。
明初,由于国力强盛,重视海军、海运建设,政治比较清明,能够集中力量对付外患,所以尽管明初有倭寇骚扰,但范围小,没有造成很大的破坏。但明英宗正统以后,明朝政治日趋腐败,贪污贿赂之风盛行,明朝的军事由强盛退为衰弱,海防由葆严变为废弛,军队缺员严重,战斗素质极差,器械俞败,粮草不济,更便利了倭寇的侵略活动。由于政治日趋腐败,加以政策上的失误,海防设施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卫所形同虚设,不堪一击 。
明中后期,北边也日益危机。残元势力盘马弯弓,频频南下,明廷被迫调遣精锐之师固守京师和长城一带,结果捉襟见肘,海防更加废弛,以致倭寇大举侵犯东南。
大清建立,日本,德川幕府掌权之后,对先前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受挫印象深刻,无意因倭寇问题骚扰中国而带来麻烦。这些以前流离失所的武士、农民、浪人等群体得到了有效安置,江户幕府闭关锁国,开始收拾战国和安土桃山的残局,整顿国家秩序。从前的倭寇们也就没有生存之忧,自然没有远渡重洋的诉求了。
为了防范明郑政权,东南沿海及台港两岸大量陈兵,而明郑政权海盗风格作战对海防经验丰富且相当重视,因此,小海盗更没有可乘之机了。
清朝的海禁政策配套措施做的好,同明朝简单粗暴的海禁相比,清朝的海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比如将沿海居民强制性内迁,渔商尽禁,违者治罪。同时重视农业生产,不准许商业活跃打破市场稳定。
尽管做了比明朝海禁更充足的措施,相比于前期因为“片板不得下海”而出现海盗而后期又因为限制过少而出现郑芝龙的明朝而言,清朝一直采取时松时紧的海禁策略,同时开辟了通商口岸。如康熙时期“四口通商”,乾隆时的广州港口,海商有钱赚就不会去当海寇。
由于上述原因,在明朝猖獗的倭寇,到了清朝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