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陈毅的支持,粟裕“镇”不住华野那些“老资格”吗?原创 帅克品读历史名人 2020-06-11 11:00:14
(帅克声明: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在研究探讨华东野战军战史时,总是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华野“老资格”比较多,没有陈毅的压阵,粟裕“镇”不住那些“老资格”。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吗?
首先,陈毅粟裕分开的时间比在一起的时间长,陈毅没在的时候,粟裕几仗同样打得很好,不存在“镇”不住的问题。
提到华野战史时,总是伴随着这样一个说法:“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有人因此延伸为粟离开陈便“镇”不住华野那些“老资格”,指挥上大打折扣。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解放战争的三年间,陈粟不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在一起的时间要长。不在一起打的胜仗和大仗也更多一些。比如,七战七捷、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都是不在一起打的。这些战役,从指挥角度来讲,都还是比较顺畅的。并没有人说的所谓的“镇”不住的问题,更不可能存在粟离开陈便指挥不了、不能打仗的问题。
豫东战役发起前,中央军委曾明确要求“陈毅不参加指挥”;淮海战役,从首先建议发起,到决战决胜的第一功臣,都是粟裕在陈毅不在的情况下独立实施指挥的。试想这样的大兵团作战,如果存在“镇”不住的问题,我们无法想象战役如何能够顺利实施下去。
其二,注重资历是个客观存在,粟裕的资历与那些“老资格”相比虽没什么优势,但并没有特别不服气现象的发生。
华野部队较之其他几个野战军来讲,组成成份更复杂一些。它是由原新四军部队和八路军部队合编而成。特别是八路军系统部队,确实有一些“老资格”,比如许世友、陈士榘、宋时轮、王建安等。许、宋、王在红军时期即是军长级,而陈士榘当过115师的参谋长。可以说,这些人的资历都和粟裕不相上下。
尽管资历不相上下,但是,有了毛泽东明令“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后,特别是经过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几个大胜仗后,这些初始对粟裕将信将疑的“老资格”们,都对粟裕开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战争年代,特别是对于这些经历过血与火的“老资格”而言,打胜仗就是硬道理,打胜仗就是最大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胜仗的增多,“老资格”们开始愈加服气,粟裕对华野的统军权威也与日俱增。
其三,对某些作战问题存有争论和不同意见,属正常问题,而不是“镇”不住问题,但后人往往容易把这类争论无端放大。
在重大战役筹划和实施过程中,由于站位和角度不同,难免产生不同的看法甚至是争论。这完全是正常的。具体到华东战局来讲,主要有两次作战出现了这一问题。一个是孟良崮战役。当时,因为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有的纵队司令见仗打得太过剧烈,部队伤亡太大,认为再打下去部队吃不消,因此曾提出过休兵罢手。
其实,仗打到那个份上,对付的又是国军头号主力,纵队司令员站在纵队本身角度,提出这样的建议,也是可以理解的。四平保卫战时,黄克诚等将领也曾向林彪发电“叫苦”,提出早点撤退的建议。但林彪有他的考虑,因为中央军委要求打的是政治军事仗。所以,必须硬打下去。这次的孟良崮战役,对战场局势感知和把控力极强的粟裕深知,双方都已接近顶点,这时候如果撤军肯定功亏一篑,得不偿失。而如果咬牙坚持下去,势必赢得最后胜利。最终实践证明粟裕是完全正确的。
还有一次就是济南战役,在关于攻城与打援的用兵问题上,粟裕与许世友两个人确实有明显的不同意见。许世友的意见是重点在于攻城,应加强攻城兵力,而粟裕是攻城与打援并重。最终,中央军委同意“攻济打援”作战方针,并提出“整个攻城指挥由许世友担负”,“全军统一指挥则由粟裕担负”。最终,济南战役打得非常漂亮,成为大决战的序幕战。
回过头来看,无论是孟良崮战役,还是济南战役,这种用兵上的不同意见和争论都在实践中得到了统一。反倒是有些人却把这种正常的争论给无端放大了。 这种放大,无疑是不可取的。
(帅克是作者网络用名,军史专家,将帅传记特约作者。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与帅克一起深耕战争,品读将帅,弘扬主旋律。)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传》《毛泽东军事文集》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