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沈三白和陈芸的风流苏州中式精致生活 2020-05-14 15:44:04
不 为 无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闺房记乐来自中式精致生活00:0001:52
中式
君语
+
世人都言,有情人终成眷属,沈三白却奉劝世人,相恋不可过于情笃,所谓情深不寿也。
沈复,字三白,苏州人士。他既非学界之大儒,亦非声名喧嚣之诗客,虽画得一手好丹青,也未曾扬名于画坛。唯其所著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让人至今阅之心醉。其曾言:“天之厚我可谓至矣。”而陈芸,是此生苍天对他最丰厚的恩赐。
沈复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当时正值大清太平盛世,吴地苏州一片升平之景、繁华之态。陈芸生而颖慧,才思隽秀,十七岁的年华里,她嫁给了沈复,‘淑姐’从此成为了‘芸娘’。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
沈复夫妇居于苏州名园沧浪亭旁,两人于美园碧水畔插花、叠石、品茗、论诗,夫善画,妻善绣,其情甚笃,其乐融融。“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夫妻二人虽然清贫度日,食清粥小菜,却可你耕我织,举案齐眉,如此可爱的芸娘,三白又如何能舍下远游呢?可惜的是,芸娘先逝,遗子又夭,独留沈复一人在世间茕茕孑立。
泣泪悲叹之间,他挥毫记下了昔日与爱妻的闺房之乐、闲情之趣、坎坷之愁,一管妙笔描尽夫妻二人生活于吴地的点点滴滴。而在这情深意笃的文字之中,吴俗旧影也随之映出纸上。
沈复的妻子芸娘身材瘦怯,而“眉弯目秀,顾盼神飞”,自有“一种缠绵之态”,且心性恬淡,衣着“通体素淡”。嫁与沈复之后,二人的起居服食更是遵循贫士省俭雅洁之道,想必还是一身素雅,远离奢华。
“吴俗好花”,不只素雅的芸娘喜爱戴鲜花,娇俏的吴门妇女也特别喜欢以鲜花插鬓以助艳妆,甚至爱花胜过了追求那些摇曳生辉的珠翠。
清代个中生就曾在他的《吴门画舫续录》中赞吴地佳人“簪鬓尚鲜花,厌珠翠”。想想看,青丝如云,一朵或雅或艳的鲜花与如花的笑靥相辉映,相形之下,那些珠光宝器的装扮倒显得俗气得多了。沈复“爱花成癖”,夫妻二人种兰、插菊、调香。此时正值两人新婚不久,芸娘的茉莉,是来自沈复亲手所植?还是购自花农的“马头篮”呢?
当时的苏州,提篮叫卖的卖花人随处可见。到了虎丘游船之夜,闺中少妇尽数出游,茉莉堆鬓,更是显得粉面鬓边香沁、伊人灯影婆娑了。所以,在《浮生六记》文中,不仅温婉的芸娘,连豪爽的船家女素云亦是满鬓茉莉,婉转风流。六月十八日这天,沈复与芸娘亦荡舟太湖,并与船家女素云把酒言欢。这浓郁的酒香、花色直要溢出舟船,把个太湖薰成一湖馨汤。花好,更需月圆。
吴俗,至中秋之夜,妇女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当然没有错过这“走月亮”。从“不拘大家小户”、“结队而游”这些字眼中,我们不难推想出当年吴地妇女于中秋之夜结伴赏月的热闹景象。
满月高悬,街巷洒满如水的清辉,伊人结伴踏月而行,若是呈现在画师笔下,必是一幅绝妙的佳人出行图。嫁入沈家的芸娘是否也趁着这“走月亮”的机会涉足这些丝竹乱耳、歌舞喧嚣之地呢?可惜沈家“衣冠之家,堂上甚严”,媳妇芸娘出门畅游的机会实在少得可怜。
洞庭君祠离沈家甚近,每逢神诞之日,百姓便举行盛会。沈复言盛会“花光灯影,宝鼎香浮”,芸娘为之心醉神迷,也不得不瞒住家中公婆,假扮男儿才能前往。她想出游太湖,也必须装作归宁回娘家,才可以在沈复的帮助下一览湖光水色,从而发出“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的感叹。
可见出门畅游,实乃深闺之中的芸娘痴心所喜、而不能肆意而为之事。这也是闺中之人共同的心事吧,也就难怪吴地的妇女们急切期盼着中秋节“走月”的到来了。可是那个中秋之夜,我们可爱的芸娘却没有借“走月亮”的机会前往虎丘、山塘那些人声鼎沸之地,而是和沈复一起来到了沈家隔壁、幽静宜人的沧浪亭。
沈复所记下的夫妻二人的诸多生活琐事,江南才子笔下透着风雅、灵性的情爱生活,是浸在吴门的清山秀水以及吴地的花月民风中的。
后世评说《浮生六记》书写的夫妻至诚真情、闺房乐事实为中国历代文学中之独到,而秀美聪慧的芸娘更被林语堂赞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沈复、芸娘二人的风流、率真令人迷醉,而这风流雅韵何尝不是江南吴地的一脉风情养润而成……
收藏
举报